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真正独立的女人,可以理直气壮花老公的钱
前段时间,“袁咏仪的经济独立”上了微博热搜。事情是这样的,当时袁靓靓参加了一档访谈节目,当主持人问道:财政方面是你还是你先生做主时,袁咏仪回答“我是非常独立的,独立到很少用自己的钱。”
说完便爽朗地大笑。后半句的反转真是万万没想到,有些冲破了大家对"独立"的一贯定义。有人认为“花老公的钱,经济都不独立,谈何独立?”,也有人表示赞同“她有自己挣钱的实力,才有花老公钱的底气”。
张智霖也是深知老婆的脾气,他曾经被问到“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24个小时,想对妻子说点什么?”他哽咽着说“如果有天我真的离开了,你的钱够不够用呢?你说够了,那我就放心了。”
袁咏仪嗜包如命,尤其喜欢买爱马仕等奢侈品包包。张智霖被采访问到会不会劝阻老婆买包时,他说:“不会,道理和她,我选择她。”同样的,张智霖很爱买车,袁咏仪对他的这一爱好也是无条件支持。在这场婚姻中,依赖是互相的。
袁咏仪在婚后回归家庭,将更多精力放在相夫教子上。“袁咏仪的经济独立”有争议,女性对家庭的付出常常被忽视也是原因之一。不过27年以来,张智霖袁咏仪这对老夫妻屡屡撒狗粮,也没有什么花边绯闻。可以算是娱乐圈的模范夫妻了。
现在社会多强调独立,无论对于男性或女性,“独立”的价值都在越来越多地获得肯定。很多人认为,只有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上,都能够做到“自给自足”的人才是“强大”的。但来自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F·伯恩斯坦和玛丽·A·朗古兰德(以下简称作者)显然不这么认为。在《关系:适度依赖让我们走得更近》一书中,作者提出,一定程度的依赖他人、以及允许他人依赖自己,是健康的关系中不可或缺的。
什么是适度依赖?什么是不适度依赖?
1. 适度依赖者
作者对适度依赖给出了这样的定义:“适度依赖是这样一种能力,让你融合亲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仍保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并且在需要时乐于请求别人的帮助,而不觉得自责。”(P4)也就是说,适度依赖让我们自信并充分地信任他人,不恐惧暴露自己的脆弱,懂得求助,同时最终是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依然保持自己的自主性。
然而,做到这样并不容易。除了适度依赖以外,更多的人处于两种不健康的关系模型中:
2. 消极的过度依赖者
过度依赖是一种依附性的关系模式,通过依附他人,来逃避生活的挑战。他们总是致力于和他人保持联系,即便在面对他人的轻视和伤害时,也很难、甚至是不可能放弃依赖。(P8-9)
一般来说,过度依赖的发展阶段分为四个步骤:
1. 自我否定,想象自己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
2. 渴望被保护,同时恐惧被遗弃,这种焦虑、恐惧感越来越强;
3. 焦虑和恐惧使他们开始以他人为中心,不惜一切代价地取悦他人;
4. 最后,会导致自我分离,即自己与自己分离——因为过于关注别人,而忽视自己的愿望和感受。
过度依赖也分为不同的类型,他们通过不同的模式来表现自己的过度依赖:
● 无助型(不成熟模式):通过夸大自己的脆弱,表现得孩子气、需要关爱、容易受挫、经常哭泣,来维持和他人的关系。
● 敌意型(控制模式):通过胁迫他人来维持关系。他们总是表现出马上就要崩溃、发狂的状态,以此来取得支配地位。典型的表达是“如果你离开我,我就自杀/伤害自己”。
● 隐藏型(微妙模式):他们采取的方式是迂回的,比如伪装生病、过敏、编造经历等,使他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这段关系。
● 冲突型(难以预料的模式):他们非常善变、反复无常,总在极端的过度依赖和短暂、表面的自立中摇摆。在“依赖”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敌意型过度依赖的特征;在“自立”的时候,又表现出隐藏型过度依赖的特征。
3. 障碍性疏离
疏离的人不会让任何东西贴近自己,他们的人际关系是肤浅的、公式化的,总是在精神上拒人于千里之外。
