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越是自负,内心越自卑
有种玩意,叫做代偿心理。
人类遇到挫折,面临困境,求之不得时,自动开启自我保护模式,对自己索求对象的需求,转向其它对象。
越自卑,越难过,转换得就越剧烈。
自卑的人,自觉不如人,很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积极反馈;求之不得,因此便转换,会格外表现得:“我才不在乎呢哼!”
许多追求金钱不得的人,有些便会格外强烈地鄙夷金钱;失恋过又无法调节的人,会格外地不相信感情;求之不得,自我保护,走向另一个极端,并奉之为圭臬,便如是。
推而广之,大多数对某事物或某人,表现出强烈负面情绪,强烈到反常的人……可能都跟此事物有段故事。
未必是对其他事物,也可能是跟自己较劲。所谓觉今是而昨非。许多人看着很糙,但看他少年时的日记,可能是个多愁善感的文艺青年呢。
大多数心理健康的人,待人接物都相对平和,是因为他们没什么阴影,不需要代偿心理来为自己开脱困境。
相当一部分表面上自负得匪夷所思,还满口“我根本不在乎”的人,其实是挺在意他人反馈的。
就像,许多表面上欢天喜地得匪夷所思的人,私下里,可能很是抑郁。
毕竟,一切热烈到反常,而且在人前格外张扬的情绪背后,多少都有问题。
如果您恰好有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除了找心理医生外……我私人有个思路,是这样的。
已知:人是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
已知:人对其他人所做的赞赏或积极反馈,大多数是自我满足。
已知:绝大多数的人,就假设95%的人吧,根本不在意别人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是怎样的。
所以:你所做的“外部努力粉饰自我来显得很酷”,其实效率很低:比如,你对100个人装酷,可能只有5个人真注意到。
所以:对积极反馈的汲取=强行取悦他人,并无实际意义,得不偿失。
所以:放松咯。
世上绝大多数人,只能通过一些观察到的大致情况来理解你。以前是靠亲戚传闻和流言蜚语,现在是靠朋友圈或其他社交网络。而发过社交网络的人都心知肚明其中的泡沫。
所以:他们实际并不理解你,也并不真关心你实际怎么样。他们更愿意把你想象成他们希望你成为的样子。
所以不必在意他们的看法;你再装酷、自负、绷着,为难自己,他们也感受不到。
所以,放松点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