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陷“自闭式社交”的你,我这里有份社交恐惧攻略供你参考

文 / 太原心理
2019-06-12 09:24
一个心理咨询匠对生活的感悟,喜欢的可以关注我!

阿尔法是比昂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含义代表把不能忍受的情绪感受转化为可以情感接受或者可以承受的感觉。

希望这里我们彼此疗愈将生命不能忍受的痛转变为光,照亮我们的人性深处的黑暗,遇见我们真正的自己······

当下年轻人有个现象是,在网络可以尽情放肆,一旦到了聚会每个人都好像得了“自闭症”一般刷着手机,好友之间没聊几句就不知道该说什么,经常陷入尴尬的尬聊局面。

朋友圈从“半年可见”一点点变为“三天可见”。

互联网有时确实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足不出户可以订外卖,出门打车软件召唤即来等。很多人讨厌社交,躲避社交,,在偌大的城市将就生活,没有朋友,一个人孤独的活着,只能自己跟自己玩。网上将这种问题叫自闭式社交,心理学上来看这样很容易让人慢慢陷入社交障碍。

记得曾经TED上一个演讲中提到,在这个声称连接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陌生人的互联网世界,却没有让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一些,并没有让交往变得更真实和更容易一些。

这是之前一个有社交问题的来访者发给我的一组图,我觉得很有趣就分享给大家了。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总是感觉自己会被无数双眼睛盯着,好像总会幻想自己站在聚光灯下。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要求特别严格,甚至有时候是吹毛求疵,所以他们和人交往过程中总是要以最完美形象来展现。

有些时候不光是当事人会过度要求自我,其他人也会“趁火打劫”让我们尽可能做的更加完美,这种人际压力和负担是压垮很多人社交的最后一颗稻草。

这样就反映出一个很实在的问题,现代人的社交越来越 " 佛系 "。

不论职场还是还是各种场合,大家对待人脉的态度也开始转变,聊得来我们就合作,聊不来大概就后会无期了。

我觉得用八个字概括现代人的社交状态就是:来去随缘,懒且随意。

一个人如果厌倦社交那还好,但是有些人却因为社交问题患上社交恐惧症。

赫芬顿邮报在最近一篇报道给出了一个数据:据估计,近1,500万美国成年人患有社交恐惧症,它是美国第二大常见的焦虑症确诊形式。

社交焦虑症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心理问题症状往往开始于青春期。研究人员认为原因在于这段时间是青少年的升学期,心理状态比较脆弱。

大概有超过1/3的社交恐惧者,在10年甚至更久之后才会向医生求助。理由可能有两种:知道自己需要帮助,但不知道该去哪儿;意识不到病情,所以压根没打算看医生。

社交恐惧症有些人认为不就是相处时“害羞”吗?可要知道害羞的人最多在社交过程中会有些紧张和脸红,但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患者见人会触发一种特别痛苦的体验——惊恐发作。

SAD的常见鉴别诊断

那么惊恐发作是什么体验呢?

根据很多人形容,惊恐发作大概是你紧张害怕的极端,也就是说惊恐发作时恐惧到极点的体验。这个过程会诱发濒死感,让你觉得失控,有人形容这种体验就像觉得要马上死亡或者疯掉一样,这种感觉可能只有你亲身经历过才会了解。

社交恐惧症患者很容易在人群中诱发这种体验,所以他们并不是单纯胆小或者害羞,而是真的感觉痛苦难耐!

答案是肯定有救!

一些药物已获批准用于治疗社交恐惧。其中,选择性5 -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被视为一线治疗;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文拉法辛的治疗应答率与SSRIs相当。

还有很多心理治疗手段对解决社交恐惧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诸如当下很流行的认知行为疗法(CBT)以及系统脱敏疗法等。

短期治疗社交恐惧时,药物治疗和CBT的疗效似乎相当。研究显示,药物治疗起效更快,而CBT的疗效更为持久。

患有社交恐惧症并不意味着要和疾病长期搏斗。研究者认为,在合理治疗、遵循医嘱的情况下,社交恐惧症的症状通常可在五个月内得到改善。

最后想和大家说,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倘若你面对一群人的确特别不舒服时,一个人呆着并不代表你就一定有病。

很多时候遵从自己的本心,不迎合别人,不强迫自己也是让你在这个不太友好世界活得相对舒服的一种方法。

愿我们的人生即使充满疲惫,却对自己满怀尊重。

文/老K

未经允许不得抄袭,已版权认证

▼ 往期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