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如何在学术界保持心理健康? | 缪斯夫人
▲ 来源:www.pexels.com
夫人说
2017年的时候,著名期刊Nature在全世界范围内调查了超过5700名正在攻读PhD的科研萌新们,结果发现:39%以上的博士有抑郁或者焦虑症状,这一比例是普通人群的6倍以上。调查还发现让他们压力山大的来源主要是对于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苦恼以及对于未来学术生涯发展的困惑。在学术圈中生存不易,如何让自己尽量保持一个健康平和的心态可能是我们必须补上的一门功课。
▲ 来源:
https://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50/n7677/full/nj7677-549a.html
撰文:钱岳
责编:许多多
其实我是个心态特别不好的人。刚读研究生的时候,我跟导师哭诉,担心自己硕士论文写不出来。后来硕士论文答辩了,我又跟导师哭诉,担心自己想不出博士论文写什么。后来开始找工作了,我又跟导师哭诉,担心自己毕业就要失业了。
后来顺利找到工作了,但刚工作的第一年,压力特别大。搬家、备课、办签证、适应新环境……最悲催的莫过于新项目开展不了不说,投出去的论文还都被拒了。于是又跑去找导师哭诉,担心自己这样下去肯定拿不到终身教职了。(导师还要兼职心理咨询师,也是好无奈。)
但是,工作的第三年,我的心态竟然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我渐渐想开了:我自己属于干一行、爱一行的人。即使几年后没评上终身教职,以我的能力和工作态度,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很好。多了一份“尽人事听天命”的坦然之后,安心多了。
因为我自己常常被“心态”这种东西困扰,所以我平时特别关注,怎么样能让我的心态变得更平和一点。我自己总结了几点,对我来说挺有用,现在写出来,分享给大家。也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来分享自己的小诀窍。
1
不和别人比
我觉得这一点真的太重要了。
我倒是一直都不怎么和别人比。高中的时候,在理科实验班里,当过倒数三名。我还是一直按自己的进度来学习、做题,高考也考上了人大。所以从高中开始,我就知道,比我聪明的人多得去了,不如安心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学术界的牛人就更很多了,从大牛到学术新星到每年的 job market star,掰着指头都数不过来。而且,学术界的信息都是公开的,你想看谁最近得了什么奖、发了什么论文、拿了什么研究经费,稍微 google 一下,轻而易举都可以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身处其中的人,很容易有焦虑心态。
我从来就很少和别人比较。在念博士的头几年,我的进度很慢,但其实每天读论文、写论文、改论文的生活,虽然枯燥,却让人安心。反观从我2010年读博士以来的日子,我心态最不好的时候,就是我找工作的时候。那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去“Sociology Job Market Rumors”这个论坛看,谁谁谁又拿到面试了,谁谁谁又拿到 offer 了,但我怎么还没收到任何消息。其实知道这些信息,也无济于事,反而每天在担心和焦虑之中,我的时间和能量都被大大地损耗了。
现在我的同事里,有的人一年在各种顶级期刊上发好几篇一作的文章,也有人拿到几百万的国家基金做科研项目,还有人几乎横扫了各种可能的评奖奖项(awards)。但是,我不会把我自己和他们比,也不会把我自己和学术界的其他朋友比。每个人的 career path 是很不一样的,每个人的成功也是不能复制的。研究领域不同、研究兴趣和方法各异、研究受众也很不一样。拿自己和别人比完全没什么必要。
▲ 来源:www.pexels.com
2
专注当下
开头说到,我是个心态比较不好的人。我觉得,我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不淡定,凡事总是往最坏的方面想。这种心态很容易让我产生焦虑感。甚至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已经担心6、7年之后,我不能拿到终身教职怎么办。我以前去办公室找导师哭诉的时候,导师每次都很耐心,他总是淡定地跟我说:“不要想那么多。不要担心三年、五年之后的事情。就想想你接下来的三个月要做什么。然后尽力地做好它们。三年、五年之后的事情,我们也没法控制。”(其实我也是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这个道理)。
