莫泊桑说:男人的“另类自卑”年轻时都有,跨过去,就变成熟了
文/芨芨草
自卑,是一种社会常态。一般农村的孩子到了城里,会感到自卑;穷人的孩子遇到富人会感到自卑。这些自卑都是正常的,它会激起自卑者的斗志,进而用超越常人的努力,换取后半生的幸福。
不过,有一种“另类自卑”,很多人,尤其是男人都有,有人甚至一辈子都活在这种“另类自卑”中。
公司新进了一批刚毕业的学生,其中有一个叫一海的,就是这类自卑症患者典型代表。他最擅长的就是接着别人的故事讲故事,还都是别人故事的翻版或续集。
比如,别人说了一件往事,特别有意思,他就会立即接上,说我也干过这么一件事,讲出来和那个人的故事差不多。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了,别人讲完了,他如果不接着讲,就会有人逗他说,一海,你也干过这样的事吧?他就会说:“真的。那一年……”
其实这样的人不是个例,只不过他的症状比较严重点而已。
记得自己刚从农村到了大城市,什么都不懂,但又不好意思问,也曾经有一段时间是这样的。现在想来,那就是一种深深的自卑,因为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过去,所以只好现买现卖,并告诉别人,这样的事情,咱也干过。时间长了,就会露怯。因为总有一些事情,不是凭想象就可以圆起来的。常常是自己讲的故事漏洞百出,还自觉津津有味。
一次读莫泊桑的小说,在《旅途上》看到一句话:
每一个男人都会说出一段让自己体面而光彩的故事,而且谁都是在想象不到的情况下,凭着令人敬佩的机智和勇敢,把坏人震慑住或打倒在地,最后把他捆绑起来。
初看到这句话,我兴奋:原来,我们伟大的莫老师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不然,他不会写出来这样的话。
再往深处思索,也就释然了。年轻时没有可以炫耀的资本,像一海那样现买现卖,也不失为一种聊天的方式。但经常这样,甚至一生这样,那就陷入了自卑的泥潭。
我把这种“炫耀”定义为“另类自卑”。
因为年轻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这种“另类自卑”其实并不可怕,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能“炫耀”的事情多了,就不需要跟在别人屁股后边编故事了。
不过,这个改变过程的长短因人而异。如果人到中年,还需要这么“讲故事”,只能说明一件事:这是个失败的男人,还没有找到自己应走的道路。
要解决这个尴尬的问题,让自己成熟起来,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可以讲,需要跨过这几道坎:
第一,随着别人编故事不是错,错的是,一直编下去。
人都有自卑的时候,这不算啥毛病,自己没有故事,随着别人编几个也无可厚非,但应适可而止,应学会从别人的故事里学经验,补充自己贫瘠的大脑。如此,你便学到了别人的人生经验,即使他也是跟着别人编的故事。
第二,认识到这是一种自卑,是病,要吃药。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因为小时候生病,落下了口吃的毛病,再加上家境贫寒,一直生活在自卑中。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克服自卑心理,顶着压力走上舞台去演讲,逐渐走出了自卑,并成功地成为日本首相。
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要勇于承认这是一种病,要治。只有这样,才能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走上更大的人生舞台。
第三,变自卑为优势,拓展自己的人生之路。
俞敏洪读北大时,因为有浓重的南方口音和极差的英语口语,变得非常自卑,进而养成了看人脸色,不相信自己,总是揣摩别人的想法的习惯。不过,他却认为,这段自卑的过程,却渐渐练就了察言观色的能力。而这项本领,在管理中非常有用。
另外,因为自卑,所以有了一种坦然的心态——不把自己当人看,也就不会做出出格的事情,说出出格的话来。当然,自卑只是从“丑小鸭”慢慢蜕变为“白天鹅”的动力,把自卑变成自信,才是最终目标。
黑格尔曾经说过:“自卑往往伴随着怠惰,往往是为了替自己在其有限目的的俗恶气氛中苟活下去作辩解。这样一种谦逊是一文不值的。”
有个网友说得也很好:“曾经的自卑,是生命给你的一份包装丑陋的礼物,可能会带给你真正的自信。”注意这句话的关键词之一“可能”。只有摆正心态,才能克服自卑,否则,就会在自卑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跌入万劫不复的人生境地不能自拔,最后变成一无所成的庸才。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