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心理: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可以为天下母”的道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道家的生命观,来自老子的生命观。而“什么是生命的本源”,这一问题,道家明确提出“生命源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可以为天下母”的道。
道家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到底,道产生天地万物及人,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物,就应该效法天地和道,而这一系列的产生和效法行为,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道家的生命本源论决定了道教的生命观,所以道家和儒家不同,治理天下之事,道家不放在心上。道家看重的是修身长寿。而修身长寿重在修“心”,道家之修心之法,大部分看来就是心理学的范畴。
自从有了人类,疾病和死亡伴随着人们生活的分分秒秒,所以对于死亡的敬畏和恐惧,一直扰乱着人类的心理状态,而道家理论就是从人最关心的生命观着眼而建立的。
道教能够成功干预了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在庄子鼓盘而歌的故事就能展现出来。
从现在的心理学角度看,就是庄子对自己进行的自我心理调整疗法。
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庄子站起来说到:“你看那春夏秋冬自然变化。从春到冬,再从东到春,一切都自然而然的变化着。”
为死亡的亲人而悲伤,是人之常情,但是,庄子却能从中感悟到春夏秋冬的变化与死亡没有两样。一切听人自然。
人总是习惯性地把死亡想象成:失去、虚无、黑暗、痛苦,所以在人的心里,死亡成了绝望的代名词。道教对于恐惧死亡的心理所采用的干预疗法,目的就是为了“自在的人生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