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所有也要逼你优秀!用好3个心理方法,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才

文 / 有料家庭教育
2019-06-04 10:08
放弃所有也要逼你优秀!用好3个心理方法,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才

最近看到宁波一名初三学生自杀的痛心事件,他在一纸遗书上写道:

“(爸爸妈妈)你们给我的压力太大了,我承受不起。”“我唯一遗憾的是,从来没有做过一件让你们开心的事……”

孩子用生命告诉父母,我已经无力为你们负责了,只能下辈子再报答养育之恩;哪怕在想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刻,孩子依然为“从没有做过一件让父母开心的事情”而遗憾。

01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参加一项体育赛事遇到的事情。

看着官方发布的孩子们的照片,各个脸上洋溢着全心投入的满足感。看似又脏又累还有点惊险的16关障碍,因为孩子们全情的投入和拼搏,完全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回想走出赛场时,“小勇士”们身上满是污泥,大汗淋漓,明显筋疲力尽,但脸上洋溢着尽力后的释然。

我想,如果没有干扰,这种独立战胜挑战,酣畅淋漓的体验,一定会成为孩子们珍贵的财富。


放弃所有也要逼你优秀!用好3个心理方法,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才

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的经历都是那么纯粹和美好,有的孩子,还背负着父母的负担。

那天早上带孩子参赛的路上,身边一对父母带着孩子急匆匆往前赶。爸爸用严肃的命令语气说:“还有一个小时时间,进去好好休息一下。一会儿比赛,你记住,只许你超过别人,不许别人超过你。”孩子也认真地点头:“嗯。”父子之间响亮的对话,像是战斗前的誓师。

比赛是10分钟出发一批孩子。在场地里面,一个妈妈指责一个才结束完比赛的女孩说:“你怎么回事?人家比你小的女孩子都能爬上去。”女孩低头不语。

还有一对准备离开的母女,女孩可能有十来岁了。妈妈不满的一边走一边说,“一起出发的人早回来了,你在里面折腾了一个小时,你干嘛呢?你要是这么无所谓,就不该来参加,咱们下次从根上解决问题,不好好比就别来。”女儿反驳道:“报名本来就是你的意思,你说这个活动怎么怎么好,非要我参加……”

原本重在参与的六一活动,已经变成了“完成父母任务”的赛场。

当事情的目的变得功利,为了强加的结果进行的比赛,可能更多的是紧张和压力,多少失去了一些乐趣。

当我们说为了孩子,到底是为了自己固着的功利目标,还是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

02

希望孩子在比赛中取得成功”,是一个美好的期望,咋看起来没毛病。

仔细一想,是有问题的:孩子是多样化的,而父母的期望只有一个:超越别人取得成功。长远来看,这是矛盾的。

如果说持续超越别人,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才算成功,那么这样的人只有一小撮,其他人岂不是都是失败者?

个体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认为,这样的竞争只会带来伤害。不仅是被超越的人会有自卑感,超越者也会终其一生背负超越别人的压力。

作为父母我们并不愿自己的孩子过得这么疲惫,或者自卑。

我们希望的,是孩子能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并且对社会有用的人。

心理学家马斯洛称之为“自我实现”:

人在基本的生存、安全需求得到适当满足之后,会在超越性动机的驱动下,不断实现友爱、合作、认知、审美、创造等潜能,最终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放弃所有也要逼你优秀!用好3个心理方法,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才

人在这个过程中,不是为了在某一个固定的标准上超越别人,而是可以在多个维度成为更好的自己,并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共存

这样的过程,孩子会是充实而幸福的,发展的结果也会是多样化的,而不会被堵死在一座独木桥上。

03

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首先要意识到,后天的培养最好要建立在尊重孩子先天特点的基础之上。

孩子的成长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培养共同决定。后天的培养,要建立在尊重先天特点的基础之上才会更加有效。因为先天的因素怎么努力也很难彻底改变,我们要做的是接纳并顺势而为。

比如有的孩子是擅长爬树的猴子,有的是擅长游泳的鱼。如果父母总是缘木求鱼,那么可能孩子这辈子都会觉得自己是条“蠢鱼”,因为他永远都不可能达到父母爬树的要求。

如果父母一定要强迫孩子改变,那么失败的几率会很大。

心理学家罗杰斯解释说:当由外界的价值观内化而形成的价值观与原本的自我发生冲突时,便会引起焦虑。为了对付焦虑,人们不得不采取心理防御,这样就限制了个人对其思想和感情的自由表达,削弱了自我实现的能力。

这个“原本的自我”,就是“先天因素决定了的自我”。

就像我们不能要求不擅长运动的孩子一定要登上奥运舞台,你也应该允许孩子在运动比赛中做不到某些项目。

发现和接纳自己的局限,其实也是一种收获,因为我们就可以将精力更多的花在自己擅长的地方

04

帮助孩子健康发展,父母要看见孩子具体的需要,尊重孩子的需要。

最近,武汉某小学的三年级孩子们写的一个命题作文《给未来孩子的信》。孩子们稚嫩而真诚的语言,看起来搞笑,但想起来挺心酸:

“未来的孩子,我是你们的妈妈……我不求你们成绩有多么多么好,但我希望你们能安全、健康地长大!”

