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状元家庭教育的相对面来看:普通家庭的教育观念存在哪些误区?
高考成绩陆续揭榜,各省状元名单也相继出炉。这段时间,高考状元背后的家庭教育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关注和热议,经过参照,我们惊奇地发现:每一个优秀的人,都得力于其良好的家庭教育。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又来源于开明的教育观念。通过这段时间对状元家庭教育的曝光,相信许多家长朋友都对状元式的家庭教育有了深刻的了解,今天,我们就从状元的相对面来聊一聊:普通家庭的教育观念可能存在哪些误区?
No.1孩子现在还小,学习是入学以后的事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孩子年龄还小,接受能力不强,现在开始教育孩子未免有些操之过急,应该给孩子一个欢乐的童年。然而,这种观念是非常片面的。研究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也就是说人的学习存在关键期。我们家长最开始要做的,就是抓住孩子学习的关键期!
关键期也叫敏感期、最佳期,是指某一年龄段是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发展的最佳时期。如研究表明,2~3岁是儿童学习口语的最佳期,4~5岁是儿童开始书面语言学习的最佳期。这就要求教育要抓住人发展的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
钢琴家郎朗的父母正是抓住了这个教育的关键期。
在郎朗三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周秀兰发现儿子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便让郎朗开始学习弹琴。
她找来了郎朗的第一位钢琴老师朱雅芬。朱雅芬教授在指导了郎朗一段时间后,认为如果想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让孩子到北京去。
周秀兰跟丈夫商量之后,决定让丈夫带着郎朗前往北京,自己则留在沈阳,挣钱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后来周秀兰第一次去北京看望他们的时候却心软了:丈夫和孩子住在一栋破烂不堪的公寓楼里,四周街边上到处都是垃圾。她跟丈夫说:“要不我们还是回沈阳吧,至少一家人在一起,住在这里太委屈了,孩子现在还小,可以等以后长大些再过来北京。”
丈夫郎国任却不同意,他认为现在正是孩子的关键期,如果不好好抓紧培养,等过了关键期,就会“事倍功半”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周秀兰听了,没有再说什么。于是,郎朗的钢琴生涯正式起步了。从三岁开始,每天不间断的刻苦练琴,一路走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钢琴家!
而郎朗的成功,正是由于他的父母在早期便开始对他进行教育工作,抓住了教育的关键期!
No.2自己知识水平不够,无法教育好孩子
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会发现,孩子上小学的时候,自己还能游刃有余,等孩子上了初中或者更高年级的时候,自己的知识层面跟不上了,辅导孩子开始变得有心无力。不少家长开始有了这样的想法:自己的知识水平不够,已经无法教育好孩子了。
其实,教育孩子并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教育。当孩子升入高年级的时候,我们家长就要开始进行角色转变:由辅导者转变为监督者。
小学阶段,孩子的理解能力还不强,这是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这个时期,我们家长应充当帮助孩子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的角色。这个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孩子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理解方式和提高理解能力。而且基于小学的知识层面,绝大多数家长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到了初中,孩子的理解能力已经形成,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这个时候,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家长就不应再对孩子的功课做过多的辅导了,否则容易使孩子产生思维上的依赖性。同时,初中阶段孩子们开始步入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较大,容易急躁,坐不住,自制力较差。这时,家长就要承担起监督者的职责,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心态,戒骄戒躁。同时,督促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知识水平不够,并不能成为无法教育好孩子的借口!因为,教育并不只是知识教育,还有习惯教育。
No.3孩子的学习是他自己的事,由他自己决定
相信大家都知道,高考成绩发布之后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高考志愿填报。大多数的家长在孩子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提供建议,但也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想学什么专业是他自己的事,他的兴趣是什么,想报什么专业应该由他自己决定。
这种想法听起来很有道理,却有失偏颇。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们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到底想要什么。别不信,想想自己小时候的理想吧。相信很多人小时候的理想都是当科学家吧,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长大一点理想变了:还是当明星好,上电视!刚毕业的时候:当老板,赚大钱!现在:老实搬砖吧。
为什么孩子很多时候会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因为大多数学生社会阅历偏少,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脱轨,职业观不明确。虽然很多学生的学科知识比家长丰富,但社会知识远远不及家长。因此,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家长还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电影《无问西东》中,1923年清华大学生吴岭澜在一次考试后被分到了文科。他找到校长梅贻琦,表示自己想要转班,攻读实科。
梅校长看了他的成绩单后非常吃惊,因为成绩单上,他的国学和英语都是满分,物理和化学却不及格。
校长问他:“你在文学上很有天分,却为什么想要读实科呢?”
吴岭澜回答说:“我知道自己为什么想要读实科,但是我身边最优秀的同学都选择了实科,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攻读实科,成为最优秀的学生!”
梅校长听了,笑着对他说:
“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电影《无问西东》台词)
后来,在一次听了泰戈尔的演讲后,吴岭澜终于明白了,自己真正喜欢的其实是文科。在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后,砥砺前行,终于成为国学大师。
而梅贻琦,正是他最初的引导者。
所以说,孩子的学习并不只是他自己的事,还需要我们家长发掘天分、合理引导,如此才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我们家长的教育观念有时难免会落入误区,树立良好的教育新观念,就能有效地避开这些观念误区,与孩子一起成长,一同前行!或许在明年的高考状元榜中,会有你孩子的名字!
我是教育新观念,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