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解析,除了读《周公解梦》、弗洛伊德、算命外,还要做什么?
文|数量心理
数量心理:用数学的方法对心理问题进行量化,来达到问题的明晰。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最普遍的生理现象:梦。
01 从一个故事说起一位秀才进京赶考,住在京城的一家客栈里。在考试前几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梦到自己下雨天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则是梦到自己跟心爱的姑娘背靠背躺在一起。
秀才找算命的解答。算命先生说:“你还是回家吧:墙上种白菜那是白费劲,戴着斗笠打雨伞是多此一举,跟姑娘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收拾包袱准备回家。
住店老板听说后,对秀才说:“我也会解梦。我觉得你这次一定能成功。你想,墙上种白菜说明你要高中;戴斗笠打伞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背靠背躺着不正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觉得有道理。他精神百倍地去参加考试,果然高中。
02 两个渊源对于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大源头:一是周公与《周公解梦》,另一个是弗洛伊德与《梦的解析》。
周公与《周公解梦》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第四子,曾两次辅佐哥哥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周公解梦》,一本解梦的书籍,利用人的梦来占卜吉凶。经过后人的发展,人们将梦依据其内容的不同,分为十五种:直梦、象梦、因梦、想梦、精梦、性梦、人梦、感梦、时梦、反梦、籍梦、寄梦、转梦、病梦、鬼梦。
弗洛伊德与《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创始人,主张从性本能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
《梦的解析》,全面地体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张从心理学角度对梦进行系统研究,认为梦是压抑的欲望,是通往潜意识的桥梁。
03 二者异同二者的异曲同工之妙
二者的异曲同工之妙在于通过梦境解释,对人的生理、心理进行预测或解释,如《周公解梦》第三章写到:“自身白衣人所谋,梳头洗面百忧去,身拜尊长大吉昌,身上汗出主凶恶”,通过梦到的身体、面目、齿发意象,来揣测未来的变化;又如《梦的解析》一文写到:“即使是内容痛苦的梦,也可以用欲望的满足来解释。这一类梦的解释,肯定会牵扯到很多我们不愿意讲出或者不愿意想到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一些隐私,不愿意告诉别人,甚至自己都不愿意承认。但是如果出现在梦里,就绝不仅仅是偶然事件的巧合。梦中唤起的痛苦感情,正是为了阻止我们提及或者讨论那些痛苦的事情。”可以看得出,弗洛伊德力图用梦境中的内容,来阐释做梦者潜意识想表达或压抑的内容。
二者差异之处
《周公解梦》为唯心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更注重从物与物的关系上进行衔接,在数学上,叫做映射,包括一一映射,一对多、多对一映射,正是由于如此,这本书犹如一本新华字典或者牛津词典,当我们将梦中的意向输入,然后执行算法,即可输出结果。
《梦的解析》则理出了梦与欲望衔接的桥梁:由梦的生理现象(脑的分泌物),到梦的情境(梦的意象),再过渡到人的心理现象(有意、无意识的张扬的或潜意识、排斥的的欲望与动机),构成了解析的梦路径。
04 二者的残缺与展望残缺
不管是《周公解梦》,还是《梦的解析》,都只停留在了梦的解释方面,而在得到关于梦的解释后,缺乏更深层次的展望:人的一致性在哪里?如何利用梦境给与我们的启示,帮助我们在逆境中化险为夷?
一致性
人,是客观物质存在,笔者支持马克思和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张在坚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用辩证法和联系的观点进行对事物进行思考。
基于此,我们就可以在《周公解梦》与《梦的解析》的异同中,寻找到了一致性:梦是人的主观经验,体现了人(更多是)潜意识里主观(、或无意识的)愿望,指向了对于未来的期待;人可以从做的梦境中寻找到位置,以观察者的身份,而非二者所提到的被实验者的身份入梦,并且可以积极主动的、而非消极被动的方式对梦进行解构与重组。
展望
客观未来:吉与凶 将梦看做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一员,诸如占卜术中所利用的卜签、天气的阴晴变化等,从客观事物中,人可以得到关于未来的吉与凶的因素,做到未雨绸缪。
主观自我:需求与动机 人的需求与动机总是通过无意识的梦境、语言、举动来呈现,由此可以得出,梦境是无意识行为的一种,我们可以通过探索人的主观需求与动机来对补缺由梦解析引起的人的潜意识动机的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需求、尊重需求、求职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人的动机包括:学习动机、权力动机、社会交往动机等。
05 突破与实现人类的历史,即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是人逐渐摆脱生产力束缚的历史,社会注定转化为“更高级、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出自马克思《资本论》)。
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人则要:
1.关注潜意识的需求与动机
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结构分为: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等其中智力,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这给予我们启示和灵感:关注自我潜意识的需求与动机,在人与人的共性中发展个性,实现自我需求与社会价值的协调和最大化。
2.坦然接受自我,勇往直前面对未来
自古“月有阴晴圆缺”,当身处困境与逆境中时,要永葆生机与希望,在接受不完美的同时追求和创造心目中的完美情境,以矢志不渝的坚韧不拔和化腐朽为神奇的毅力坦然面对人生。
本篇文章为原创文章,未经同意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