障碍性疏离的人,依恋类型往往是回避型,他们回避与他人身体上和情感上的亲密。他们的关系剧本是“只能靠自己”,认为永远不会有人在需要时帮助自己,要生存就必须独立。这种依恋类型和剧本可能源于小时候亲近的人对自己疏远或者冷淡,让他们觉得没有人在乎自己,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他们看起来坚强而自信,实际上却孤独而悲伤。
障碍性疏离的发展也有四个步骤:
1. 缺乏信任,即慢慢形成“他人是不可信的”的信念;
2. 渴望距离,害怕被侵入,即为了让自己不失望和受伤,而拒绝接近和亲密;
3. 采取防御性的行为,花费很多精力来与他人保持距离;
4. 与他人隔绝,越来越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建立满意的亲密关系。
障碍性疏离的人,也通过不同的模式来表达:
● 退缩型(羞怯模式):他们的社交焦虑非常严重,只有为数不多的看上去比较“安全”的朋友,除此之外不和他人交流;
● 愤怒型(挑衅模式):他们通过表现敌意,来保持距离。这种敌意也会转变为多疑甚至偏执,比如幻想别人在暗算自己,甚至会有辱骂和打人的情况。他们的愤怒实际上只是一种防御,用来掩盖自己的孤独和不安。
● 自恋型(自我中心模式):他们用幻想中的优越感作为避免和他人接触的理由。他们通过表现出比别人更聪明/更坚强/更好看,来合理化自己的疏离行为。和愤怒型一样,他们的自我中心也是压抑内心无力感的一种防御。
● 肤浅交往型(勉强为之的模式):这种人根本就不表现出疏离。他们一般都有很多朋友,甚至是数量庞大的朋友,但关系都非常肤浅,这些社会关系都只和共同的任务(比如工作)或爱好(运动等)为中心,没有任何情感深度。和这样的人交往在一开始很开心,但很快你就发现关系无法深入下去。
如何发现自己被“过度依赖”?
那么,如果你怀疑身边的人有可能是过度依赖或障碍性疏离,该怎么办?作者提供了识别的方法——通过你自己的反应,来识别对方是不是危险的关系对象。
以下是作者介绍的,与过度依赖的人恋爱的个体可能有的反应,这些不同的反应,都可能由一个过度依赖的伴侣引发。
相互依赖
你被Ta的需要所诱惑,扮演了养育、照顾Ta的角色,花大量时间、精力去照顾这些“弱者”,甚至在Ta得寸进尺的时候,还会付出更多的关爱。
抵制依赖
你努力与对方制造距离,在情感上退缩。
权威主义
你用接管一切的办法来应对Ta,开始决定所有事情,设置规矩,主导这段关系。而这种反应只会强化依赖者的无力感和消极行为。
诋毁或贬低
如果你已经开始掌控依赖者的生活,你会看不起Ta,认为Ta懦弱、无能、幼稚,当贬低进一步发展,就可能产生精神上、身体上和性方面的虐待。
而如果你有以下这些本能反应,你有可能正和一个障碍性疏离的人在一起:
过度补偿
你加倍努力去接近对方,疏离的人却觉得自己被侵犯了,更加退缩,使你进一步感觉挫败和愤怒。
自我贬低
你可能会非常内疚,以为是自己造成了双方的距离,希望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来“修复”关系。疏离的人感知到了你的不安,于是变得更加强势,更严格地限制彼此间的接近。
转移
从其他的关系中寻求亲密感,这种方式最大的风险就是背叛。
否认
不正面面对问题,而是找理由来说服自己一切都没问题,随着时间流逝,关系会好起来。这种否认消极感受会增加压力和生病的可能性。
如何学习适度依赖?
幸运的是,作者发现,适度依赖可以后天习得。
如果自己是不健康的依赖类型,该怎么办?
在做出认识和改变之前,你首先要先明确以下几点,真正地理解“适度依赖”:
1.你需要把所做的事情和人本身区别开来——你的行为,并不等于对你这个人的定义。寻求帮助并不等于无能,也和缺乏安全感、不成熟、失败无关。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你也可以是自信、能干的。
2.寻求帮助不是为了逃避挑战,而是为了学习和成长。
3.求助需要有方法,让被求助的、被依赖的人也很愉快,而不是有一种“被套住”的感觉。(P6-7)
在作者看来,当你真正做到适度依赖时,你就能“学会平衡亲密与自主,请求帮助而不感到无能,与其他人建立联系,而不在这个过程中丧失自我”。对适度依赖的重建过程是变化的、不可预测的,它“充满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和令人沮丧的倒退”,但不管进展如何,你都要学会享受它。
欢迎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8年度健康头条号。
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