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电击”疗法,杨永信的锅不该它背!
治疗手段本身或许没有错,但到了恶人手里,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
作者丨岳辰
来源丨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众所周知,电击治疗是精神科治疗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在众多影视作品中,电击治疗如同恶魔一波存在,很多影视作品、游戏中也加入了进行电击治疗的医生的反面形象。电击治疗真的是恶魔吗?
网友恶搞杨永信,图源网络,侵删
1电击治疗的前世今生
在专业的精神病学角度来说,电击治疗这个名词并不准确,正确的应为电休克治疗(ECT),电休克治疗通过电击脑部的方式来诱发痉挛,从而达到治疗精神类疾病的目的。
电休克治疗的具体机制目前仍然不明,这种治疗方法的发现过程也极富戏剧性。
电休克治疗问世于 1938 年,由意大利精神病学家切莱蒂和比尼发明的,他们发明电休克治疗的灵感来自于匈牙利精神病医生梅杜纳的一次大胆尝试。
梅杜纳医生
1934 年,梅杜纳还是普达佩斯大学医学院的一名学生,他偶然翻阅到了“癫痫与精神分裂症不会同时发作”的理论,尽管这一理论在现在看来是错误的,但是这一错误理论却带来了精神病学治疗的革命。
梅杜纳立即想到既然如此,那么癫痫有可能解决精神分裂症,如果能找到一种引起癫痫发作的方法,就可以解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难题了。在多次试验后梅杜纳将目光锁定在了樟脑上。
樟脑除了熟知的驱虫作用,樟脑其实也是一种药物。樟脑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高级中枢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大量作用于大脑皮层运动区及脑干,引起癫痫样惊厥。梅杜纳用这一方法成功治疗了一位木僵患者。
这一成果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要知道首个传统抗精神类药物诞生于 1952 年,在 1934 年的时候唯一可行的精神类疾病治疗方法是 1933 年提出的“胰岛素昏迷法”,该方法属于休克治疗的一种,操作技术复杂,治疗期长,费用昂贵,还可能发作严重或致死的并发症,疗效一般。
梅杜纳的发现立即引起了一波新的精神病学治疗方法的探索:意大利的精神病学专家切莱蒂和比尼曾做过电流引发动物癫痫的相关实验研究,并得出电流是引发癫痫最容易的方法的结论,那么用电流治疗精神分裂症不是更容易吗?俩人立即着手进行了研究。
最初,切莱蒂和比尼将电级分别置于狗的口腔和肛门,实验过程中有一半的狗死亡,比尼调查发现,这些狗死亡的原因是因为电流经过心脏扰乱了心肌生物电节律,于是他把正负电极放在颞部(头颅两侧靠近耳朵的部分)。从而使心脏处于电流环路之外,这次的实验结果并无一条狗死亡。
随后切莱蒂和比尼两人又花了两年的时间来继续研究,最后确认了抽搐对大脑并不会造成损害,从而确定了电击疗法的安全性。1938年,俩人用自己组装的简易仪器治疗精神病病人。
在治疗过程中,比尼首次给病人通 80 V 电压,病人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然后又通了 90 V电压,病人出现轻微的抽搐,最后随着电压升高病人开始全身大抽搐,意识完全丧失。该病人经过 9 次这样的治疗后,其精神病症状完全消失,并且生活和工作也恢复了正常。此后,这种治疗方法因其操作方便、危险性小、疗效确定等特点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
由于电流触发了癫痫发作,患者接受治疗时尽管没有意识,但仍然不断抽搐,最开始采取外力固定的方法,带来的副作用就是骨折和关节脱位。同时治疗结束后患者常常感觉到全身酸痛,头痛焦虑等,产生了对治疗的恐惧和抵触心理。
随后的精神病学专家不断更新 ECT 技术,目前已经演变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具体的更新过程小编用图向大家展示——
目前,传统的ECT已经转变为 MECT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治疗对于重度抑郁症、自杀倾向明显、重度木僵患者都有很好的疗效。
精神科医生将这一治疗手段比喻为电脑重启,让病人短暂失去意识,醒来后就会像刚刚启动的电脑,会对疾病有所缓解。
但是这种治疗也并非没有缺点,目前, MECT的副作用还是很明显:头痛、恶心、呕吐和可逆性的记忆减退。最常出现的是记忆减退,不过大部分患者记忆减退都会在一段时间后消失。
2一直被误解,亟待正名
在大众目前认知中,仍然对电休克治疗存在着很多误解。自电休克治疗推出开始,人们常常将它与电刑联系在一起,认为这种治疗是惨无人道、十分痛苦的。
自电休克被应用于治疗领域,对其副作用和是否人道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过,尽管精神科专家多方强调目前改良后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并没有痛苦,但影视作品依旧拿着电休克治疗大做文章,凭空捏造了很多电休克治疗危害。
《飞跃疯人院》中的电休克治疗镜头一度使很多患者拒绝进行电休克治疗。
杨永信事件的曝光,再一次吸引了大家对电休克治疗的关注。据杨永信所说,他所采用的就是电休克治疗的方法。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电休克治疗目前必须要求加入麻醉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患者在电休克治疗中是没有意识的。但从各方报道来看,杨永信所谓的电休克治疗仍然采用最原始的捆绑固定方法,单从这一点来说,杨永信所谓的电休克治疗流程就是完全错误的。
其次,电休克治疗的适用人群主要为重度抑郁症患者、木僵患者等其他重度精神类疾病患者,而杨永信所创办的治疗中心收治的“网瘾少年”并不符合电休克治疗的适应证。网瘾是不是一种病目前依旧存在争论。但无论如何,对于这些孩子使用电休克治疗都是错误的。
在我看来,杨永信的这种治疗根本称不上电休克治疗,电休克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失去意识、“重启”大脑,而杨永信则是将电休克治疗单纯作为一种惩罚,更像是“电刑”,在切莱蒂和比尼的实验中,80 V电压开始后患者出现意识丧失,最初的治疗也是迅速让患者达到意识丧失,而在亲身经历杨永信治疗的受害者的讲述中却看不到意识丧失的感觉,一直都在承担电流的带来的痛苦。
这种疗法应该是精神治疗上的厌恶疗法,但正常的厌恶疗法都以不伤害治疗者的精神身体健康为前提,这种治疗是完全错误的。
写了这么多,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希望大家能正确对待电休克治疗,电休克治疗作为精神治疗上的一次伟大突破创新,发现甚至早于抗精神类药物 20 年,电休克治疗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有着很好的效果,我们不能因为“冒牌者”或影视剧作品的夸张描写而拒绝这一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