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很健谈,一上台就不知说什么?心理学告诉你,背后另有大原因
在我的心理培训课上,有一个当众发言的训练,要求学员们上台进行自我介绍。因为大多数学员缺少这方面的锻炼,所以,一开始上台都非常的紧张,很不适应。
不过,在我的鼓励和指导下,多数学员还是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经历了刚上台时的面红耳赤之后,许多学员只要前几句话一说出口,就逐渐的适应了,变得不那么紧张恐惧了。一旦找到了感觉,有些人甚至在台上可以滔滔不绝讲上一、二十分钟。大家越讲越起劲,越讲越兴奋,最终,大多数学员都战胜了自己!
可有一位学员却偏偏卡在了这一关。
这是一位来自山东的学员,他从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为了改变自己来参加这次心理课。当轮到他上台发言时,他憋了半天,费了好大劲儿,才从牙缝里挤出来三句话:老师、同学们,你们好。我叫某某某。我来自山东……。然后就像卡壳的机关枪,一个字也“蹦”不出来了。于是,他在台上开始了“哑剧表演”:一会挠挠头,搓搓手,拿脚蹭蹭地,一会看看天花板,又低头看看地,还时不时地一脸茫然的看看老师和同学。
就这样,“哑剧表演”了有三分钟,台下的同学都为他捏一把汗。一些人小声给他出主意,提醒他应该讲什么?可他就是一声不吭。这场面就连台下的学员都感到很尴尬。有一位学员实在憋不住了,向我提建议说:平易老师,他可能没准备好,要不让他先下来吧,准备好了再上去。我想了一下,对台上的那位学员说:好吧,那你准备准备,下次上台一定要讲啊。于是,这位学员灰溜溜的下了台。
这个场景,或许很多人都很熟悉,因为不少人可能也有类似的经历。平时在日常生活当中与别人聊天儿没啥问题,可一旦在台上即兴发言,一下子就成了闷葫芦,不知说什么。其实,我本人在多年前也有过这种经历,后来,我逐渐克服了它。经过我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多年的培训实践发现,即兴发言中,如果感觉没什么话可说,除了内容准备不充分和演讲技巧的欠缺,还隐含着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自我验证心理。
什么是自我验证心理呢?自我验证理论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理论,由William B. Swann提出,该理论认为,一旦人们有了关于他们自身的信念和想法,他们就会努力证明这些自我观念。
举两个例子: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总是很倒霉,一旦他有了这个自我信念和想法,他就会在生活中有意无意的搜集自己所遇到的各种不顺利的事,结果,这些被他搜集的大量“证据”,恰恰验证了自己“很倒霉”的想法和信念。于是,他就掉入了这个自我验证的心理怪圈,越来越觉得自己“很倒霉”。
一位求助者找我做心理咨询,他总认为自己脑子不够用,记忆力不好。他和我说,他看完了一本书之后,书中的内容很多他都想不起来了,他还说自己有时候连家人的电话号码都记不清,还有自己的一些密码也会忘记。听到这,我笑了,我告诉他,其实他说的这些事,在我身上也很常见。各位朋友,是不是这些事情在您身上也时有发生呢?可这位求助者,就死抓住这些所谓的“证据”来证明自己“脑子不够用,记忆力不好”。
其实,在这位学员身上,就存在非常明显的自我验证心理。他越是认为自己上台不知道说什么,他在台上越是觉得无话可说,而这个无话可说的状态,就成了一个证据,证明了他对自己的负面信念——我不知道说什么。于是,他就掉到了这个“自我验证心理”的陷阱当中。
“自我验证”心理应该怎样消除呢?为了能具体的说明问题,我把我帮助这位学员改变他自我验证心理的过程,给大家详细讲讲:
在第二次的当众讲话训练中,又轮到这位学员上台了,他上来又是第一次上台的那三句话,然后又卡壳了。我看着台上的这位学员问他:怎么不继续呀?他面露难色地说:老师,我还是不知道说什么。于是,我问他:你今年多大了?他回答:27了。我说: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几十年,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咱们就是一年的经历浓缩成一分钟,也还能说二十多分钟呢,怎么可能没话说呢?我用这段问话来启发他的思路。
我接着又说:我们这几天培训,每个项目要求每个人必须一个轮一个的上,谁也不能掉队,从现在开始,如果到谁那儿卡壳了,对不起,所有人就要等着他过这一关,然后我们再往下继续,你按照我刚才给你的提示继续往下说。我说的非常坚决。然而,这个学员又不说话了,继续表演“哑剧”,他“憋”了好一会,还是一句话没有。
他开始不时的观察我,眼神中似乎带着“祈求”,想让我放他一马。我早已看透了他的心思,于是,我再次坚决地向他说:你不说,大家就这样等着你,你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大家会对你有意见的!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想给他压力。看我丝毫没有“松口”的意思,他无奈地继续表演”哑剧“,看得出来,他特别的难受,在台上已经有点熬不住了。而这正是我要的效果!