“亲爱的儿子,你现在无忧无虑,是因为你爸——我,没有给你报补习班……所有的补习班,我最讨厌奥数。最最令爸爸头疼的就是奥数作业,那一道道奥数题会让人头昏脑涨……爸爸希望你能幸福地成长,不想让你稚嫩的肩膀,承受太大的压力。”

这些写给未来孩子的信,写出的其实是孩子们现在的需要和心声。

放弃所有也要逼你优秀!用好3个心理方法,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才

心理学家西格尔说过:父母理解孩子的需要,并作出积极的回应,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与他们心理上的联结以及对他们的理解和保护。孩子就会有安全感。而这种稳定的安全感关系,能促进孩子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社交、情绪及认知各方面的健康成长

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看到了一家人陪一岁多的孩子踢球的场景:

奶奶把球放在地上,试图把孩子从手上放下去:“下来玩一玩吧,快去把球踢到那里去,去吧。”

孩子紧紧抓住奶奶的手不下来。

奶奶说:“奶奶累了,快下来吧。”

奶奶说着一边把孩子放得更低,但孩子这回反而哭起来,把小脚缩起来不肯下来。

这时,爸爸和妈妈从远处走过来。

奶奶对爸爸抱怨说:“这孩子,怎么都不下来,我都累得手都酸了。”

爸爸说:“你好好说,他不可能不下来。我们平时带出来他都不要抱的。”

奶奶说:“我是好好说的呀,他不听有什么办法。你们是他的父母,当然会听了。”

这时候妈妈抱过孩子,孩子抱着妈妈的脖子,靠着肩膀上。

妈妈亲亲孩子说:“宝宝不想下地,妈妈先抱抱。”

这时爸爸的脚碰了一下球。孩子注意到了,指给妈妈看。妈妈蹲下求说:“哦,妈妈看到,球滚动了。”

宝宝伸脚碰了一下球,球滚得更远了。妈妈说:“宝宝踢中了,真不错。还想再踢一脚吗?”

孩子挣脱妈妈的手,靠着妈妈又轻踢了一脚:“宝宝踢得更远了,真棒,妈妈给你鼓掌!”

这回孩子开心地笑起来,也跟着鼓起掌。妈妈继续说:“宝宝能踢到那棵树下吗?妈妈就站在这里看着你,给你鼓掌。”

孩子放心地走到球边,回头看了一下妈妈还在那里,他又继续往前踢……

这么小的孩子,还不会理性分析奶奶的话和父母的话,我该听谁的,不听谁的。但他的感觉能力很强,他们会凭感觉行事。

奶奶因为自己累了,着急把孩子打发下地。但是孩子还不想下地,他感觉到奶奶因为自己的需要而“拒绝抱”自己,感受到了“威胁”,更加不愿意下来。

而妈妈,看见了孩子还没有准备好下来玩,还需要大人抱。

她理解和满足了孩子的需要,孩子有了能量,自然就能安心地去探索外部世界了。

一岁的孩子,她更多的是依恋和安全的需要;两、三岁的孩子,他们有“我做主”的需要;小学的孩子,他们有游戏和玩耍的需要......无论是哪个年龄阶段,看见和尊重孩子的需要,都是孩子健康发展的基础。

04

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要需要参与到孩子的经历中,陪伴和倾听,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共渡难关。

前两个月,有一个高三孩子的妈妈找我聊,说自己的孩子特别焦虑。有时候甚至坐立不安,无法静心看书做题,她感到很担心。

我们聊了聊孩子之前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了解到孩子成绩属于中上游,高三下学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但是成绩还是不稳定。最近一次的模考,有两科成绩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这让孩子心里很没有底,但是时间的紧迫,让孩子有一种无法把控的焦虑。她担心自己努力了,可能也会考不好,如果考不到好大学,以后的人生就毁了。

我们的聊天帮这位妈妈梳理了思路,这位妈妈智慧地化解了这个危机。

放弃所有也要逼你优秀!用好3个心理方法,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才

妈妈首先和孩子谈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她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同身受:“妈妈能感受到你现在的焦虑。妈妈看到你这个学期已经很努力了,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最近一次的模考不稳定,你担心如果高考没有考好,对不起父母,对自己以后的发展也很不利?”

在孩子倾诉了自己的担心和焦虑之后,妈妈向孩子表达了自己无条件的支持:“孩子,妈妈能理解。时间是我们不能改变的,但是能让我们坦然的,是在这段时间尽力去做。你要相信的是,无论结果怎么样,你都是妈妈的孩子,妈妈都爱你。这个事,不会因为你高考有没有考好而改变。”

孩子听到妈妈的开导,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一些,靠在妈妈身上休息了一会儿。

孩子告诉妈妈,其实自己最担心的是那两科不稳定的科目,其他都还好。

此时,妈妈及时和孩子一起讨论分析问题

妈妈说:“你看,冷静放松下来的时候,你自己看问题就清晰了很多。其实问题也没有那么严重,只有这两门。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最大的障碍在哪里,怎样最有效的利用这两个月。”

当孩子知道问题在哪里,其实她就知道在哪里加强,怎么加强了。

这位妈妈很庆幸自己参与到孩子的世界中,体会她的难处,接纳她认为无法控制结果的焦虑,给她爱的承诺,并且和孩子讨论应对困难的思路和方法,最终孩子有勇气去面对和承担。

-结语-


放弃所有也要逼你优秀!用好3个心理方法,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才


罗杰斯说,每个人生来就存在固有的自我实现倾向。

孩子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他们要为自己负责,但不需要为父母负责

父母只是孩子生命中的陪伴和参与者。

如果父母想要帮助孩子,那就理解和尊重孩子,创造环境,促进孩子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End-


有料家庭教育:二孩父母,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欢迎关注、交流父母成长、亲子教育、婚姻关系、三代关系等家庭相关问题。

本文为有料家庭教育(ID:youliaojiating)原创,欢迎转发和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

往期推荐

父母无意间给孩子贴的“标签”,却可能困扰孩子一生

这条心理规律,决定了孩子会越变越好,还是越变越差

盲目夸奖和恰当赞美,效果截然相反,关键把握这两个点

孩子被欺凌,却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是父母的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