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教养方式,是孩子自卑的“源头”,“支持尺度”很关键

文 / 贝贝豆育儿课堂
2019-06-03 09:06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觉得自己生活的环境,接触的人,经历的事情,都像是以自己为主人公来上演的,似乎当你开始出现,故事就开始上演,你离开故事就拉下帷幕。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我“采访”过周围的很多人,惊奇的发现,他们也会有相同的感受!

简单来讲,这其实是心理上的一种“自我意识”,这种意识会让你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理,一方面是积极向上的,面对事情的时候都能自信坦然的去处理,另一方面就是消极的,随时随地的感觉到无助,内心充满着自卑。

艾蜜莉·顾埃说过,“ 你若说服自己,告诉自己可以办到某件事,假使这事是可能的,你便办得到,不论它有多艰难。相反的,你若认为连最简单的事也无能为力,你就不可能办得到,而鼹鼠丘对你而言,也变成不可攀的高山。”

可见同样的一件事情,你是自信还是自卑,就是这样的一字之差,结果就是两个极端,道理看似很简单,心灵的鸡汤也喝的够多,可就一遇到事情还是从心里不自信,这是为什么?

“消极”教养方式,是孩子自卑的“源头”,“支持尺度”很关键

为什么孩子从小到大,会有自卑情“结”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这是一种矛盾和复杂的自卑情节,这也就代表自卑的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种的,但是不可捉摸的自卑却有着诸多的共同点:

1.具有消极性,这实质就是我们自己对自己自身能力或者自我价值的怀疑或者是否定。就算遇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或者需要完成的事,都会缺乏信心,从心里觉得自己是做不好的,给自己构思了无限的不可预知的困难,让自己还没有开始做,就已经“预判”到结果。做事情也提不起劲头,永远是一副消极的心态。

2.具有敏感性,很多人觉得自己生活重要经受的事情太多,自己要面对的人太多,自己已经很努力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了,但是还会有人“不满意”,心累!这其实也是一个人自卑情绪中最常见的敏感性,就是自己会特别在意周围人的目光,以至于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4.具有掩藏性,掩藏自己是最让人无奈的事情,把自己缺点或者缺陷尽力的去掩饰起来,不想让别人看见或者知道,担心人家知道后会有伤害自己自尊心的言行,这也就是许多人都有一颗“玻璃心”的根源吧!为了保护自己的玻璃心,有人谨小慎微的做事,有人则担心遭到他人的否定而极力掩藏,开始变得“虚假”,只是因为自卑。

“消极”教养方式,是孩子自卑的“源头”,“支持尺度”很关键

5.具有规避性,与掩藏性直接相关的就是自卑的规避性,因为自己的某种不足和缺陷,就会使得自己某些方面的表现受到限制,其实这样的“不足、缺陷”并不是单单指的自身的身体缺陷,心理上的“缺陷”也包括在内,比如有的人在人多的时候就会结巴、看到异性就紧张等等,还有的人在安静的公车上,因为害怕别人都向他投来目光,还会嘲笑自己说话的声音,所以一直不敢说话,一直等到有人和司机师傅说话,才”顺路”下车,坐过了站!对比坐过站和“说话”来说,他会选择规避掉后者,只是因为对自己的声音没有自信也不想承受周围的目光。

6.具有自闭性,自卑所产生的消极、敏感、掩藏、规避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自闭,尤其是自己极力想要回避的问题,被人发现,甚至以此为噱头各种调侃,自己还要配和周围人的氛围,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打击和伤害,就像周星驰电影中的那句台词“努力让自己和别人一起玩闹,只是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格格不入”。渐渐的,就在心里被自己装上一扇门,甚至在身体上也在装上一扇门,彻底将自己与外界隔离.

有自卑倾向的孩子,往往都有“源头”可寻

针对“自卑”进行相关研究的权威专家-----奥地利的心理学家Alfred Adler:“认为自卑是由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或理想目标的认知而造成的。 自卑是普遍的现象,个人心理或多或少都存在,关键是每个人能够意识到多少的问题”。

当下,关于父母教养和孩子自卑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比较缺乏,但是经过多年专家的研究和数据显示,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若是父母对孩子有偏激的教养方式,如惩罚、拒绝、否认等行为,孩子的自卑水平相对其他同龄人要更高,我们可以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孩子的自卑水平做一个公式比较: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子女心理的自卑水平=“正”相关,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子女心理的自卑水平=“负”相关。可以看出,消极的教养方式是一个人自卑形成的源头。

由上述公式我们看出,父母所构建的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能够影响到一个孩子长大之后的心理健康,积极的教养方式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今后的发展的,因此家庭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

“消极”教养方式,是孩子自卑的“源头”,“支持尺度”很关键

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

对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相关专家学者们由着不同的结论和看法。但是经过仔细对比和研究,大致可以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父母对孩子要求的种类和数量,二是父母对孩子所做的反馈。通过这样的整体划分,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我们还可以将教养方式分为具体的三种类型:专制型、权威性和放任型。

