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永远不要做一个好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大约在一年前,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详细描述了老好人的坏处以及各种不利影响,并与读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关于这个话题,今天准备展开描述,永远不要做一个好人?永远不要做一个老好人?如何理解这个命题?
首先,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好人呢?对于这个问题,考虑的角度不同,答案也是不同的。行为心理学上对于“好人”这个群体有一个普适性的总结,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人,是好人,一般而言,好人具有八大典型特征。
1.不懂得拒绝别人
即使别人的要求让自己内心抗拒,却很难开口说“不”。
2.习惯说“对不起”
即便错不在己,也会下意识开口道歉,“对不起”是他们的口头禅。
3.畏惧冲突
他们总是会尽自己能力去维持一个稳定的局面,害怕出现冲突。
4.总是过度解释
怕别人产生误解,害怕对方不理解,所以习惯详细解释自己的做法。
5.喜欢证明自己
他们总是力求证明自己,很享受被人信赖和依靠的感觉。
6.缺乏明确立场
在重大问题决策方面,面对不同决策,他们往往考虑太多,不敢明确自己立场。
7.是很好的聆听者
在交流沟通方面, 他们总是扮演聆听者的角色。面对尖锐问题,他们更擅长巧妙回避,并且更习惯把问题埋藏在心底。
8.看重面子
因为在乎在别人心目中的“好人印象”,很多时候,他们宁可牺牲自身利益。
总而言之,老好人的人际行为标准是:通过牺牲自己,委屈自己,来达到取悦别人的目的,并以此换回一段被认可的关系。
自我压抑型和讨好型的结合
心理学家指出,从性格角度看,好人这一角色属于自我压抑型人格和讨好型人格的结合,他们自身承受了很多压力,却还要忍气吞声的讨好他人,他们活得很累,感受不好,但是他们却无法摆脱自己这种状态。
在《萨提亚转化式家庭之治疗》一书中,著名心理学流派萨提亚流派提出一个沟通模型,包括自我、他人、情境三方面。同时,它还总结出五种不同的沟通模式。
其中对于没有自我,只有他人和情境的类型,称之为“讨好型”人格。讨好是这类人的一种求生存的应对姿势,在压力情境下,他们往往会忽略自己的感受,认为他人和情境都比自己更重要。正是因为这个心理原因,他们会取悦一切人和事,唯独不在乎自己。
讨好型人格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界限。他们做事以取悦别人为目的,自然而然会害怕别人的不满和差评,这个做法会导致他们在生活中没有原则,在交往中也丧失界限。而这种丧失界限会导致双重问题
一方面,他们会丧失自我的界限和原则,即使别人会突破自己的底线,也很难做出反抗。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突破别人的界限。因为上述的原因,他们也希望别人为自己负责,期待建立一种亲密关系,但很多时候,会因为别人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而受伤,并引发各种人际痛苦。
我们应该做好人吗?
我们应该做好人吗?做好人对我们好吗?从心理层面看,我们不能一味的做好人,一味的老好人只会摧毁我们,一味的接纳、接受只会让我们的社会关系畸形化、不健康化。
并且,缺乏情感层面回应和沟通的社交关系不过是自虐过程,你终究只是一个自我压抑者、讨好者罢了。
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神奇小小
参考资料:
《萨提亚转化式家庭之治疗》
《人格心理学》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