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心理学概念,会刷新你对世界的看法
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父亲开一家杂货店。一天,小明从父亲的杂货店出来后被一辆迎面开来的车撞倒。他被送到了医院的急诊室。在手术台上,外科医生忽然发现,手术台上躺着的竟是自己的儿子。请问小明与外科医生之间是什么关系?”
这道题来自《大众传播理论》,题目本身没有任何难度,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你看到这道题之后,大脑是怎么进行思考的。
有一种常见的思考模式是这样的:“外科医生是小明的爸爸?不对啊,小明的爸爸是杂货店老板呀……那小明到底是谁亲生的?哦,外科医生可以是女的,所以她是小明的妈妈。”
这个思维过程的有趣之处在于,做题者看到“外科医生”这个词时,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身份是男性。这样一种现象,在认知心理学上被称作“基模”。
什么叫“基模”呢?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基本模式”。比如当我在一句话中,加入“护士”或“幼师”这样的词时,你在脑海中构建出来的形象,很大可能是女性,而非男性。
基模就是这样,它是你认知这个世界、认知他人时的一种基本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很多种,比如我在上面提到的“外科医生”、“护士”和“幼师”这种,就属于“角色基模”,意思就是对于某些社会角色,我们会根据经验,做出一种基本的判断。由于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女护士多,因此在看到“护士”这个词时,我们更容易联想到女性。
除了以上这些角色之外,我相信很多大学生都听过这样的话:“你连这都不懂啊?你还是大学生呢!”这就是一种很常见的“角色基模”,有些长辈就很喜欢说类似的话,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大学生”这个角色好像就应该什么都懂一点。
严格来说的话,文章开头的那道题,也是“基模”的一种体现。因为这道题默认了家庭一定是由异性恋组成的,而在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与地区,比如荷兰,一对男同也是可以领养孩子的。
前两天,我看到一则新闻,说有一个80后的扶贫书记,带着当地的七位女孩拍视频,实现了全村整体脱贫。报道中提到,其中一个女孩的父亲曾告诉书记不要再带自己女儿拍视频,因为村里的老人认为这样不好。
其实不光是老人,刚开始做视频时,村里很多人都觉得这种“拿着手机到处玩”的行为,是偷懒,是不务正业。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基模,只不过这种基模不是针对角色,而是针对事情的。
在村民们眼中,“读书”、“干活”才是“正经事”,而“玩手机”、“拍视频”显然就是“不务正业”。这种基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有些家长直到现在还认为“游戏”一定是不好的,玩游戏会毁了孩子。
人们之所以会对某些事情产生这种基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了解这些事。村民们也许知道短视频,但他们对短视频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娱乐”上,他们不理解短视频还可以用来扩大影响甚至吸粉赚钱。
个体经验、受教育程度、家庭、文化、媒体宣传乃至时代等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基模。比如包刚升的《政治学通识》中就提到,一个美国人之所以会支持共和党,通常只是因为他的父亲支持共和党,这就是家庭对于基模的影响。
一个女生,如果连续几次谈恋爱,都遇到劈腿的男生,那她很有可能会认为“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一个病人,如果连续几次看病,都遇到不负责任的医生,那他很有可能会认为“天下医生一般黑”。这就是个体经验对于基模的影响。
古希腊人希罗多德在《历史》这本书中讲了一个故事:
“在大流士当国王的时候,他把在他治下的希腊人召来,问他们要给他们多少钱才能使他们吃他们父亲的尸体。他们回答说,不管给多少钱他们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于是他又把称为卡拉提亚人并且吃自己的双亲的那些印度人召来,问他们要给他们多少钱他们才能答应火葬他们的父亲。这时他要希腊人也在场,并且叫翻译把印度人所说的话翻译给希腊人听。这些印度人高声叫了起来,他们表示他们不愿提起这个可怕的行径。”
这个故事讲的是,对古希腊人来说,处理父亲尸体的最好方式就是火葬,而对当时的印度人来说,最好的方式则是吃掉尸体。谁对谁错呢?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对错,只是双方的文化不同罢了,这就是文化对于基模的影响。
生活中,基模的存在,容易让我们产生一些偏见,这主要是因为世界是复杂的,而基模是简单的。就像小时候,我们看书或看影视剧,会问父母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长大后我们才意识到人不能这样简单地划分。
可是,就像我上面所说的,由于个体经验、媒体宣传等各种因素,在某些人眼中:“医生”都是和病人作对的,“官员”每一个都不为民做主,“老师”都喜欢开补习班赚外快……以上这些明明都是偏见,但由于基模的存在,有些人就坚定地认为这就是事实。
我为什么要特意提到“媒体宣传”呢?因为对于媒体来说,医生和病人关系好这不叫新闻,医患矛盾那才是新闻。所以我们在媒体中更多看到的,总是那些坏消息、坏新闻,而这就会影响到我们对医生群体的判断,甚至加深医生与病人之间的误会。
《事实》这本书里提到一组专业统计数据,“2016年全年总计有4000万架次的商用飞机平安降落。仅有10架坠毁。然而坠毁的那0.025‰的事件恰恰是记者们急于报道的。”这就是媒体,谁会用一个版面去报道“今天的航班安全降落呢”?。
所以说,坐飞机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吗?并不是。然而飞机一旦坠毁,报道就铺天盖地,这就使某些人建立起了“坐飞机非常危险”的基模。下次有亲朋好友坐飞机旅行时,这些人就会因为这种基模而担惊受怕。
想要改变基模,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去了解”。了解飞机的出事率到底有多低,有助于改变“坐飞机非常危险”的基模。同样的,像那个认为“天下医生一般黑”的病人,只要他未来碰到一个好医生,就会改变这种基模。
说了这么多基模的问题,那基模对于人而言,有没有什么好处呢?当然也有,基模最大的益处,就是可以提升我们的认知效率。
举个例子,一位美食博主在吃一种很罕见的食物,那么他应该如何向观众描述这种食物的味道呢?我想,最好的做法就是借用观众们之前对其他食物的基模,比如告诉他们这玩意的口感像牛肉,但是比牛肉更有嚼劲。
基模帮助我们简化了很多信息,让世界可以正常地运转起来,要是没有基模,世界很容易变得一团糟。比如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件事,就是一种“事件基模”,我们能理解“看电影”指的是:买票、检票、看电影、离开电影院这一套程序。
即便你刷着手机,心不在焉时,你也能凭借基模,完成看电影这件事。可如果没有形成这套基模,当你每次去电影院时,你都无法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那么当一群人都如此时,场面有多混乱就显而易见了。
小孩子起初就是没有基模的,他们为什么会在妈妈离开的时候哭泣?因为孩子不能理解妈妈只是暂时离开,之后还是会回来的。伴随着一次次的重复,伴随着智力的发育,孩子才渐渐建立起这样一种事件基模。
所以说,基模对人类社会的运转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有了基模,我们才能顺利地完成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去尽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去增加自己的生活体验,警惕因为基模而陷入对他人乃至对世界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