1.专制型,这就是父母在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时候注重自己的“要求”,并没有从孩子自身的特质出发,觉得父母是集经验和智慧于一身的,所以孩子必须遵循自己父母的走过来的道路,父母会将自己的经验和人生体验作为孩子实行的准则,条条款款罗列清楚,孩子需要严格遵守。

2.权威性,有人说父母就是高冷的存在,就像高高端坐的上神,而自己就像每天在修仙的路上,想要进阶成为上仙 ,先要过父母着一劫,与父母谈话就像诛心一般。这样的父母不会表达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或者赞美之情,只注重孩子的“质量”,对孩子所做不会有任何“反馈”。得不到应有鼓励的孩子,积极性和自信心都会就会慢慢消散,或者能够在父母面前和其他人面前做出天使和恶魔的无缝转换。

3.放任型,相比其他两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很多父母还“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孩子,盲目的崇尚孩子的“天性”,觉得散养孩子才是最科学的。父母连孩子最日常的行为规范都忽略了,孩子染上什么不良习惯也觉得是正常的成长“经历”,不去引导,导致孩子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和言行,间接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4.隔辈型,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孩子,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这样上一代人长大,接受的教育方式也会有一定的不同,并不是要否定上一辈人的教育方式,是指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有“脱节”的因素存在。这样的几种情况就使得孩子错过了最佳的教养时期,极易因为教养方式的的差异产生不良心理。

“消极”教养方式,是孩子自卑的“源头”,“支持尺度”很关键

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卑的关系

在日常的亲子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绝大多数是由父母自身的个性、理念、习惯的不同而产生的,进而就发展成为每个家庭都不尽相同的教养方式。但父母的教养方式应该以对孩子的支持尺度为准线,包括父母在教育引导孩子时所产生的内在心理活动、外在行为表现,这对孩子今后的行为和心理情绪都具有重要的特征“示范”作用。

1.父母的态度观念与自卑的关系

父母对孩子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是希望孩子能够更加的优秀,这本无可非议,但是就是这种心理的趋势,让很多孩子苦不堪言,父母总是让自己做到最好,或者更好,从来不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特长,只是一味的用孩子的“短”去对比别人的“长”,孩子永远得不到肯定,一生都在追逐着别人的脚步。孩子在心理上得不到父母的认同感,性格就容易格外的自卑和孤独。

作为父母,请放慢自己的脚步,回头看看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特质,你会发现他是如此的熠熠发光,他本就是一枚璞玉,你又何必让他去散发钻石的光泽呢?

2.父母的行为风格与自卑的关系

有人会觉得自卑是来自骨子里的,这“骨”或许就是父母对自己的耳汝墨染,父母自己的行事风格就多谨小慎微,担心孩子像自己一样能力不够,对孩子的话多是以“这不行”“那不可以”“你肯定不适合”,甚至干脆让孩子不要去想,“没那种命就不去那样的梦”。这样教养环境下的孩子,自然从心里就是畏首畏尾的,行为也是停滞不前的,心理上从一开始就是自卑的,而给自己找好了千千万万的的理由来回避。

作为父母,请放开你的眼界,听听孩子有什么想法,他是怎样计划的,也许你会发现,他早已经羽翼丰满,能够为自己闯出一片天,那片天空是你从未敢想的高空。

“消极”教养方式,是孩子自卑的“源头”,“支持尺度”很关键

3.父母与孩子情感互动与自卑的关系

情感是有温度的和质量的,这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和交流上。众多的研究和实证都告诉我们,孩子的智力和情绪发展都源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这其中也包括自卑与否这样的心理问题,孩子的心是最柔软的存在,在他蹒跚学步摔倒的时候,身上的上也许很快就会愈合,但是如果爸爸妈妈在这个时候还会告诉孩子,摔倒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他已经做的很好了,对于孩子来说,他就能够很快得学会走路,或者一路小跑,好似拥有了贴身的护盾。

在一个所有心灵的印象中,最能显示他个人记忆的东西就是童年时期最初的记忆,但这记忆绝不是出于偶然,而是他在自己经历过多次的事件中选择出来的,是他自己的童年故事,因此,父母每天在给孩子“上演”什么样的剧情,将来孩子就会重演什么场景,或许是积极向上的青春偶像剧,或许是茶米油盐的家庭生活剧,又或许是自怨自艾的的文艺片!

作为父母,我们的文化水平活或许不同,家庭背景也有或多或少的区别,放空一切,闭眼冥想,就是因为有了你我这样的“平凡”存在,世界才会每天都有不同的镜头,抬头望望天,太阳依旧会像照耀其他人一样,照耀着你。我们能带给孩子的东西或许不同,但是能带给孩子什么,确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就让我们从带给孩子阳光般的自信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