终于!他开口了:大家好,我是某某某,我来自山东,我从小性格就很内向,不善交际……。就这样,他吧啦吧啦一口气说了好几分钟,结果,他第一次把自己的经历完整的给大家讲了一遍!谢谢老师和同学们!当他最后一句话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都在为他喝彩!为他加油!然后他如释重负的走下台去。我看着他的背影说:请记住你这一次的成功体验,这对你很重要!我这句话,让这位学员和其他同学在当时都听得似懂非懂。
第三次的训练,这位学员一上台,还是开头的那三句话,然后又一次说自己不知道讲什么了。我问他:你上次上台,不也说自己不知道说什么吗?可最后你却讲了好几分钟啊!我这是在用心理咨询中的”面质技术“来启发他,所谓”面质技术“,就是对求助者“言行不一致的地方”提出质问,引起他的反思。对啊,上一次就说自己不知道说什么,可到最后,自己不是讲了好几分钟吗?他领悟了我的话。不过,还是磨蹭了一会,然后终于又开口了!
到了第四次上台,他已经把那三句开场白练得滚瓜烂熟,可三句话说完之后,他再次说:老师,我不知道……。他的话还没说完,我看了他一眼,他马上把说半截的话又给咽了回去,然后改口说:哦,对了,那我就再讲讲我的经历吧。看到这位学员滑稽可爱的一幕,同学们都善意的大笑起来!弄的这位学员自己也不好意思的笑了。结果,这次他在台上竟然讲了有十几分钟!下台的时候,我拍了拍他的肩膀,看到他满脸的开心和自豪,同学们再次把掌声送给了他,祝贺这位学员终于战胜了自己!
好,整个过程讲完了,那我来给大家做一个深入的分析。
实际上,他第二次上台,当他说完“老师,我还是不知道说什么”这句话的时候,这是一个关键点,他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我“松口”,让他下台;另一条则是,我坚决不让他下来,“憋”也要让他把话“憋”出来。假设我选择第一条路,放他一马,他就等于用自己的行动再次验证和强化了“我不知道说什么”这样一个自我标签,于是,他会再一次掉入自我验证的陷阱。
但如果我选择第二条路,坚决不让他下来,逼着他必须开口说话,只要他一旦开口,就等于是打破了之前的“自我验证”的怪圈,因为这个事实有力的推翻了他的自我信念和想法,并且经过几次这样的强化,他自我验证的心理就被彻底改变了!
看完这个案例,想必大家已经了解了什么是自我验证心理,并且也学会了如何打破自我验证心理的怪圈。
给大家提几点建议:第一,不要给自己轻易乱扣帽子,乱贴标签,那样会陷入“自我验证心理”的陷阱。
由于许多人对心理学一知半解,生活中看到一些心理学名词或概念,就很容易对号入座,给自己扣一顶“大帽子”。
比如,有的人由于最近一段时间,心里郁闷,情绪低落,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所谓的“抑郁症”,甚至干脆就给自己贴上一个“抑郁症”的标签。还有的人经常会反复思考一些事情而放不下,就胡乱给自己贴上一个所谓“强迫症”的标签。
实际上,心理学上对这些心理障碍,都是有严格的诊断标准的,如果根本不了解这些诊断标准就给自己贴上标签,就等于是“误诊”!这会害了自己的!当然,还有各式各样的标签,诸如:我记忆力不好,我很笨,我总是运气不好,我有社交恐惧症,等等,这些标签最好都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
第二,如果你已经给自己贴上了一些标签,那就要用行动去证明你给自己贴的标签是错误的,这样就可以把自己从“自我验证”的怪圈中拯救出来。
比如,如果你给自己贴了一个“脑子笨”的标签,就用心去学一样东西,然后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学习的过程上,一旦你学会了,这个“事实”就证明了你的标签是错误的,你也就摆脱了“我脑子笨”的自我验证的魔咒。
小伙伴们,理论和方法都教给大家了,关键是一定要实践哦!
"我是实践派心理学—平易。我的心理学信条是:只有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才是好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