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睚眦必报”才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

文 / 第一心理
2019-07-12 20:09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现代社会,教导我们宽容的毒鸡汤并不少见,我们总是接受这样教育“做事要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然而完全不计较得失,做一个生活中的老好人,真的好吗?

心理学家:“睚眦必报”才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

中国式教育里有这么一句话:“我们要感谢那些伤曾经害过我们的人,因为他们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可细细想来,长时间生活在压抑、劣势的环境下,把他人对自己的伤害视作一种升华,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摧残?

并且,这种留存于自我精神世界的压抑情绪往往更致命。因此,“睚眦必报”何尝不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这里的“睚眦必报”强调的是各种回应性行为。

心理学家:“睚眦必报”才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

报复行为是一种精准的“回应”

从心理学角度看,报复行为同样具有积极的影响。报复行为其实是一种精准的“回应”,回应我们过去的遭遇,有助于瓦解曾经那个脆弱、无主见的自我。

在人生的最初阶段,我们普遍不具备“回应”能力,我们更多的是接受批评,接受各种方式的教育,以至于我们的内心极度脆弱,而这些被压抑的报复心理,很可能导致恨意旁引,伤害自己与身边的人。

比如,一个不善言辞的孩子在与父母吵架后,可能会猛摔卧室门,几天不和父母说话,然后,他会把这种情绪传递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却终究没有对父母的言行做出精准的“回应”。

心理学家:“睚眦必报”才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

回到生活中,当一个人被恶语中伤时,他或许不会立刻发作,但这次伤害却会留存于其心中。特别是校园霸凌,在面对欺软怕硬、得寸进尺的人时,以德报怨显得更加无力。

很多时候,一味的原谅可能会招致更大的恶果,在各种校园霸凌案件的背后,那些默默无声的同学内心将遭到极大的伤害, 譬如长期的折磨可能会导致抑郁,而留给家人的只有无尽的悲伤与遗憾。

负面情绪的释放

从心理层面看,睚眦必报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释放这种负面情绪,也可以避免个人的胡思乱想。被伤害却选择宽容,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如果强行忍让,很可能招致心灵创伤,以及对善意与恶意,都同等强烈的防备心理,同时也可能会产生自卑的情绪,甚至严重的自我否定。

心理学家:“睚眦必报”才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经常自我否定的人更容易陷入拖延、疲惫的恶性循环,最后自暴自弃。而具有一定的报复行为,对生活中所遭受的各种苦恼予以“回应”,反而有利于我们释放压力,避免因为性格软弱陷入困境。

复仇:一种威慑性自我保护手段

很多时候,复仇能够带来一种特别的愉悦感,它既是一种威慑性自我保护手段,也是一种源自人类本性的想法。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报复性心理被社会规则所压制了。

心理学家:“睚眦必报”才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我们根本不需要担心报复心理对社会构架和人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从博弈论角度看,人类既是群居动物,也是利益动物,在双方存在利益交集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不会采取报复行为。

博弈论专家艾克斯罗德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利益面前,人们是否会立即报复背叛过自己的人,还是选择继续合作。结果发现,人性非常自私,往往会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选择继续合作的人占绝大多数。

需要强调的是,今天我们所论述的观点既不是毒鸡汤,更不是厚黑学,而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心理学。所谓睚眦必报的积极意义,强调的是报复心理、报复行为对于心理和身体层面的积极影响,只是这些影响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罢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ehavioristic psychology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