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引导孩子交好朋友
《论语》将朋友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即同正直的人、诚实的人、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一类为“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即同阿谀奉承的人、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中学时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交一批好朋友,可以培养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由专注教育领域的“南通诚德教育”独家发布。WX:chengde-education)
朋友是雨中的伞,指路的灯,是一个人人生道路上重要的同行者。但是有的家长和孩子对“好朋友”的理解常常存在误区。
误区一,只跟成绩好的交朋友。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大学。在他们心中,考试成绩成了判断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也成了孩子交朋友的首要标准,有时甚至还将成绩和人品、能力画等号。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理,一旦孩子的成绩出现波动,总会想是不是与孩子交往的朋友有关,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家长式名言”:“不要跟成绩差的同学交朋友。”“多跟成绩好的同学一起玩。”……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在有的孩子心中,学习成绩优秀就成了交朋友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唯一条件。这种不正确的交友观会让孩子在人生旅途中错失很多益友,因为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
误区二,只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人交朋友。中学生还处于心智不成熟的发展阶段,与相对枯燥的学习生活相比,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更快乐,比如玩游戏、追星、看综艺节目和电视剧等。孩子们常常会把有着相同喜好的同学当作可以交往的朋友。还有些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盲目从众,一味追求新鲜、刺激、好玩,不管有没有违背道德与法律,只要有人能给他带来“快乐”,就将其列入好朋友的行列。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一些孩子受所谓“好朋友”的影响,沾染不良习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误区三,家庭条件好的就是好朋友。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家庭条件好不但意味着这个家庭的成功,也意味着跟他们的孩子交朋友会得到现实的好处因此把家庭条件作为孩子择友的标准。一时的利益固然令人可喜,却并不一定能真正助力孩子成长。交朋友最重要的是能够进行精神上的交流,相互鼓励共同成长。
“管鲍之交”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正是因为管仲交到了鲍叔牙这样一个能够理解他、包容他、帮助他的好友,他才能成就一番丰功伟业。
孩子需要朋友,但更需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好朋友。帮助孩子走出交友误区,交上真正的好朋友,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第一,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友观。青春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正确的交友观,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有时就容易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要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好朋友的含义善交益友,乐交诤友;引导孩子多角度观察和评价朋友,不局限于从某个方面武断地肯定或否定朋友,而是要将注意力更多放在朋友的优点上;及时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交友状况,帮助他们分析朋友的优缺点。在此过程中,引导孩子形成自己的交友标准,提高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
第二,鼓励孩子与更多的伙伴交往。虽然很多家长都承认,见多识广接触不同的人和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帮助。但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却忍不住想为孩子划定一个小圈子,建造一间“温室”,把自己认为“不好”的孩子隔离于孩子的朋友圈外。这样会导致孩子在交友过程中产生功利想法有些孩子还会出现逆反心理,偷偷与父母认为“不好”的朋友密切往来,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影响了孩子的社会交往和伙伴关系的建立。多鼓励并适当引导孩子跟不同类型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认知、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进而找到真正的益友。
第三,引导孩子用正能量影响自己的朋友。父母要引导孩子选择与他人合作、互助的亲社会行为,教会孩子区分并选择符合社会期望和人伦道德的积极行为。当孩子的朋友有不当的言行时,鼓励孩子以正能量影响同伴,用善意帮助同伴改正缺点。这样不仅是对同伴的关心和负责,也为孩子提供了一次明辨是非、抵御不良影响的机会。当孩子的朋友中出现了“坏孩子”时,家长应秉着“引导为主,自主选择”的原则,告诉孩子友情的价值所在,帮助孩子对这段友谊进行评估,理性认识自身的需求,从而去选择真正的好朋友。
第四,教会孩子呵护友谊。华盛顿说过:“真正的友谊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林肯也说过:“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友谊需要浇灌和呵护。父母要教育孩子用心关怀朋友,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用行动表达关心和支持。和朋友发生矛盾时,可以相互协商,寻求解决办法,如果处理得好,还会拉近彼此的距离。父母还要告诉孩子,要正确对待交友过程中受到的伤害,学会用智慧选择宽容或结束友情。
生活中没有朋友,就像没有阳光一样。良师益友使人终身受益,真挚的友谊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引导孩子交好朋友,寻找人生旅途中志同道合的同行者。
注:本文选自《人生第一课——南通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