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的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你好,你怎么会抑郁呢?

文 / 瓶小肥贝小胖
2019-04-29 12:08
01

“今天我带小琪去医院了,医生说是重度抑郁症,还有什么自杀倾向,你说我一天到晚的为她操心这个、操心那个,可最后怎么变成这样了呢?”

客厅里,小琪妈妈在哭诉,可是房间里的小琪却似乎很平静,仿佛妈妈口中说的不是她。

小琪和妈妈的这种相处模式已是常态。

小琪妈妈不理解小琪为什么会抑郁,她也想不通有什么事情会让她抑郁。


我做的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你好,你怎么会抑郁呢?


高考那年,小琪想要报一所省外的大学,回家和妈妈商量的时候,她妈妈说:“你一个女孩子,离家太远不方便我们照顾你,我们就你这么一个女儿,我们可不想你跑那么远。”

之后她妈妈还给小琪的老师打了电话,让她劝小琪不要考省外的大学,还给我们相熟的人每个都发了信息,让我们帮忙劝说。最后,小琪没有拗过妈妈,报考了一个省内的离家近的学校。

快要大学毕业了,很多人开始投简历、找工作,可是小琪在妈妈的安排下,回家进了一个体制内的单位,因为妈妈说:“女孩子,工作安稳一点就好。”

工作安排好了,婚姻大事就被提上了日程。

小琪妈妈不仅自己开始物色单位里的未婚男青年,更是发动周围所有的亲戚朋友来帮小琪介绍男朋友。

小琪曾经跟我们说:“我觉得家里一半的未婚男青年我都见过,恨不得每次上街都能遇见一个。”

而长相清秀、性格温柔的小琪却相亲长达5年,那些相亲对象被pass的原因有哪些呢?

太胖、太瘦、太矮、家庭原因、会抽烟、说话声音不好听等等,最奇葩的一个原因是在头上看见了三根白头发,而这些结论均源自于小琪的妈妈。

不仅如此,她还会在双方刚见两次面的情况下,就就抢过女儿的电话和对方一聊几个小时,其中不断的问,你那条和我女儿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还会要求约会的时候一起去,又或者是要求小琪把整个约会的过程叙述给她听,并不断追问细节。

终于在小琪妈妈自认为精挑细选的情况下,她确定了小琪的结婚对象,

然后,她开始要求男方减肥,因为结婚的时候穿西服好看,要求到不让人家吃饭的地步,除去对自家准备的新房布置的安排之外,她还在结婚前去男方家里,要求人家把布置好的婚房重新按她的要求换一遍。

慢慢的,小琪和老公的感情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她老公开始不愿意回家,不愿意和小琪沟通,而这个时候,她妈妈认为,两个人之间是因为没有孩子所以才产生了矛盾,他们需要一个孩子来调和关系。

于是,小琪妈妈开始带着小琪去看医生,调理身体,还给女婿买各种补品,可是夫妻两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好转的迹象,直到孩子出生之后,所有的矛盾开始愈演愈烈,小琪的状态也开始越来越不好。

她开始莫名的哭,对身边的一起提不起精神,包括孩子,经常发呆,无来由的恐慌,直到产假结束后去上班,她连水杯里的水都不敢喝,因为她担心有毒。

02

很多人开始劝小琪的妈妈,说带小琪去看看吧,别是产后抑郁什么的。

可小琪的妈妈始终认为,小琪不会的,因为她大学毕业、有稳定的工作、老公的工作也很体面,现在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房子、车子家里也都给准备好了,根本没有事情让她操心,怎么会抑郁呢?

可实际上呢,小琪所有的看起来很好的生活,都是她一手“安排”出来的,而非小琪的自我选择。


我做的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你好,你怎么会抑郁呢?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在《人类激励理论》的论文中所提出,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也就是说,当孩子的生理需求被满足后,他们会出现一些更高级的、更社会化、更情感化的需求。

表现出来的就是,从孩子的幼儿时期开始,当他们吃饱睡好之后,他们会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之后,他们会需要父母的陪伴、渴望外出,在被说时会表现出不开心的情绪,开始喜欢自己做事,会开始出现明确的喜好表现。

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都得到满足的孩子会更有自信、更独立,而那些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很容易变得依赖性强、懦弱、自卑、叛逆。

而孩子的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家长的“控制欲”。

03

在小琪妈妈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小琪好,希望她不会离家太远,可以得到父母的照顾,希望她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不用在外打拼,希望她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家庭,希望她可以有一个听话的孩子。

而她所有的行为都表示,所有的“好”的标准是由她自己的认知来确定的,也就是说,她所有的安排都源自于自己所认为的正确经验。

但是她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小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成长方向,而这些在她的成长过程中,都被一种所谓的“爱”束缚了。

04

最近,听说小琪和单位请了长假,也离婚了,孩子跟了爸爸。

她妈妈给她安排的所谓的“安稳人生”,终究没能安稳得了。

她需要一段时间去和抑郁对抗,需要一段时间去面对和孩子的分离。

也许,对很多父母来说,他们的人生经历就代表着权威,他们的付出就代表着完全正确。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你给的越多,他得到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越少,而此时,他们还会面临没有“听话”而带来的指责、抱怨。

而这些指责、抱怨的背后,是家长的愤怒、轻视和否定,而此时的顺从,是源于孩子内心的恐惧。

所以,别让你自己为是的爱,最终成为她最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