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骨子里自卑的人,具有这三大特征
自卑感,一般表现为对自己的缺点过度放大和对自己的过激性片面认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dler)认为,自卑情结由环境变化接纳异常和自我认知障碍引起。
理论上,人类生而就具有自卑感,因为在幼儿时期,我们必须依附、服从成年人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而在成长阶段克服自卑感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自我的成长,以及对成年人的抗争。
许多人都存在自卑的心理特征,自卑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长期的、隐性的,心理学家总结了以下几大特征作为一般情况的判断依据,大家可以据此进行简单的自我评估。
1、过度放大自己的缺点、错误——无限内疚
当一件很多人共同参与的事情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自卑者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这就是内疚感,内疚和自卑是紧密相关的,自卑者的内疚感体现在多方面。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自卑者们会无限放大自己的内疚感,因为自卑者对生活的感悟总是充满遗憾的,本是一件小事,因为他们过度的追求完美,导致自己深陷沼泽,无法自拔。
美国心理学协会(TAPA)的一份自卑者行为报告(1994)指出,自卑者的过度内疚感和年幼时期父母的引导有关,父母没有让他们正确的获得安全感,于是他们会错误地认为“完美的孩子才能得到爱”,这钟潜意识的认识让他们的逐渐自卑化。
2、主观、偏激地认识自己——和自己较劲
概括来说,自卑感就是一种主观评价性心理状态,自卑者无法从客观的角度对自己进行明确的认知。他们往往忽视了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从某些方面来说,自卑也是一种偏激的体现,他们看不见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闪光点,和自己较劲是他们的常态。
而频繁的和佼佼者们比较,只会增加自己的无力感和紧张感。通常这种主观偏激都来自于成长过程中的过度指责,导致他们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
3、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希望得到所有人认可
许多人认为,自信的人才会追求完美,事实上,自卑的人才是完美的极致追求者。自卑的人其实也是迫切需要周围人的认可的,他们为此会高要求自己,在他们看来,要想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就一定要做到极致。
而这也是自卑者无法摆脱困扰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的要求太高了,高到完成几率几乎为零,大部分人得到的是失败后的失落,以及周围人的奚落,这对于敏感的自卑者们更加不友好。
行为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名期待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友善的赞美和期待中往往可以达到更高的成就。
事实上,对于自卑者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其实是在失败之后得到自我或是周围人的鼓励,以此为他们建立自信。
人无完人,如何在失败之后快速振作起来,建立长期自信,全面客观地认知自己才是治疗自卑的良方。
参考资料:
《个体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