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孩子“倔”的像头牛,心理学家告诉你为什么?

文 / 睿犀心理
2019-07-26 12:12
"

​“幼儿园里大家都在学习算盘,要求一分钟内计算出规定的题目数量,我家孩子刚开始达不到这个要求,后来就边哭边练边哭边练,终于得到了他们班级最后的算盘比赛第1名,才算是展开笑脸。”

“我家孩子之前喜欢一个芭比娃娃,每次逛街她都要站在那里好久,直到给她买下来这件事情才算完。”

“作业没做完就不肯吃饭,非要把所有任务完成,才肯去做别的事情。”

家里孩子“倔”的像头牛,心理学家告诉你为什么?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孩子特别犟?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为什么呢?

1、未竟之事的魔咒

1927年,前苏联心理学家Β.Β.蔡格尼克进行了一项记忆实验

蔡格尼克在实验中分派给被试18件~20件简单的工作,比如写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数学题演算,将一些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珠子按照一定的模式用线串起来,或者是拼板等。

完成这些工作所用的时间大致相等。在进行过程中蔡格尼克只让被试完成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在中途被主试打断后改做其他工作。

两类工作顺序随机排序。在实验的最后,要求被试立即回忆刚才从事过哪些工作。

家里孩子“倔”的像头牛,心理学家告诉你为什么?

结果发现,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忆68%,已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忆43%,前者是后者的1.6倍。

蔡格尼克根据实验得出了一个结论:

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这种现象被称作蔡格尼克现象。未竟之事变成了天上的白月光,额头的朱砂痣,令人魂牵梦萦。

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动力,如果因为受阻无法完成,这件事就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孩子也是如此,在阅读、玩耍、学习中如果被打断,就会念念不忘。

恰好小朋友们的情绪控制能力发展得还没有那么好,可能就会有“必须”、“一定”要做完的倔强。

2、秩序感的敏感期

宝宝们刚出生,就表现出了对于规律的好奇心。1~2岁左右,是秩序感的敏感期。这时候,孩子的要求可多了:吃饭时家人必须得用自己的杯子、讲故事不许讲错一个字、搭积木的时候一定要从大的开始拼。

外在的秩序感发展孩子的内在思维,让思维更有逻辑,有条理。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长大后家里乱七八糟,东西到处乱放,不仅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工作也分不出轻重缓急。其实这些都可以追溯到他们小时候。

家里孩子“倔”的像头牛,心理学家告诉你为什么?

因此,保护孩子天然的秩序敏感性很重要,只要要求不是特别过分,家长尽可能地满足孩子。保持生活环境的整洁,生活用品位置的固定放置,建立固定的起床或吃饭顺序,都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秩序感。

孩子真的不是“犟”,而是一种成长需求。面对一些不合理要求时,不要急着否决,耐心地与孩子讲道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会成为孩子人生中巨大的财富。

3、后记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未曾完成的遗憾,就像是7岁没有买到的文具盒,12岁没有得到的电子琴,18岁没能考上的大学,25岁没有在一起的那个人。

家里孩子“倔”的像头牛,心理学家告诉你为什么?

但也知道,你怀念和记住的,是当时自己执着的感觉,而不是那件东西本身了。多年以后得到时,我们总会产生一种不过如此的感觉。不是因为年龄大了,需求高了,而是因为你再也没有当时的心境了。

人生总会有不完美,所以如果孩子现在有什么合理的范围内的需求,帮助孩子完成吧。

END

本文首发于睿犀心理(ID:ruixixinli)

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欢迎点赞转发,并且留言评论!

↓ ↓ ↓ 戳这里,了解更多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