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大的“赢”,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输”

文 / 积极家庭教育
2019-04-22 12:30

01

最近在一个家长群,上演了一次集体吐槽自家孩子“玻璃心”的盛况:

“孩子和邻居小朋友玩堆积木比赛,人家很快搭好了,他的积木倒了好几次,结果急得哇哇大哭,怎么都哄不好”

“孩子喜欢打羽毛球,和爷爷比赛,连输6次,摔了拍子就走人”

“我们家娃和她爸下围棋,输了好几次,直接把棋子扔进垃圾桶”

……

虽说是吐槽,但是充满了玩笑的意味,有家长说,孩子年纪小才耍赖,长大了就会怕别人笑话,自然不会这样了。

事实上,表面看,是孩子“玻璃心”、“娇气”,实际上,孩子哭闹背后的原因是输不起!如果家长不加以引导,孩子慢慢形成固定性思维,从此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甚至会误入歧途,造成悲剧。

有一位15岁少年自杀前留下了这样一封泣血的书信:

“老爸老妈,我离开是因为我成绩差太多了,不可能考上高中,我也不想再给你们增加负担了。我无法集中精力在学习上,只能放弃了,如果我还听得进课的话,我会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的,可是我不行,我不愿意做啃老的人,也不愿做一个社会上的败类,所以我选择离开。”

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没有赢的方法,也没有输得起的心态格局,最终造成如此悲剧,是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父母最大的“赢”,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输”什么样的孩子输不起?

当面对困难、挑战时,因为怕失败而采取逃避、退缩的态度。

比如,报名了故事比赛,可是听说上次拿了“故事大王”金奖的同学,也参加了这次比赛,觉得自己肯定赢不了比赛,于是打起了退堂鼓;

另一种是好胜心强,一旦失败,容易情绪化和极端化。

比如,英语是自己的强项,是拉分科目,如果没考好,就觉得自己完了,中考肯定考不了好学校,于是把自己关在房间,不吃不喝。

02

为什么孩子输不起?

想赢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天性要强、追求优越感是人的天性,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过度追求优越感,不注重现实能力的提升,只会耽误成长。

孩子早期的“输赢观”深受父母对待成绩的影响。

拿别人家的孩子比,“谁谁谁又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或者拿孩子过去的成绩做比较,“上次考了99分,这次怎么只考了89分”,这样就在无形之中给了孩子一种心理暗示:只有考试结果,也就是考得好,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

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的体现,是很多成人的思维模式。《认知与改变》一书指出,这种非黑即白,不成功就是失败的负面思维,会影响我们如何看待困难、挫折,进而影响我们的格局、行动力。

正所谓,想赢,是成功者的特质;而输不起,则是失败者的通病。

与固定型思维相对应的,就是成长型思维,这也是成功人士必备的思维方式。

成长型思维的人,面对困难,会焦虑不安,但不会逃避、退缩;面对失败的结果,不会全盘否定自己的付出,不会屏蔽积极的一面,因为挑战困难、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本身就是成长的过程。

父母最大的“赢”,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输”

父母自己输不起,打击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软肋,也是维护父母面子的盔甲。在爱面子、虚荣心强的父母心里,孩子输了,就是自己输了,丢不起这个脸。

比如孩子参加某个比赛,有的比赛会有微信投票环节,父母通常会转发朋友圈拉票,这样一来,弄得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孩子参加了某个比赛。一旦比赛结果不尽人意,家长就会觉得在朋友面前很没面子,脸上无光。

因此,但凡孩子想去尝试某件事情,家长挂在口边的话就是,“你能行吗,上次比赛也输了,我不要面子的啊”、“别去丢人现眼,当炮灰了”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输不起”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孩子没有从所做的事情中感受到乐趣。

有些竞争、比赛,不是出于孩子的兴趣爱好,而是某个比赛含金量高,或者某个证书对升学有帮助,于是家长要求孩子参加。

显然,追求结果是唯一的目的,因此自然很难面对失败的结果。

03

孩子输不起,父母应该怎么做?

共情和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当孩子沮丧、低落时,父母要意识到这些反应再正常不过,它只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合理宣泄。

斯坦福心理系教授凯萝·杜艾克博士(Dr. Carol Dweck)研究了35年上进心(motivation),她提出: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教给他们热爱挑战,找到失误的原因,享受努力的过程,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可以默默地陪伴;孩子灰心丧气的时候,做个好的倾听者;孩子自暴自弃的时候,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并积极回应孩子:“爸爸妈妈不在意你的输赢,我们更看重的是你面对困难的态度。”

父母最大的“赢”,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输”

拥抱过程,而非结果

我们都是打怪升级,不断成长的,没有谁的成长一帆风顺。因此,鼓励孩子试错,体验成长的过程。

下次当孩子畏惧不前的时候,试着去鼓励他:“我对你有信心,你可以做得很好!”

重过程,即看重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等落实到日常的行为表现,这些是孩子一辈子的财富。

轻结果,即不“唯分数”、“唯排名”,拒绝以分数、名次论成败。若某次孩子分数考低了、排名落后了,要多分析“为什么”、“怎么办”。

面对不满意的分数,如果家长能把焦点集中在孩子表现好的地方,而不是笼统的成绩上,让孩子看到积极的一面。

比如,“虽然你有点累,但还是坚持下来了!”,孩子有所突破时说:“这个东西虽然不完美,但你的想法、创意真棒!”。

父母最大的“赢”,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输”

言传身教,在孩子面前学会输

父母需要示范自己对待输赢的态度,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成败观。

把这些话常挂在嘴边:“咱们试一下吧”、“没关系,这次驾照没通过,我知道了自己没通过的原因,下次注意就好”、“ 集团组织的篮球比赛输了,但是很久没这么大汗淋漓地打过球了”

同时,分享失败的经验,当时自己的情绪如何,以及最终如何解决这些细节,让孩子明白失败不是什么难堪的事,不要因为惧怕失败而逃避困难,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

真正的勇士不是不失败,而是失败了,依旧有爬起来的勇气。常胜将军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没有谁的人生会一马平川。

父母最大的“赢”,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输”

多看名人传记

孩子通常愿意追随自己的偶像,会受偶像的价值观的影响,让孩子多看名人传记,汲取榜样的力量。

如今的孩子,每天面对互联网信息,在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之前,非常容易被一些没有教育意义的流量明星带跑偏。

让孩子从小养成阅读名人传记的习惯,看看但凡取得成就的人,无一不是经历挫折、困难,输得起的人。(提醒一句,孩子阅读不要强迫哦,否则适得其反。)

最后,我想说,我相信一句话:孩童时期是孩子求知欲最旺盛的阶段,不输入正能量,孩子脑袋就会被负能量影响,总之,精神世界总会长点什么,不可能是一片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