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学霸告诉你,二流学霸才拼智力,一流学霸拼的是时间管理
前两天看一个育儿节目,育儿师蓝海讲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经历。2001年在德国慕尼黑留学的蓝海,常常折服于德国人的时间管理。她的一位同学每天都列满满一页计划。最可怕的是,在2001年,蓝海收到了这位姑娘的婚宴请柬,请柬时间竟然是2002年9月份。这得多大的时间掌控力,才能把一年后的时间都规划好。
我们都知道,德国人的自律是全世界出名的,这得益于孩子小时候,家长刻意的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有数据显示,德国6岁的孩子就已懂得列当日计划。德国人坚信,只有掌握时间,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反观我们身边6岁左右的孩子,大多数对时间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别提时间管理了。家里永远都是父母在催催催,早起催、吃饭催、写作业催,家长催的心力交瘁,孩子听得怨气冲天;家长气愤孩子浪费时间,孩子愤怒家长就知道催。对比6岁德国孩子能列好时间计划,我们的熊孩子怎么会差这么多?
孩子不会时间管理,家长要在自身找原因李开复曾说:“人的一生两个最大的财富是:你的才华和你的时间。才华越来越多,但是时间越来越少,所以,我们必须节省时间,有效率地使用时间。”
时间的宝贵不言而喻,那为什么我们身边的家长宁肯自己催到崩溃,也不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呢?
首先,家长对自身认识不清。
很多家长以为,只要适时地告诉孩子应该干什么,就能够及时督促孩子完成任务,于是就有了不停催促的家长。但心理学家发现,家长无时无刻地催,不但不会让孩子积极主动的完成该做的事,反而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在心理学上父母被分成两类,一类是“闹钟型”父母,一类是“摆钟型”父母。所谓“闹钟型”父母,其实说白了就是“催促型”父母,他们像闹钟一样,追着孩子干这干那,无时无刻都在催。而“钟摆型父母”则引导孩子自己制定计划,给孩子自由,他们就像摆钟,只在特定时间发出声音。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博士曾说,“闹钟型父母就像一个八爪鱼,他们掌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稍有出格,就会伸出触角去限制。”在闹钟型思维力,听话、服从才是好孩子,他们希望孩子跟着自己的计划来,哪怕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闹钟型父母也会伸出触角给孩子摁回去。而摆钟型父母却恰恰相反,他们就像一只摆钟静静的待在那里,除非特定时间否则觉不出声。他们知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情绪,相对闹钟型父母直接插手,摆钟型父母更擅长引导。
前段时间引起争议的朱雨辰母亲,就是典型的“闹钟型”父母。不顾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强势进入孩子的生活,干预孩子工作和择偶观,她不允许儿子超出自己的掌控。而因育儿教育备受好评的胡可,则是典型的“钟摆型”父母。看着两个儿子打打闹闹,她不会介入兄弟二人的相处模式,除非其中一人非常过分,这个摆钟才会响起。两种教育方式的直接对比就是,已经成年的朱雨辰还要诸事和父母商量,而小小的安吉和小鱼儿已经学会了自我表达。
其次,家长错误的判断了孩子。
很多家长,都会在暑假来临的时候帮孩子制定学习计划表。同事大黄也不例外,上个假期她和7岁的女儿一起制定了“假期超越计划”。从7点起来写作业,到晚上8点睡觉,每天的计划都相当丰富,但假期结束她却哭丧着脸说:“这计划她同意的呀,为什么执行的时候就这么费劲,每天都睡到9点才起床!”
