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生还是心理咨询师,找谁帮助呢?

文 / 营养师小王
2019-05-14 18:50

许多人对于这个问题仍然很困惑:“医院的精神科门诊和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有什么区别?”;“我到底应该去找谁”?“心理咨询师一般收费400-4000/次不等,听说也可以挂医院的精神科门诊200元还是多少一次,他们都叫心理医生,那么有什么区别?”。

01

哪些人算做“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是老百姓通俗的叫法。在行业内,有几种人属于“心理医生”的范围:

心理咨询师(counselor);

心理治疗师(psychotherapist);

临床心理学家(clinicalpsychologist);

受过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专业训练的社工人员(social worker);

精神科医生(psychiatrist)。

他们的区别是:

心理咨询师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心理问题较轻的人,特别是不构成心理疾病诊断的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在婚恋、学习或工作、社交上遇到的一些情绪困扰。目前在中国大陆的心理咨询师在非医疗机构执业,《精神卫生法》出台后,心理咨询师不能对来访者进行精神科诊断和从事所谓的“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师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心理问题较重但不是精神病的人,特别是已经构成一些心理疾患诊断的人,比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这些疾病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能觉察到自己有心理问题并愿意寻求专业帮助。在中国大陆的“心理治疗师”一般在医院心理科工作,但是目前在卫生系统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设定,心理治疗师属于卫生系统的“技师”系列,与放射科技师类似。

临床心理学家一般具有心理治疗的能力,同时做一些相关领域的科研,他们通常在高校从事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病理学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一些接受过系统心理治疗专业训练的医学心理学的教师也属于此类。

精神科医生主要对严重的精神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进行药物治疗,他们其中较少的一部分同时接受过系统心理治疗专业训练,因此在精神专科门诊也从事心理治疗(受过严格心理治疗专业训练的精神科医生一般不给自己的心理治疗患者开药或者会让其他精神科同事给同一个患者开药,严格区分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的角色)。

社工人员是做社区健康促进工作的专业人员,在美国,家庭和婚姻心理咨询是起源于社工人员的。在中国大陆,接受过系统心理治疗专业训练的社工人员很少,一般分布在一些较好的社会团体、民政系统或非政府组织。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这些“专家”如何介绍自己,只有受过专门的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专业训练的人员才可以算做是“心理医生”。

02

该找谁求助?

1. 重度精神疾病:在精神疾病发作时候,社会功能丧失,一定要接受精神科的药物治疗,此时心理咨询无效。

在治疗后期社会功能恢复的时候,辅助心理咨询。精神类疾病药物治疗复发率高,配合心理咨询能够降低复发率(普遍说来,特殊状况不算)。

2. 一般心理障碍/成长问题: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一般心理咨询师也会评估来访者状态,建议是否需要去医院就诊)。

03

流程:建议先去做诊断

1. 先去精神科相关门诊做诊断。

2. 遵医嘱。

3. 需要的时候配合心理咨询。

4. 以上反之亦然(即:先去找心理咨询师,负责任的咨询师会建议你是否需要去精神科作诊断或者转介)。

补充,只有在医院的精神科大夫可以做“治疗”,即诊断和药物。心理咨询师没有下诊断权限。

04

现状:“心理医生”都在哪里?

“心理医生”在中国属于一个21世纪的新兴行业。自2002年国家劳动部设立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后,大陆范围内获得劳动部“心理咨询师”职业证书的人数已经超过10万人,但由于他们多数专业受训不足(一般仅接受过3-6个月的短期应试训练)、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真正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过程的心理咨询师可谓是“凤毛麟角”。

目前,我国大陆从事“心理医生”工作的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在各个地区的精神卫生中心、各级医院临床心理科的医生。这些业人员大多数是医学背景,少数具有卫生部认可的“心理治疗师”资格。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类精神疾病患者,服务形式目前主要以精神科诊断以及药物治疗为主。在我国不足2万名精神科医生中,仅有少数精神科医生系统接受过一些较好的心理治疗的专业培训,能够进行比较规范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但是这些医生的人数不多,其余的都只能“见面就开药”或者对求助者做“教育工作”。

第二类就是各大学心理学系的教师或心理咨询中心的从业人员。他们多数具备心理学或教育学知识,理论好于实践,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为主的各类神经症患者,服务形式主要是心理咨询或辅导,除了一些参加过上述的较为系统的心理治疗实践性的培训的人之外,有些人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面对大多数心理障碍的患者,没有深入治疗的能力,有的人甚至做的就是“政治思想工作”。

第三类是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公司或者心理热线。这些机构的从业人员目前人数较少,但有增加的趋势,他们知识背景比较混乱,主要来自教育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管理学、商学、法学、传播学等各种不同的背景,有的甚至不具备高等学历(但一般具有劳动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他们的服务形式主要是心理咨询和热线服务,其服务对象主要面向有心理问题的社会人群,而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出现极端的职业道德问题情况也较多(如利用求助者满足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甚至与求助者发生性的关系等严重违反职业伦理的行为)。目前仅有少数在中国大陆私人开业的从业人员具有较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