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Ta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实质却是一种“精神虐待”

文 / 知我心理学
2019-06-02 10:16

前两天,朋友安利了我一部豆瓣评分高达9.2分的日剧:《坡道上的家》。


心理学:Ta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实质却是一种“精神虐待”


剧情的开始,身为家庭主妇的女主过着看似简单幸福的生活。活泼可爱的三岁女儿,会体谅妻子辛苦、并鼓励她参与社会活动的丈夫,在繁忙时候愿意帮忙带孩子的公婆,以及偶尔寄来补贴家用和零食包裹的母亲。无论在女主自己还是外人看来,这种生活都很美满。


心理学:Ta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实质却是一种“精神虐待”


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很多“感觉不对”的地方渐渐浮现。

女主被选为国民参审员,要参加法庭聆讯,讨论一桩将女儿溺毙的「虐童案」。回家后,女主与丈夫分享对于案件的分析,丈夫嘴上说着“很厉害嘛”,表情却十分不屑。除此之外,他还打着“为女主好”的名义,建议她不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会很丢脸”;更是因为“担心”她,所以要她不要“强行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

另一边,公公婆婆虽然没有责怪女主,却用行动表明了他们对于她做母亲能力的不信任。而女主自己的母亲,表面上会为她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实际上却处处责怪她,对她的生活也总是表示不满。


心理学:Ta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实质却是一种“精神虐待”


女主把这些遭遇告诉朋友,而朋友也不相信她,觉得她是在“小题大做”。

女主渐渐被折磨到精神衰弱,又说不出到底哪里受了委屈。周围的人也都觉得是女主自己性格有问题。然而其实,剧中女主所经历的,是一种精神虐待(emotional abuse)。它隐秘性高,却伤害极大。

今天我们参考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的《冷暴力》一书,和大家聊聊有关精神暴力的隐秘伤害。


什么是精神虐待?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认为,精神虐待(emotional abuse)是虐待行为中的一种,指一个人或几个人针对特定对象,通过看似无害的字眼、指涉、推论以及非语言的暗示,对受虐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行为。

它可能出现在人际交往的各种场景中,例如:

  • 朋友总是当众取笑你的小缺点,但你一生气,他们又会说“你怎么都开不起玩笑啊,真没意思”;


  • 父母一边说“都是为了你好”,一边贬低并篡改你的决定,如果你提出反对,他们就会说“你还太小,什么都不懂”、“这孩子就是个白眼狼”;


  • 男/女朋友每次看到你跟异性聊天都会吃醋吵架,为了照顾ta的感受,你主动删除了一些好友,但当你说出自己的付出时,他们又会说“我又没让你删除,是你自己非要这么做的”


在这些情境中,受虐者常常感到有苦说不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遭遇了精神暴力。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精神虐待的存在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普遍。同时,它是隐秘性高却真实存在的暴力行为,即使连受虐者都无法清楚地描述自己遭受的暴行。

*为什么ta会施虐?

许多受虐者无法相信自己受到虐待。ta们可能会认为施虐者没有理由要虐待ta:“我们又没吵架,ta为什么要虐待我”、“即使ta不打击我,我也不如ta,ta何必要虐待我”。

但其实,精神虐待是施虐者一个人的游戏,ta们将自己身上的阴暗面向外投射,以回避自己内心的痛苦、避免精神崩溃。这样做可以让施虐者自我感觉更好,内心更稳定——怀有恶意的都变成了他人,而不是自己。但同时,施虐者也更虚弱了;ta们会更加害怕他人真正拥有力量。换句话说,精神虐待行为的本质,是施虐者使用的一种防御机制。

而精神虐待的核心,其实是掌控感以及对权力的索取。在过程中,施虐者抬高自己的自尊,使受虐者产生严重的自我否定,同时让对方失去自我。施虐者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打击他人掩饰自己的脆弱,并取得优势地位。

精神虐待的典型过程

精神虐待中最常见的攻击方式,就是打击受虐者的自信和激起他的罪恶感。

1. 人格腐蚀(洗脑)—— 打击自信

  • 引诱

在最初的阶段,自恋型施虐者通常展现出自信、坚定的一面,显得十分迷人。而自恋的特质又使他们可以轻易地在对方眼中塑造出良好的形象,赢得钦佩和喜爱,甚至成为对方眼中的唯一。受虐者的生活重心渐渐被施虐者占领,在这一阶段,对施虐者产生极强的依赖感,又出于对施虐者的迷恋,觉得只有通过“照顾”对方才能感受到自我价值。

