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马斯洛:人的心理健康即自我实现!

文 / 哲学诗画
2019-05-03 13:17

人的心理健康即自我实现。

——马斯洛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国心理学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代言人。他于1908年4月1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的贫民区。父亲是一位俄罗斯的犹太人,脾气暴躁,经常酗酒,母亲对孩子也缺乏热情。作为七个孩子中的长子,说马斯洛从小生活在一个缺乏爱的家庭中并不为过。但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他成为了一位全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建立的人性需要理论至今在被人们使用。

1,需要的层次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按照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强弱排列为等级系统。

一是生理需要,指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的需要,是人的各种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需优先满足的一种。

二是安全需要,指对稳定、安全、秩序、保障、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的折磨等的需要。安全需要是在生理需要相对满足后出现的,它同样可以支配个体的行为。

三是爱与归属的需要,这是个体对于友情、家庭的需要,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

四是尊重的需要,指个人对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二是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尊重。

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所期望人物的动机。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之间的关系。马斯洛认为,不同的需要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等级关系,低层次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一般来说,只有当低层次需要获得一定的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而且各层次需要的产生和个体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2,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从积极的角度定义心理健康,提出自我实现的人。

究竟什么是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具体来说,自我实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完美人性的实现,即作为人类共性的潜能的自我实现,包括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特性或潜能的充分展现;二是个人潜能的实现,指的是具有个体差异的每个个体的个人潜能的实现。

自我实现的人也有缺陷并非十全十美。有时他们会显得顽固,有时又冷静得近于无情冷酷, 他们也有罪恶感、焦虑、自责。但他们能够自觉地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之处,使自己更加接近完善的人性,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些人虽然在人群中是少数,但是自我实现是人类和人性发展所能达到的状态,是人性发展的方向。

在《自我实现的人——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中,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了的人具有以下15个特质,分别为:

1.对现实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适意的关系

2.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3.行为的自然流露

4.以问题为中心

5.超然的独立性:离辟独居的需要

6.自主性:对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意志;积极的行动者

7.欣赏的时时常新

8.神秘体验:海洋感情

9.社会感情

10.自我实现者的人际关系

11.民主的性格结构

12.区分手段与目的、善与恶

13.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14.创造力

15.对文化适应的对抗

结语——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改变了心理学长期以来只重视对病人和病态进行研究的状态,以对健康人的研究为出发点,着眼于人性美好的一面,开创了以研究人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为主要内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他的童年可以说是不幸的,但成年后的他似乎是幸运的。特别是他得到了很多心理学大家的欣赏和无私帮助,最终成为了心理学史和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