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成为青少年第二大死亡原因!倾听,对抑郁患者能起多大作用?
前几日,沈阳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中心003号接警员秦萱接到一个特殊的电话。“阿姨,我想自杀,能不能陪我说说话……”于是,秦萱用95分钟的通话,救下了这个17岁轻生女孩。
当事后被问到是如何把女孩规劝成功时,接警员表示:她(女孩)需要一个倾听者,需要有一个人来听她说说话。
很多青少年会在感到绝望时选择自杀。根据大数据显示,现在的青少年每十个人当中,就有3个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平日里看着好好的一个人,其实你并不知道他的内心做着什么样的斗争。
很多青少年在他们进行自杀举动之前,仅仅只是想要被理解,被真正的关心和倾听。他们内心十分惧怕来自身边人异样的眼光,更害怕周遭人对他们随意的评价。
然而在太多人的眼里,更多地会认为青少年渴求被人理解,渴求有人倾听的诉求只是源于——“太闲了”。
“我给买了那么多像样的礼服,她一件都不喜欢。她居然还很严肃且煞有其事地过来跟我说,能不能周末就这样穿着像个哪吒一样上街出去。”
“给他报了那么贵的补习班,他还跑回来跟我说,他周末需要时间休息一下。他到底知不知道我们每天赚钱有多辛苦?”
大人们总会觉得这部分孩子的诉求太矫情,可是他们不知道,长时间地打压和忽视孩子的诉求,最终,这部分孩子只会选择封闭自己,不再与大人进行沟通。
因为他们一次次地听到自己的诉求在大人眼中被视为矫情做作,甚至还被当成玩笑在调侃时,他们便开始选择放弃求救,走上绝境。
青少年心理问题需要被重视
据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介绍,近年来,抑郁症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常见疾病,患者人数超过3亿。“每年有近80万人因自杀死亡,自杀已经成为15至29岁年龄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心理病症。多是个人性格因素及较重的学业压力引起的,青少年抑郁应广泛引起家长的重视,若青少年抑郁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青少年抑郁症不同于普通的情绪波动,或者面对挫折挑战时产生的短暂情绪反应,它会持续影响自我认知,对青少年的生活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再加上心态的不成熟和人格的不健全,自杀,便成了青少年感到绝望时极易踏上的一条不归路。
2017年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中国大概有5400万的抑郁症患者,和全球的患病比例比较接近,其中只有20%的患者接受了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称,导致各国接受治疗患者比例始终不高的主要原因为:缺乏资源和训练有素的卫生保健人员,以及社会对精神疾患的歧视等。
最让人感到痛心的是,这三点原因中的最后一点,往往就是压垮抑郁症青少年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它,通常直接来自于抑郁症患者身边最亲近的家人。
“没人觉得我病了,他们只是觉得我想太多了。”
倾听,对于有自杀倾向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抑郁症这个病最让人绝望的地方就在于,完全不被人理解。
因为身边的人普遍持有的态度是:要么觉得你确实是个精神病患者,开始到处设防,鼓动大家集体远离你;要么觉得你这根本不是病,是“无病呻吟”,是“没事找事”。于是开始以“为了你好”的名义劝你别太矫情,让你心胸别太狭窄,别胡思乱想。
然而这两种态度对于身处于抑郁症的青少年来说,都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一记重拳。
“我不是没有去倾诉过,不是没有尝试过救自己,也不是没有尝试过求救,然而,要不就是被当成笑话,要不(他们)就是觉得我想不开。”
这是一位21岁跳崖自杀的抑郁症患者最后留下的遗言。
对于他们来说,活着已经是一种痛苦。还要面对来自身边人的歧视,相比之下,选择死亡似乎真的成了一种解脱。
很多身患抑郁症的青少年,内心都有着这样一道伤痛:无人可找,无地可说。所以,当有这样一个孩子过来向你倾诉他的愁苦时,无论他说得在你看来有多么荒谬,都请慢慢听他说完他的心事。不要随意打断和评价,因为那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向成人发起的求救信号。
请不要说他们矫情、玻璃心,抗压能力太弱,没事找事......你的评价,只会把他们推入更深的谷底。
让我们一起耐心听他说完,真诚地给他一个肯定的拥抱,试着去告诉他:
没关系,我会在你身边。
文/黄馨舒荷(燕园心理合作心理咨询师)
你有过轻生的念头吗?
你是如何度过生命中的那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