  • 施加影响力

受虐者此时已陷入依赖的状况,施虐者拥有了更高的权利,继续施展引诱,引导受虐者失去判断力,陷入慌乱,并感到自己有严重的缺点,只能对施虐者的观点表示赞成与认同。

例如,在《坡道上的家》中,丈夫嘴上说着赞同女主的看法,脸上却露出轻蔑的神色,很容易让女主怀疑自己是不是又“说了傻话”。这种情况下,受虐者被迫以不符合本性的方式思考、行事,被虐却不自知,以为“都是自己的错”。


心理学:Ta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实质却是一种“精神虐待”


2. 公开暴力 —— 激发罪恶感

施虐者会迫使伴侣做出令人谴责的行为,以否定对方,取信于他人。最终,ta们可以肆意妄为而不必感到心虚。

在剧中,丈夫找前女友商量妻子的问题,诬陷女主虐待孩子,不肯听任何解释。在女主终于被逼急、情绪崩溃之后,他义正言辞地得出女主精神有问题的结论。而女主在这种情况下,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事,产生罪恶感。


心理学:Ta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实质却是一种“精神虐待”


关于精神虐待的迷思

1. 精神虐待是社会中的个别现象。

事实:精神虐待十分普遍,但受虐者在过程中一般不自知,很可能认为是自己想多了。同时,由于没有身体伤痕,这种虐待也很难被外人发现。

2. 精神虐待根本没那么严重,受虐者们都整天紧张兮兮的,喜欢小题大做。

事实:由于受虐者长期陷入在恐惧状态里,他们被迫不断提高察言观色的能力,变得十分敏感,并预期随时会出现的严厉、讽刺、与鄙夷,因此在外人眼中显得“紧张兮兮”。

另外,精神虐待很难有实际的证据留存。外人由于看不到证据,又很难体会到受虐者所经历的一切,常认为受虐者是小题大做,甚至会为施虐者辩护。受虐者因为感到孤立无援,有时也会怀疑是否真的是自己的错。

3. 受虐者不是生性懦弱就是性格有缺陷。

事实:正好相反,受虐者通常是因为拥有被施虐者嫉妒的正面特质,才被施虐者选中,例如生命力和爱的能力。

《冷暴力》一书中指出,驱策施虐者的动力是嫉妒。别人的成功令ta嫉妒,迫使ta面对自己的失败感。嫉妒的下一步是占有,而对方的依赖和服从就是自己把对方占为己有的有力证据。

4. “无风不起浪”,受害者会感到内疚,一定是因为ta确实做错了事。

事实:造成受虐者愧疚感的是施虐者,ta们通过言语歪曲、讽刺、否定人格以及投射等手段使受害者内化来自施虐者的愧疚感。

5. 施虐者都是性格暴躁或冲动易怒的。

事实:精神施虐者通常是冷静且理智的。由于自恋水平较高,ta们一般不屑使用“强迫”手段。而且他们很熟悉社会规则,主要依靠“诱骗”取得控制权。在外人看来,精神施虐者往往有良好的形象,行为举止也很得体。


心理学:Ta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实质却是一种“精神虐待”


什么样的人容易成为精神受虐者?

很多时候,受虐者的选择是随机的,只是因为正好在这个时间出现在了这里——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精神受虐者。对于施虐者来说,受虐者是谁其实并不重要,而一些特定的人格特点却非常重要。

这些特点可能会成为目标,是因为它们更容易引起施虐者的嫉妒,同时又容易满足他们对于掌控欲的渴求以及获得权力产生的快感。伊里戈扬在书中列举了一些受虐风险较高的人格特质:

  • 喜欢将工作和关系都打理得井然有序,愿意为最关爱的人奉献自己,但对于接受别人的恩惠会产生迟疑。
  • 有忧郁倾向,因此更容易产生罪恶感。
  • 易受旁人的批评和判断左右,即使这些指控并无根据。
  • 会抱怨伴侣的负面态度,但也会理想化其性格的某些方面,例如:ta工作能力很强。


如何摆脱精神虐待?


