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醒!17岁少年跳桥自杀,折射出“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深层弊病

文 / 张锋老师
2019-04-20 21:06

2019年4月17日晚10时许,在上海卢浦大桥,一位17岁的少年,纵身一跃,青春还没来得及绽放,就这样瞬间凋零。短短5秒,留给那位追之不及的母亲的,或许是终生的悔恨。

这种事已经不止一次发生了,表面上看是因为瞬时的言语刺激,教育孩子的方式出现了偏差,所导致的一次次“意外”事件。

但实际上,这类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原因,应当是作为每一个为人父母者,乃至于我们整个社会,都应当深刻反思的问题。

自古至今,“中国式”的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于社会教育,简言之就是“养”与“教”。

“养”孩子果口腹之“身”,“教”和合于社群之“心”。这种教育方式的成因与弊病,我在我的《中国人的文化属性》相关文章中也有所提及。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参阅,在此不作发散。

今天只就此新闻事件,及针对其背后所暴露出的问题,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警醒!17岁少年跳桥自杀,折射出“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深层弊病

在中国式的代际关系中,父母永远充当着一种“权威化”的角色,这一角色,在孩子成人长大后,则由社会接棒,我们也便继续“服从”着权威。换言之,“教”多于“育”,说教大于沟通,情感压迫代替了心智培育。

尽管,中国近几十年来,我们步入了一种“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人们的思想意识与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觉醒与提升,但仍不可否认,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与行为,依然在整个社会当中大行其道。

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各种价值观与新思潮,也在以各种新兴的载体与内容,至少在形式化的层面上,冲击着传统、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

在传统中国,乃至于建国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上一代与下一代,个人与社群都不是“断裂化”的,而是“在一起化”的;从小我们让孩子“成人化”,比如教他们“听话”、“孝顺”。等孩子长大了,我们又让其“儿童化”,比如代替他们做选择,甚至包办婚姻等等。

换言之,中国式的父母皆当孩子是作为一种“私产”的,为什么?因为“现实”的社会压力和来自于自身的一种“经验”。

警醒!17岁少年跳桥自杀,折射出“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深层弊病

这就导致了孩子对于父母的一种过分依赖或者过度叛逆,其结果都是害了孩子。

客观上讲,孩子渐渐长大以后,都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代际关系必然要趋向于“断裂化”,这样有助于树立孩子独立的人格与坚强的性格,应当逐步瓦解上一代对孩子的影响。

但是,在中国社会,很显然大部分父母是不具备这种意识的,也做不到。中国人的每一代都不是盛开的花朵,每一代在被上一代抹杀了以后,又去将下一代抹杀,直至“铲平”每一个人的个性与思想,其结果,做到“跟大家一样”。

然而,时代在进步,个性在发展,这是一种大趋势。中国式的父母和教育如果仍然认识不到这一点,还在搞封建家长制那一套的话,类似于跳桥事件的悲剧,还将继续发生。

当然,许多中国式的父母也许已经有了这样的认知,但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如此,换句话说,“为了孩子好”,可是,又有多少父母能够扪心自问一下,到底是迫于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真正的“爱孩子”?

警醒!17岁少年跳桥自杀,折射出“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深层弊病

我也不能否认,社会氛围加之体制造成的状况与结果,使得年轻人永远难以自立,也必得依靠着父母与社群的“教化”与“安排”,使得每一代都不要,也不能开花结果。

鲁迅曾言:中国人从老到死,却更奇想天开,要占尽了少年的道路,吸尽了少年的空气。

这是一种颠倒错乱的做法,一边强迫孩子去接受还不能吸收也不情愿去做到的一些事,这是“拔苗助长”,并非“人格平等”。实际上,在中国社会,大多数成年人都是难以具备人格尊严的,还能怎样去培养儿童的人格尊严?

其实,这还是离不开文化属性的作用,家长为孩子“铺路”,强加于孩子各种“成人化”的意愿,但其实最终却是为了“儿童化”的结果。这不可谓不是一种悖论,也是一种现实讽刺。

这样的教育方式和弊病,最终目的不外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听话”的、没有独立人格的中国人。但是,总会有这样的“叛逆少年”一次次给我们“上一课”,这是警钟,值得全社会深思的警钟。

警醒!17岁少年跳桥自杀,折射出“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深层弊病

中国人一代对一代的“养”,只是养一个不能拓展的“身”,因此“身体化”倾向具有了“儿童化”的内容。中国人一代对一代的“教”,说到底也是教其如何在“二人”关系中去“做人”,而这种“人情化”的文化倾向和普遍做法,也就形成与强化了我们这个愈加“世故”的现实社会。

是的,孩子即便不去“跳桥”,渡过了成长期,进入了社会,就会很快的变得“成熟”与“老练”。“儿童化”与“老年化”这两种倾向,表面上看矛盾,实际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共同“目标”就是:“消灭”人格发展中的“少年”阶段。

中国人的文化属性是崇尚集体的“和合性”的社群文化,是不让个体发展的,也没有完全独立个体存在的空间,而且,“个人主义”是“危险”的,因此,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心”就被抹杀了,只剩下了“老年心”。

观当今社会莫不如此,诸如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抑或努力奋斗“996”,还没有享受青春就已经趋于“油腻”或者“佛系”等等,一切皆是为了“安身立命”。

可是最终,我们最多能够安下的是一个“身”,且还是身不由己。而我们的“心”,那一颗期望梦想与远方的“少年心”,却不知要怎样才可以“回归”?

警醒!17岁少年跳桥自杀,折射出“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深层弊病

张锋 己亥春写于启东翠彧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