其实,造成这个的主要原因就是父母错误的判断了孩子的黄金时间段。俗话说“花开花落有时, 潮起潮落有时”,人体也有自己不同的差异。要想孩子高效完成任务,就不得不了解孩子的生物钟。
孩子的生物钟分为“百灵鸟型”和“猫头鹰型”,前者适合早睡早起,清晨时分思维活跃、精深焕发,下午状态减退,晚上容易犯困。而“猫头鹰型”则恰好相反,每当夜晚降临,孩子就会才思敏捷,大脑兴奋。一般来说3到6岁,8:30之前上床睡觉属于百灵鸟型,而10:00之后睡觉则属于猫头鹰型;7到12岁,9:00之前上床睡觉属于百灵鸟型,22:30之后睡则属于猫头鹰型。
百灵鸟型孩子比较适合学校的作息时间。而学生期间对猫头鹰型的孩子挑战难度会比较大,建议父母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减少孩子午休时间,白天多做运动,可有效帮助孩子提前进入睡眠,慢慢调节成百灵鸟型。
最后,错过了时间管理黄金期。
很多家长从未想过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孩子太小了,不需要进行时间管理。但这种想法早已被心理学家否认。心理学家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两个黄金时间管理期,分别是3~6岁和7~9岁。
三岁之前的孩子,家长不用刻意的去培养时间观念,只需要让孩子们区分白天黑夜。有经验的育儿嫂会,非常关注孩子们在这个阶段的睡眠情况,因为很多孩子会在这个阶段黑白颠倒。
三岁到六岁,家长需要让孩子们体验时间的概念。比如每天起床或睡觉的时候,告诉孩子具体的时间点数。你可以说“宝贝起床了,现在已经早上7:00了”。或者你告诉孩子做一件事情所需花费的时间。洗澡前你可以告诉他,“我们要去洗澡了哦,可能会花15分钟。”
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则需要强化他们的时间感。在这个阶段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主动去感受时间。比如教会孩子们记录时间,用番茄钟或是金币记录法。当然你还可以,为孩子买一个专属的手表,让他自己去体验一分钟、一小时到底有多长?
在正确的时期,让孩子接触时间管理会对他一生的时间管理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心理学家提示,尽量让孩子在三岁就开始体验时间,感知时间,领悟时间。
作为家长要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呢?首先,培养孩子辨别要事的能力。
近几年每日三件事非常流行,家长可以借鉴成人的时间管理方法,培养孩子判断事情的能力。
最开始时可以只让孩子选择一天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比如他选择出去玩,那么这件事就是当天必须要完成的事。倘若孩子选的事情并不是当天真正重要的事,家长也不用当时就指出。而是在完成孩子所选事后,再通过对比告诉孩子,为什么他选的事情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记得上个假期辅导小外甥功课时,就碰到了这种情况。当天小外甥选的最重要的事是看一小时的动画片,其实那天他有15页的字帖要写。但我们并没有立刻阻止他看动画片,而是在动画片结束后告诉她“相信在你的心里看动画片比写字更重要,这并没有错。但你想想,幼儿园里所有人都看动画片,你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如果你练一个小时的字,是不是就比别人又多了一个特长呢?下次举行比赛的时候,是不是就比别人更容易获得小红花呢?”果不其然第二天,小外甥选择先练一个小时的字再看动画片。
其次,逐步将时间的使用权交给孩子。
兴趣决定投入,家长可以控制孩子时间花费,却控制不了孩子的兴趣所在。你能决定孩子某段时间应该干什么,却干预不了孩子思维关注度。只有孩子自己决定要干什么,他才会更加投入。
李开复曾说:“没兴趣的事,我可能花掉40%的时间而产生20%的效果,而我有兴趣的事情,我可能花掉100%的时间,但产生的效果是200%”。
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把时间使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投入的原动力就是自己的兴趣,孩子就会自己积极主动的去管理自己的时间。
哈佛学霸John因网上曝光的一张计划表而出名,John严格按照这份表单来安排时间,并在空闲时间里还做了计划之外的视频剪辑、阅读、线性代数练习……。很多人都以为学霸就要悬梁刺股、学到清晨鸡打鸣,但John却告诉我们,只要时间管理得当,哪怕早上7点起,晚上10点睡一样吊打很多人。John通过合理的安排,睡得比大部分人都早,完成的事情却是一般人的好几倍。
最后,培养孩子计划和坚持的能力。
当孩子掌握了分辨轻重缓急和如何使用时间后,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做计划,并长期坚持了。
计划力的培养需要家长循序渐进。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兴趣爱好、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计划。6岁之前的孩子,仍旧以玩为主制定相关计划,比如,将亲子游戏设为每天不完成的事之一,可以是爸爸妈妈完成拼图、绘画等,让孩子在玩中学;而6岁之后的孩子就可以适当增加学习的比重,比如观看英语视频20分钟等等,让孩子学会“学中玩”。
其次关于坚持,家长需要做两方面的准备。首先,父母需要让孩子体验坚持带来的激励,比如,让孩子坚持学习一项兴趣,时间长了在同龄人中形成优势,这样带来的自豪感会加深他对坚持力的理解。其次,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孩子能坚持下去的助推器。只有父母和孩子可以无戒备沟通,孩子才会碰到问题反馈给父母,父母才能对症下药。
一天24小时,不会多一分也不会少一秒,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而孩子们往往智商相差无几、学习时长也差不多,那么是什么拉开了孩子们之间的差距呢?是时间管理!只有父母越早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孩子才能更早的进入自己掌控人生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