*如果你已经在一段精神虐待的关系中

1. 承认自己受到了虐待

想要做出改变,第一步对关系中的精神虐待行为有所觉察。由于精神虐待的特殊性和隐蔽性,你可能有很长一段时间被蒙在鼓里。在发现的最初,你可能会感到震惊、甚至世界观都被颠覆。这个过程是十分困惑而且痛苦的。

由于对施虐者的长期依赖,虽然明知道现在的关系是不健康的,你也可能仍然难以第一时间离开施虐者。认清现实的过程也是伤感且艰难的。然而,承认自己受到精神虐待,是受虐者重新获得自我认同的开始。

2. 找到支持者

走出精神虐待的过程是很艰难的。由于施虐者操纵性极强、且在外一般拥有良好的个人形象,你可能会发现身边的人都不理解你、不相信你,因此可能不愿意向他们求助。然而,寻求他人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支持可以帮助我们在困难的过程中坚定信念、理清思路。好的支持者是指那些可以陪伴你、为你提供帮助、而且对事情不做评判的人。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培养人际资源”的意识。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困难时候获得支持,还可以在平时就增强我们的情感抵抗力,避免被施虐者孤立。如果你的身边目前没有人可以支持到你,也可以考虑专业关系的帮助,例如:心理咨询师、援助机构等。

3. 调节应对方式

当施虐者指责、打压你的时候,你可能努力地尝试过用各种方式为自己辩解。但事实上,解释对于施虐者来说毫无用处,甚至可能成为ta用来攻击你的武器。当你再次遭遇这种情况时,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回应方式,比如停止为自己辩解,对ta的指责保持“无动于衷”。这样做可以帮助你从施虐者的游戏中跳出来。

但是你也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改变回应方式,会被施虐者视为一种反抗。TA可能会因为你“不听话”而恼羞成怒,变本加厉地对你进行攻击。在这个情况下,坚定自我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但你仍要这样做,才可能打破精神虐待的恶性循环。

4. 在沟通无效时,考虑离开这段关系的可能

很多受虐者会产生“如果我再努力一点,ta总有一天会理解我、爱我”的想法,然而,精神虐待是施虐者手中的“游戏”,这份期待可能永远都不会实现。如果你的谈话邀请总是被拒绝或逃避,那么离开这段关系或许才是走出精神虐待的唯一途径。


心理学:Ta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实质却是一种“精神虐待”


*如果你发现自己是高风险人群,这里有一些预防陷入精神暴力的tips:

1. 理解健康关系的互惠性和相对独立性

无论是亲情、友情、或是爱情,一段健康的关系应当具有互惠性,也就是说,双方在这段感情中要相互为对方付出,最终使两边都感受到更好的自己。如果你在关系中总是唯一付出的那一方,就要警惕过度奉献与自责的倾向。

同时,一段健康的关系中还应该包含着双方的相对独立性。这代表着两个人既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放心地依靠对方,又可以在独处时保持个人的兴趣爱好。相对独立还可以帮助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维持适度的自主意识,而不是在不经意间失去自我。

2. 提升自尊水平

提升自尊水平使我们不会过度的受到他人批评判断的影响。通过获取多个渠道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而不是沉浸在来自一个人的批评与不屑中无法自拔。你可以尝试多倾听其他朋友对自己的看法,关注自己的优点,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

3. 提升对过去关系模式的觉察

在原生家庭及过去亲密关系中曾扮演过的身份,很容易对我们新形成的亲密关系产生影响,例如:扮演过“疗伤者”角色的人更容易被“需要帮助的不快乐男孩、女孩”所吸引。当我们对自身关系模式有了较高的自我觉察,我们就更可能避开施虐者的“引诱”。

精神虐待在生活中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得多。和身体上的虐待行为一样,精神虐待也会为受虐者造成切实的严重创伤。最后,我们想要告诉身处精神虐待关系中的人们:成为受虐者并不是你的错;你有权利选择离开这段充满创伤的关系,也一定能够找回自身本来具有的力量。

心理学:Ta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实质却是一种“精神虐待”

欢迎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8年度健康头条号。

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