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得这么惨,都怪心理学”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反应:
当我们撒一个谎的时候,会惭愧得脸红
当我们伤害了别人,会良心不安
当我们很懒散的时候,会责怪自己不上进
······
这种反应很正常,它就像潜伏在我们基因里的纠错机制,促使我们改变和进步。但有时,这种反应又会让我们不安,让我们产生羞愧感。于是有这样的一类人,当他们开始学习心理学时,突然发现找到了一种方法,为自己开解的方法:好像所有的事情,背后都藏着一些可以被原谅的原因。
比如,我在爱情里屡屡出轨伤害别人,是原生家庭的影响,谁叫我小时候父母婚姻不和睦呢;我在爱情里没有安全感,是父母从小就不在我身边,没得到关爱,让我有被抛弃的阴影;我自卑,是因为妈妈小时候经常打压和否定我;我很内向不愿意社交,是爸爸的木讷和不善表达影响了我……
这时候,那些擅于自我合理化的人就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我可以怪原生家庭、怪童年阴影、怪父母,唯独不用再责怪自己。
1
第一次看到A的时候,她就像···头上顶着一朵乌云的人。于是你在她脸上看不到光,看不到一点年轻人的朝气,我甚至猜想她是不是来自一个很不幸的家庭,经历了很多生活的坎坷和压迫,才会如此愁眉苦脸。
但情况相反,她成长于一个富裕的家庭,读书也不错,大学的时候曾经在美国留学,回国后父母为她安排好了一切,用她爸爸的话就是:“不要太浮夸的话,这辈子的钱我都帮你准备好了。”
她本来是一个传说中的“富养的女儿”,但这些经历奇迹般没有在她身上留下一丝痕迹,没有一般富裕家庭孩子会有的那种从容,也没有一般留学生身上会有的那种自信和独立,她甚至对物质和生活莫名其妙地有一种不安全感。
她说留学回来后,她曾经想过要去创业,但父母认为她做公务员更稳定,而且容易找对象,她想想觉得有道理,后来就听父母的话去了政府部门上班。但她过得非常不开心,她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开心。
她为爱情焦虑、为事业焦虑,为了了解这些,她热衷看各种心理学的书,也去咨询过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她找到了自己不开心的原因:她曾经在美国过得很充实也很开心,但回国后没了自己的选择,自己想创业父母不支持,心理医生说这是“原生家庭的创伤”。
于是她就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原生家庭创伤”的孩子,连谈恋爱都没什么心思了,把精力花费在看心理学类书籍上,找各种方法“治疗”自己。直到我见到她,她的自我治疗好像没起什么作用,依然是一副“顶着一朵乌云”的样子。
于是我问她:“父母是怎么阻止你创业的。”
“就是不同意啊,说钱都为我准备好了,公务员稳定点。”
“所以你就听了父母的话去做了公务员?”我继续问。
“是啊,我觉得他们说得也有道理,就没有坚持。”
事情到这里就很明显了,她父母并没有说她创业就断绝关系,父母出于爱护和心疼孩子的本能,觉得家里不缺钱花,让她别折腾,这是最正常不过的行为了。只要她体现出一点创业的能力和决心,别说父母只是言语反对,哪怕家里没钱,有意志的人都会放手一搏,也唯有这样坚定的意志,才有可能创业成功。但她连挣扎也没有挣扎过,就放弃了,还说是父母影响了自己的自我实现。
2
跟A不同,B长得很活泼可爱,你会觉得她很乖巧,又不会是软绵绵的那种可爱,你能在她的眉宇间看到一丝小倔强,是那种直男第一眼看到会喜欢的类型,她的帅帅男朋友当初就是被她这种乖巧可爱的第一印象所吸引的。
但是聊下去,你会发现谈恋爱时的她经常会化身成绿巨人,男友回信息慢了就会发脾气,看电影时没有选到她喜欢的影片就觉得男友不宠她,嫌弃男友家境不如她,一言不合就吵架,男友变得越来越冷淡,有次凌晨两点多,男友送她回家,她又吵起来,气得男友把她丢在半路自己开车走了,还说自己以后一定会劈腿。
