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提出获得内心宁静,远离焦虑和抑郁的7个重要的态度

文 / 心理的力量
2019-06-08 11:06

正念的收益包括,但不仅限于:

  • 缓解压力,体验更大的平静
  • 探索身心关系
  • 链接我们的感受
  • 扩展我们对自己的感觉,超越我们的恐惧和自我判断
  • 找到真正的幸福
  • 发现可以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内在能量
  • 唤醒我们的洞察力和智慧
  • 将我们的世界观从孤立和混乱转变为链接、清晰和慈悲
  • 在看待事物的基础上,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我们的勇气

哈佛、牛津大学为什么设立正念中心?快来认识心理学的第三波浪潮

科学研究证实,正念认知疗法对抑郁症复发的预防效果和抗抑郁药物效果相似。

心理学家提出获得内心宁静,远离焦虑和抑郁的7个重要的态度

如何开始正念的练习呢?本文将详细介绍练习正念的7个最重要的态度。

正念之花的盛开离不开好的土壤,

正念的土壤就是正念需要培育的7个态度。

心理学家提出获得内心宁静,远离焦虑和抑郁的7个重要的态度


01.非评判

非评判不是指放弃我们的判断力。

用英文来解释就更容易了解两者的差别。

非评判(non-judgmental)指的是非主观的,无偏见的。

判断力(judgment)人们分析决断的能力。

只有拥有了非评判的觉察能力,

才能真正的觉察事情真实的存在的能力。

从而具备更好的判断力。

什么是评判?

比如,看到一只梅花鹿,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厨师可能想的是梅花炉怎么做菜好吃,

画家想的可能是用什么样的笔法去表现梅花鹿的神韵,

孩童想到的可能是如何和梅花鹿一块玩耍。

这是职业的评判。

再比如同样是对美女的评判。

春秋战国时的楚灵王喜欢腰细的,所以就有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说法。

唐朝的时候以胖为美,所以有了“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认为胖胖的杨贵妃才是美的标准。

中国人以双眼皮为美,韩国人喜欢单眼皮。

可见对美的标准,总是千姿百度,缺乏统一的标准。

这是文化的评判。

其实,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或多或少的,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自己的职业背景、学历背景、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鲁迅说,同一部《金瓶梅》,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史,

评判之心就是我们自己戴着的有色眼镜,或缩窄我们的视野,或扭曲了事情本来的样子,也是我们痛苦的根源之一。


02.耐心

心理学家提出获得内心宁静,远离焦虑和抑郁的7个重要的态度

耐心也是一种美德,生命如花,需要呵护,需要光阴的滋养。

我有一个朋友对小孩的成长很焦虑,在他小孩很小的时候,九个月就去早教班学走路,结果努力学了四个月,在一岁两个月的时候终于学会了走路。

他不知道的是,没有学过走路的小朋友,首先在地上爬爬,在一岁零两个月的时候,大多数小孩都能自己走了。

焦虑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避免收到伤害的进化的产物。

心理篇:战斗or逃跑?其实你的压力可以改变

人们产生焦虑很大程度是没有耐心看到时空的延展性。

从焦虑中重获安宁平静是人类的智慧。

我们的先人老子就很有智慧,他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也就是说再大的风雨也有停歇的时候,万物生长自有其规律。

我们是选择揠苗助长,还是静待花开呢?


03.初心

心理学家提出获得内心宁静,远离焦虑和抑郁的7个重要的态度

此时此刻的丰富体验就是富饶的生活本身,

很多时候是我们自以为的知道的想法,或者是信念妨碍了我们去看到事情的真相。

我们更倾向于对一些平凡之事想当然,无法理解平凡中蕴藏的非凡,

就像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的人很多,但是引起思考的人发现了万有引力的人却只有牛顿。

我们可以把培育初心当成是日常生活的一个实验。

某日,如果你看到某个熟人时,能否用新鲜的眼光再来打量一下这个人,看到Ta的本真,或者是你可以看看你的孩子,你的配偶,你的同事,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眼光再去重新打量,也许我们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04.信任

心理学家提出获得内心宁静,远离焦虑和抑郁的7个重要的态度

我们要对自己和自己的体验情感,要建立一种最基本的信任,这也是冥想训练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所以说身体知道答案。

古龙在“七种武器”的“孔雀翎”中描写的一个关于信任的故事。

孔雀翎是一种早就不存在的暗器。

朋友高力向秋凤梧借了孔雀翎,并且信心十足地杀了强敌,这才发现孔雀翎其实早已丢失,已经失效。

秋凤梧告诉她,孔雀翎早就没了,他借给高立的只是信心,真正的胜利并不是你用武器争取的,一定是用你的信心,无论多可怕的武器都比不上人的信心。

人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安心老师说,“信任自己,要懂得对三件事说不,不自伤,不自怜,不自我批评”。

