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自卑了,你已经很好了。
01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短片,名字叫《克服自卑,你已经很好了》。
短片的开头,一个女孩独自坐在幽暗的房间里,阴沉着脸,不管她在做什么,耳边总会有一个声音在否定她。
“你在浪费时间”
“你做的还不够好”
“没人会注意到你”
这些声音一直在她耳边嗡嗡作响,折磨着她,日日夜夜。于是她越来越害怕去尝试,自卑像海浪一样将她吞噬。
有一天晚上,她梦见了儿时的自己。那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满脸笑意向她走来,然后用蜡笔肆意的勾勒出美丽的线条。
她静静的望着那个小女孩,可能那时她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当小女孩将蜡笔递给她的时候,她却本能的退缩了。
“你根本就没有才华”的反复暗示,已经让她失去了重塑希望的勇气。
那些否定的声音再一次席卷而来,她再次陷入自我怀疑,没了当初那股不怕一切的勇气。
其实这个女孩是很多人的缩影,胆小怯懦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自卑型人格。
自卑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缺陷无限放大,把优点悄悄隐藏起来,在自我以及他人的否定声中逐渐地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助。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是这样定义自卑感的:
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暂时无法处理的问题时,他倾向于认为自己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
02
在外人看来,自卑似乎不可思议。世上有阳光,有春风,为什么不尽情去享受这世间所有的美好,而是一步步将自己推向深渊。
只有自卑的人才明白,自卑并不只是意味着胆小和退缩,同时它还代表着对自己的反感和无奈。在他们心里,总觉得阳光不属于自己,所以不敢去追逐,怕阳光灼伤自己。
每次放假回家,弟弟总会很高兴的跑过来跟我说,他们老师说我那么文静怎么会有如此调皮捣蛋的弟弟。
从小到大,我都不敢与别人争抢,不敢在外人面前说话,所有人都以为是我内向害羞,其实只有我自己很清楚的知道那是来自骨子里的自卑,敏感和脆弱。
我太过在意别人的想法,太过于偏爱自己的缺陷。害怕被别人嘲笑,害怕别人看我的目光。所以只能偷偷躲在角落里,悄悄安慰自己,避开所有人的注意。
在老师提问时,心里有答案,也不敢举手,呗老师叫起来回答,也总是颤颤巍巍。在举行比赛的时候,我连报名的勇气都没有,只能坐在台下看着别人。
白天总是低着头走路,在晚上才敢去人多的地方。吃饭时总爱打包回宿舍吃,常常用低头写字看书来掩饰一个人的尴尬。
不知道你是否也曾经像我这样,对一切事物都格外敏感,别人的一句质疑就可以让你辛苦建立起来的自信瞬间崩塌,而别人认可你的时候,总是不敢相信也不愿去相信。
04
没有人生来自卑,可是在历经各种物是人非,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后,自卑的原因就产生了,大抵就是以下的几种:
- 家庭亲人从小对孩子灌输穷的思想理念。
- 从小就被拿做跟别人家的小孩做对比。
- 极度自恋,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
- 极度敏感,害怕犯错。
- 极度爱面子,过分苛求自尊。
有时候,你根本没有意识到曾经从容淡定的你,因为以上种种原因变得小心谨慎,那个自信的自己成为过去,如今的你成了自卑的偏执患者。
心理学上还有一种自卑,叫做“过度友善”,一些人对别人有求必应,不太敢拒绝别人,试图用友善来取悦所有人。
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部分人通常自我评价很低,在他们看来,自己十分渺小,没有价值感,因而会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尤其在意。他们极度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害怕人际的冲突和担心关系的破裂,所以通常他们会通过取悦别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提出过这样一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指的就是在不断重复行为中所形成的一种对现实无望的一种行为以及心理状态。
自卑的人经常会处于“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把失败原因全部归结于自己不行,于是很难打破自我认知障碍防线,陷入越自卑越失败,越失败越自卑的恶性循环里。
05
有人说自卑是一种病,只有自己知道解药配方。其实自卑是完全可以克服的,我们总要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自卑握手谈好。
- 承认现实,接受现实。
每个人出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家庭生活的环境,你再多的抱怨也没用,不如勇敢正视自己的人生。
2.寻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不过分苛责自己的缺点,努力挖掘自己的长处,把自己最擅长的一部分展示给别人看来获得别人的欣赏和认同。
3.给自己加油
当自己没信心的时候要在心里默念“加油,我可以的”,鼓励自己重拾勇气,转移注意力。
4.学会向优秀努力靠近
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终有一天,它们会成为你披荆斩棘的利剑。
你是独一无二的,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你的重要,谁都无法替代。
相信自己,别再自卑了,你已经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