之所以说要专注当下,是因为我发现,当我觉得很焦虑、烦躁的时候,试着静下心来分析数据、写论文、改论文,反而能让我暂时忘却烦恼并沉浸于最纯粹的快乐中。与其担心6、7年之后的事情,不如享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过程。这是我对专注当下比较“短期”的理解。
从“长期”来看,我当时博士论文开题的时候,其实只想到了3篇中的2篇论文的主题,但导师说,“没关系,现在开题吧。你分析数据的时候、写论文的时候,肯定可以发现新的可以做的地方,第三篇论文肯定可以写出来。”
后来,我开始工作了,我又跟导师说,我不知道下一个项目(big project)做什么。他开解我说:“你不是写书的学者,所以不用太为下一个项目做什么而焦虑。想想下一篇论文,你想写什么。在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其他可以做的东西。”
后来,真的都如导师所言。我博士论文的第三篇顺利写出来了。一个一个的项目,也没有停下来。
之前有个老师找我约稿,给一个special issue供稿。我欣然答应了,因为当时我和我的合作者刚好准备写一篇符合这个special issue主题的论文。在写special issue的论文的过程中,我在数据中又发掘一个新的可以写的研究问题,于是我和我的合作者又写好了另一篇论文,现在已经在被匿名审稿(under review)了。同时,通过这个special issue的机会,我和另一个早有耳闻但一直没机会认识的青年学者搭上话了;我俩就商量着忙完 special issue 之后,合作写一篇论文,现在这篇论文已经被接受了。
所以,通过这几年的经历,我渐渐明白,克服焦虑的不二法门就是享受当下认真工作的专注感所带来的幸福,认真写好每一篇论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积极地思考新的研究问题。如果可以专注地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情,我们实在不必为“几年之后会发生什么”而担忧。
▲ 来源:www.pexels.com
3
Find something that
keeps you going
我有时候觉得,在学术界,很容易觉得我们做的事情没意义,很容易觉得很沮丧,并陷入自我怀疑。因为每一个项目都有长达几年的周期(如果写书的话,周期更长)。而且即使我们呕心沥血写出来的论文,被审稿的时候,可能也被批判得一无是处。这个时候,难免让人怀疑人生。
我觉得要给自己找点觉得有意义感的事情做。我自己找到的,是做 public sociology. 我很喜欢跟大众普及社科研究(特别是有关婚姻、家庭、性别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我真的觉得挺有意义的。大多数的学术论文能被看和引用的次数都很有限,我能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把有趣的研究跟更多的人分享,多有意思呀!我把写科普文,当做我的 creative hobby(创造性的业余爱好)。在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可以很好地释放做学术时感受到的压力。
我有的朋友是喜欢教课,帮助学生成长,让他们觉得有意义感。还有朋友是专门研究职场性别不平等的,她帮助很多当地的公司做免费的consultant,希望促进公司的多元化。
Find something that keeps you going.而不是每天把所有的意义感都放在发论文上。我觉得也是帮助我在学术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
▲ 来源:www.pexels.com
4
Guilty pleasure
这一点是受一个朋友的启发写的。说通俗点,就是要找到你最喜欢的打酱油的方式。我以前是每周追一集gossip girl 或者看张靓颖的视频。后来有段时间,我追综艺节目《幸福三重奏》。我每次追剧、追星还特别“入戏”,比如:
- 追gossip girl,启发我写了《飞上枝头真的就变凤凰吗?》
- 追张靓颖,启发我写了《从张靓颖求婚说说为什么求婚不是小事》
- 追《幸福三重奏》,启发我写了《陈建斌把蒋勤勤气哭了!真的是因为他懒吗?》
说实话,眼巴巴等着看这些视频,真的是我每周很大的盼头。而且看视频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工作的压力一下都没有了。如果你follow颜宁的微博,你会发现这位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也还很认真地追星呢。
所以,找点你喜欢的打酱油的方式,全身心投入(但有节制)地打酱油,也是学术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
当然了,以上是我的个人体验。欢迎大家分享你的小秘诀。
钱岳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制版编辑: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