要区别这里的不自我批评,不是不反省,一意孤行,而是不要太多地纠缠在自己的过失或错误上难以自拔。

因为信任我们的心胸会更加的宽广和接纳,信任也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力气。


05.不争

心理学家提出获得内心宁静,远离焦虑和抑郁的7个重要的态度

我们所学习到的每件事肯定是有强烈的动机和目的才会去学习,包括我们现在要学习的正念。

但是正是这种目的性,且成为学习正念的障碍。

争就是去达成,设立目标,去实现它,这就是Doing模式。正念是进入Being模式,也就是存在模式

活在Doing模式中,我们就会批评自己会削弱正念的培育。

参见“心理的力量”的往期文章“心理篇:Doing or Being,错误的思维模式可能是你痛苦的根源”

比如:如果我们在学习正念的过程中总是责怪自己,抱怨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做到正念,这样的观点,反而是真正的影响了正念的学习。

其实正念的学习和老子的无为观点很相似,

老子说“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说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不去妄为,就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的。

正念的培育不需要刻意的去达成什么事情,你只需要开放自己的感官和知觉就好了。

正念就是要自然地达成,不争是一种态度,停一停,去感受事情本来的样子。


06.接纳

心理学家提出获得内心宁静,远离焦虑和抑郁的7个重要的态度

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

对喜欢的事情趋之若鹜,欣喜雀跃,

对不喜欢的事情唯恐避之不及,跑得比兔子还快。

这是人的本性,无可厚非。

然而如果用这种态度去处理心理问题,恰恰是心理问题,痛苦的根源。

接纳意味着看见事情,此刻的本来面目,

如果你头疼,接受你的头疼,

如果你身体过重,为什么不接受他?就把肥胖当成是对身体的一种描述,

对有一些不好的消息,我们迟早都要和他达成共识并接纳她。不过要做到真正的接纳,通常是要经历感情的否认和愤怒阶段之后,

一些阶段也是实现对事情接纳的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要去责备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需要浪费很多的精力,对事实加以否认和抵抗。 我们那样做是我们本质上是想强迫事态,按照我们喜欢的方式存在,这会制造更多的紧张,事实上会妨碍积极的改变的可能。

我们可能忙于否认强迫和挣扎,以至于没有多少能量留下来用于疗愈和成长。

而我们所拥有的,所剩无几的东西,由于我们缺乏觉知和意图而消散,

接纳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得喜欢一切事物,或者万事万物都必须采取被动的一个态度,要放弃你的价值观和原则,也不意味着你对事物满意,或者甘于忍受事情,不得不这样。

在冥想练习中,我们迎接每一个来临的时刻,浅然的与之相处,以此来培育接纳。


07.放下

心理学家提出获得内心宁静,远离焦虑和抑郁的7个重要的态度

传说在印度有一种特别聪明的猴,要想抓住它,必须用一种更聪明的方法,猎人们通常会在椰子上挖一个洞,洞足够大,猴子可以把手放进去,他们在另一端挖两个略小一点的洞,穿一根铁丝,然后把椰子固定在树的根部。

接着他们在椰子里塞进一根香蕉并躲起来。猴子跑下来,伸手进椰子里抓住香蕉。这个洞的挖法非常聪明,伸手进去的时候可以,但是攥起拳头却出不来。如果想要自由的话,猴子只需要放下香蕉,但遗憾的是大多数猴子都不会放手。

在冥想练习中,我们只是让体验如实的呈现,并在练习中时时刻刻的观察他。

放下是一种让事情任其自然并接纳事情本来样子的方法。

当我们观测到内心去抓起和推开的时候,我们可以提醒自己要有目的的去放下那些冲动,并且看看这样做的话会发生什么。

当我们发现自己在评判自己的体验时,我们可以放下这些评判的念头。

除了以上正念练习的七个基本态度之外,还有很多的品质也是需要在正念之中培养,包括:不伤害,慷慨,感恩,忍耐,宽恕,慈悲,随喜,和淡定等态度。

在很多层面,他们与刚才所探索的七个态度不是隔离的,他们会从自然中呈现出来。

对正念的七个态度,需要一点一点的去培育。

作为人类,这些品质早已经安注于我们的内在,用梭罗的话来说“我们随后就可以领略到他们是如何影响每一天的品质。”


主要参考书目

  • 多舛的生命(卡巴金)
  • 道德经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 8周正念之旅
  • 安心正念课

心理学家提出获得内心宁静,远离焦虑和抑郁的7个重要的态度


关注wx公众号“心理的力量”,获得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今日头条# #青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