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之标签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文 / 爱上学心理
2019-06-13 08:05
心理学之标签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心灵与心灵的碰撞

什么是标签效应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什么是标签效应吧!还是让我们通过一则故事先来阐释一下: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 。相对应地,还有一些参加实验者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献得要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自己就会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所以称之为“标签效应”。

心理学认为,标签效应的诱导作用强大,在自我印象与被赋予印象接近的过程中,包括积极的、消极的心理暗示都会诱导你向标签的方向发展。错误的标签会让你否认自我,正确的标签可以提升自信心,通过反复的积极暗示训练,在充实、渴望的心情下获得自信心的积累,即给自己贴上自信的标签,你会更加自信。

心理学之标签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人人都要学的心理学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标签效应”

在学校教育中,有的教师对学生期望值太高,而孩子却反应迟钝,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成绩总是不尽人意,为此常受到老师的斥责,在家庭中家长也称自己的孩子是“笨蛋”、“不是读书的料”、“和别人家的孩子没法比”。时间长了,孩子便会产生自己确实不行的感受,自信心也就越来越差,学习成绩越来越糟。最后,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都得不到鼓励和帮助,只好任意放纵,破罐子破摔。然而,相反地,不管是学校的教师还是家长能给孩子一些正面的回应,并贴上“红标签”,那么相信孩子的成绩和表现肯定与前者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教师和家长要使孩子常常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优点,长处,意识到自己按好的“标签”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久而久之,这枚“红标签”便起到了使孩子强化了好行为,淡化了坏行为的作用,“坏孩子”和“落后分子”也就成了“好孩子”和“积极分子”了。

心理学之标签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在企业管理中的“标签效应”

在企业中,相对于企业老板来说,员工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老板或管理者并不会像父母那样表现出太多的言语不满。但事实上,对一个人的态度并不一定完全通过言语表现出来,当你对一个人的态度很消极时,即使你不说一句话,对这个人的态度也在你的行为中表露无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体现出那种不认可,而这些非言语的信号就足以给员工贴上标签了。

有些管理者会说:“员工又不是孩子,又不傻,骂他笨他真的就以为自己笨,我骂他没前途他真的就觉得自己没前途。我这样骂他,只是‘激将法’,是想他变得好一点而已。”这样的观点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就有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在“标签效应”中,如果贴的标签不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被贴标签的人也可能由于觉得不公平而产生与所贴标签内容方向相反的行动,也就是说这种“激将法”有时是可行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如果想贴负面的、消极的标签而产生正面的效应,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被贴标签者能够理解所贴标签是客观、公正的;第二,被贴标签者的独立性要比较强。

如果你是位领导者,是否能够反思一下自己对下属的态度呢?那些下属被你贴上了坏的标签,他们的行为在你眼中真的像你预计的那样吗?为了更好的避免这种错误行为或观念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建议在工作中我们要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员工完成目标任务的程度上,而不是把眼光停留在员工身上的缺点,因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这是一个不可能或很难改变的事实,你要做的就是在工作中做到让他们扬长避短。

心理学之标签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标签效应的启示

好啦,关于“标签效应”我们就聊到这里。希望能通过这篇文章给大家一些启示!也欢迎大家留言,相互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