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下)
绝大多数家庭是温馨的,绝大多数父母是爱孩子的,绝大多数孩子是懂事的。然而,仍有例外。北京曾发生一起四少年绑架杀人案,四名少年都是父母双全,父母自称也一直在管教孩子。可是,这些孩子还是犯了罪。这一实例说明,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学习相关的知识。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研究和相关知识的宣传。其中,家庭教育的理念极为重要。
李玫瑾:家庭教育的六个理念(下)
第四,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在浮躁与欲望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偏重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似乎孩子的分数和所读的重点学校就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就决定了孩子的一生。这是家庭教育认识中一种严重的偏差。智力、分数、学历虽然重要,但是纵观人类历史,绝大多数被人们敬佩和记住的成功者一定是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他们有责任感、同情心、博爱,他们能自制,能付出,能与人合作。而责任、自制、合作、付出等,均为人的性格,不属于智力的范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位从集中营幸存的中学校长曾写信向所有老师提出一个请求,这也是所有家长应该听到的话:“请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可以制造出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成绩优良却杀人不眨眼。读、写、算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具有重要性。”
第五,对子女的爱护,其前提是尊重,家长要知道儿童和生命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由于孩子的弱小,由于孩子需要引导,这也就造成了一些家长的认识误区,认为自己有权替孩子作决定,有权决定孩子的全部生活,甚至将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头上,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心中。比如,一些从不懂电脑和网络的成年人居然极力呼吁在孩子面前消灭网络。在这种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孩子,或在这种成年人身边的孩子,虽然衣食无忧,但却不快乐。
许多孩子虽获得高学历,却以自杀了却一切。每当此时,痛不欲生的父母都会问道:“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一个从小没有感受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一个从小没有被亲人或社会善待过的人怎么会温情地善待别人?一个从未体验过被尊重的感觉的孩子怎么会有自尊而自制,又怎么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即使我们成年人给予他们生命,给予他们成长中所需的物资,“被给予者”仍有独立的人格,他们仍需要被尊重,需要平等地商量、理解和沟通,包括我们在为未成年人的立法中都应坚持这一理念。所以,未成年人的问题取决于成年人社会的努力程度。
第六,改变孩子的行为须先改变大人的行为。
我认为,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如何对家长们进行教育,如何让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心理过程,大人们如何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先调整自己。能做到这一点,家庭教育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曾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男孩在接网络后略有些成瘾,先后用作业本写了数本网络日记。此事被家长发现后,爱孩子的家长责骂了这个误入歧途的孩子,烧掉他的网络日记,并明确地表示出严厉的制止态度,而孩子也答应不再上网。但在这之后,孩子仍然出现了一次“身不由己”,又去了网吧。尽管此次食言后家长并没有马上责骂他,可他在第二天竟选择了自杀。伤心的家长不明白为什么在没有责骂的情况下孩子仍然自杀。其实,家长如果不烧掉孩子的网络日记,如果能认真地读一下孩子的网络日记,早就可以发现孩子存在沮丧与自卑等心理问题。可是,家长没有这样做。所以,改变孩子的行为必须先改变大人的行为。
摘自《幽微的人性》
著名犯罪心理学家
国内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
揭秘犯罪人心理成因
谋划青少年心理教育
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
所有的社会问题,在我这种搞心理学的学者看来,都是人的问题。我的第一句话是,人的问题是社会问题。第二句话是,人的问题是早年的问题。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变态的人?为什么这么多犯罪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有很多有关人的成长环境被破坏了。……当这个成长环境被破坏了,人性就乱了,你后来再去教育是没用的。 (李玫瑾)
作者简介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二级警监,中国著名犯罪心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她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剖析,深受大家欢迎。
内容简介
《幽微的人性》取材自李玫瑾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访谈内容。她在书中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并通过近年来国内外轰动一时的恶性犯罪案件剖析了犯罪人的心理成因,阐释了犯罪心理学在预防和惩治犯罪方面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重视他们的成长环境,对他们加强心理教育。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