她很痛苦,不知道怎样才能留住男朋友,她上网看了很多情感文章,说没有安全感通常是原生家庭的问题,她觉得很有道理。B的父母在她小时候就离异了,各自组建了新家庭,她跟父亲生活在一起,后妈虽然没有对她做出过分的事情,感情却亲密不起来。她觉得,自己的感情这么糟糕都是父母离异,家庭破碎造成的,是他们没有给她足够的安全感。
真的是这样吗?我用梳理感情经历的方式,询问了她一些家庭的情况,发现她父母虽然离异,但是双方重建家庭后都还过得不错,而且父母因为离婚的愧疚,一直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关心她。
反而她稍有遇到不顺的事情,就乱发脾气,因为她知道一定会有人帮她收拾烂摊子:换工作频繁,经常一不顺心就跳槽;爸爸每个月都会给她一笔可观的生活费,教育她为人处事,她却觉得那是故意针对她;妈妈也每隔一天就会打电话关心她,甚至提出如果她有感兴趣的行业,会为她提供创业的资金。她又愤愤的想,一定是妈妈良心不安,想用钱来补偿她。
涉世未深的她阅历太少,没有独立的能力,总是以小孩子的心态去处事。父母的赠予都让她视为理所当然,她内心的OS总是:都是你们欠我的,给再多都弥补不了。这种心态同样投射到自己的感情上,对男朋友是无尽的索取,不懂得平衡一段关系。她虽然看了很多心理学的文章,但她并没有想着改变,反而因为这些文章,她把自己感情糟糕的原因都怪罪在爸爸妈妈离异上。
3
把原因怪罪到别人身上实在是太容易了,但最后你的生活不会起到质的改变,最后自己的生活还是一团糟。认知改变行为,很多人把精力都放在探索认知上,却忽略了行为,于是心理学,成了她们自我合理化的精神鸦片。
人真的能改变吗?我常常看到很多粉丝在公众号留言。说实话,以前我也不太确定,但跟一位同事共事的两年里,我确定了。改变,其实不用太复杂,但实践是唯一出路。只有去做了,就一定会变。
她曾经只是猎手社交突破班上的一名学员。那时她在家族企业做着管理层,一年的年薪可以买一台法拉利。但那时她并不快乐,因为小时候父母生意拓展到外地,她被托付给了爷爷奶奶,但爷爷奶奶重男轻女,经常给堂哥零花钱和好吃的,冷落了她,她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只有在考试考得比堂哥好的时候才会得到爷爷的一句赞扬。
等她进入家族企业后,跟父母的接触因为工作的缘故骤然增多,因为小时候缺失的陪伴和关爱,成了她的一块心病,再加上父母是很强势很有控制欲的人,一起共事的日子里,他们爆发了很多争吵。她意识到,自己的状态不对,为了使自己调整成对的人,为了修复与父母的关系,为了走出自己的路,她离开了家族企业。
在广州的日子里,距离和空间使得情绪有了缓冲和冷静的机会,后来每一次跟家人的接触,如果有情绪,她都会先暂停,仔细弄明白情绪起源,再进行交流。慢慢地,她更了解自己,也更容易理解对方。
在梳理好自己,重新获得能量之后,她安排了一次跟妈妈出游的旅行,在路上,两人依然有不少摩擦,但依然有很多快乐的回忆。旅行结束,一向强硬的妈妈却像个孩子一样问她:“我这次很乖吧,你下次不会不带我出来玩了吧?”,那一刻,她忽然觉得自己是一个大人了。
4
心理学确实起到了让我们挖掘自己内心的作用,让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改变人对事物的认知。但是,改变认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要改变行为。只有认知和行动一起改变,我们的生活才会彻底改变。
对于执行力差的同学,你要做的就是为自己添加驱动力。你太内向,那就走出门去,从跟邻居跟同事打招呼开始;你自卑,那就从打扮好自己、完成好一个小任务开始;你不独立,就从父母家里搬出去住开始;你没有安全感,就从多社交多增加有效联系人开始。
你会发现,在这些行为中,只要你有过一次以上的成功经验,得到外界的肯定,这些细微的行为与变化就像扇动翅膀的蝴蝶,最终引发改变命运的龙卷风,你将从心理学的迷失中跳脱出来,获得驾驭情感和生活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