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心理学】个体心理行为分析(二)
个体心理行为分析(二)
——摘自于《高级注册少儿财商指导师》第三篇第三章第一节《投资心理学》
1、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
正性情绪表示生活过得很好、目标可以实现,资源充足。在这些情形中,人们非常适合“开拓和建构”。包括恐惧和悲伤在内的负性情绪,具有自我保护的特点,其中,主要目的是保护现有的资源,同时避免伤害。乐观和悲观两种情绪,都对金融判断具有典型影响。
正性情绪使个人做好挑选和追求新目标的准备,愉快、满足、满意和惬意等正性情绪,表现出自信、乐观和自我效能。与更加悲观的人相比,愉快的人们用更乐观的态度解释他们自己的消极心情和对生活造成损害的事件,同时,以更积极和确定的方式来对它们做出回应。好心情对身体的安康有着积极的反馈效应。长期积极的人们,比其他人免疫力更强,而且身体更为健康。
研究人员发现,正性情绪对判断有着诸多影响。情绪处于正性状态的人往往采用更简单的信息检索过程来降低决策的复杂度。愉快的情绪是人们更倾向选择“捷径”,例如利用典型。相对于带有负性情绪的人,带正性情绪的人抛开不相关的信息,考虑的因素更少,再检查的信息也较少,而且大大节约时间来做出选择。
在金融博弈中,积极的人与消极的人选择也不同。如果风险大,积极情绪状态的人会努力保持他们的积极心态,并避免大量损失。相反,如果风险小,心情愉快的决策者会变得更加冒险,以便获取更大利益(尽管不会冒着他们快乐的风险来下赌注)。在行为方面,高兴的人会为了保护他们的正性情绪状态,避免巨额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尽管高兴的人做出更乐观的判。
2、后悔情绪
后悔是投资中令人不舒服但却是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有些决策不可避免地犯错,导致亏损,那些无法客观地“承受损失”的人将体会后悔。只有那些经验非常丰富的投资者,才能够超然对待巨额亏损带来的情绪影响。后悔的不舒服催生了两种最普遍的行为偏差。
3、过度自信
尽管乐观的思维也许能帮助我们克服很多困难,但过分乐观是危险的。对于投资者来说,过分自信通过多种方式破坏他们的业绩:
◇尽管我们可以对一般人在某些事情上的成功率作出合理估计, 但是,当我们在评价自己成功的概率时,总是容易胡思乱想。于是,这就会让我们去冒一些“悔不该当初”的风险。
◇我们总是在熟悉的问题上过分信任自己。这种“亲切感”让我们不愿轻易在其他行业、其他地区以及其他国家进行投资。它还会驱使我们过度投资所在公司的股票。
◇我们总是过高评价我们对环境的影响力。这种“控制错觉”会导致我们妄自尊大,对前期准备漠然视之,最终,我们也只能目瞪口呆地面对不可避免的投资失败。
◇我们总是告诉自己:我们能未卜先知,尽管从来就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在误导我们自以为能窥探未来的时候,这种“先见之明”让我们相信:我们能看到明天会发生什么。糟糕的是,它总是让我们无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最重要的是,我们几乎从来就不承认自己的无知。就像生物界憎恨真空一样,人类的思维也对“不知道”这个词嗤之以鼻。知道得越多,我们就越会认为自己比实际知道得更多。我们甚至会过分相信自己具有克服过分自信的能力!
4、恐惧和贪婪
在最近的分析中,恐惧在投资者身上表现出以下两种形式:害怕损失和害怕错过。著名的道氏理论家乔治·谢菲尔(George Schaefer)在他的《我是如何帮助10,000多名投资者在股市获利的》(How I Helped MoreThan 10,000 Investors to Profit in stock)一书中,他阐述了恐惧的几个方面以及它们对投资者心理的不同影响:贪婪。
贪婪是我们心理构成的另一个极端。它由过分自信和在极短时间内渴求获得利润两种心理构成。在当前高杠杆市场的时代,不论是期货或期权,快速取得全胜的诱惑十分强烈。问题是这个快速攫取的方法必定会引起巨大的压力和主观性。
5、兴奋
巴菲特说:“不要在错误的时间兴奋。投资人必须谨记,过于兴奋与过高成本是他们的敌人。”
这种兴奋心理的人,总是股票市场的活跃分子,只有他们手里有钱,就是买,他们不但是自己买,还总是劝别人也买,买股票的消息来源,看报纸,听股评,听周围的人推荐股票,或自己根据类比法选股票,然后买入。这类人在大市趋势向上的时候,是赢利的,随着行情的进展,他们的赢利越来越少。如果遇到股票头部模型是横向振荡,这样的股票一旦策划者出净手中的筹码,几根长阴线,这类人将出现亏损。
在大盘趋势向下的时候,这类人只要有钱就还是买卖。由于这几年市场的相对小波段行情比较多,这类人群手中的资金已经被市场耗尽了,剩下的很少。不过他们只要进入交易大厅,就还是不断地劝说别人买卖,而自己也是不断地在市场中频繁地进进出出。曾经有这样一幕,属于这种兴奋类型的一个人向另一个属于恐惧型的人极力推荐股票,并保证说赔钱算他的。可见这种兴奋类型的人买卖欲望极其强烈。
6、优柔寡断
优柔寡断可以说是比较普遍存在于投资人中的一个个性弱点,对一些人来说在其性格构成中就有这种缺陷,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则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才会出现。比如,证券市场就是一个这样的环境,在其中,投资人经常会面临着买或卖这样直接了当的决策,这会使一些人不能适应,甚至有些在其它领域看起来很果断的人,也会在证券投资决策时不知所措。
7、不忘过去
每个股票投资者都听过这样的投资建议:“低了买,高了卖”,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做到。为什么?“不忘过去”这个心理误区或许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不忘过去”的心理误区主要表现为“捡来的钱”效应、“蛇咬”效应、“试图翻本”效应和“偏向现有持股”效应等四种形式。
“捡来的钱”效应指的是投资者不把盈利看成自己的钱,而把它们当成捡来的钱看待。由于投资者不把盈利部分当成自己的钱,因此,投资者通常把这部分钱投入到风险很大的投资活动中去,这也是为什么保本的理财产品畅销的原因;“蛇咬”效应指的是投资者在刚经历亏损后不愿再去承担风险,中国有句古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也是这种心理现象,它在股票买卖上的含义是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刚经历了亏损以后,不愿再购入风险较大的股票;“试图翻本”效应与“蛇咬”效应恰好相反,它指的是投资者在经历了亏损后有一种去冒极大的风险、试图一下子翻本的欲望,它对股票买卖的影响表现在经历了亏损的投资者愿意承担很大的风险以求马上挽回亏损;“偏向现有持股”效应是指投资者偏好于已经拥有的而不愿去接受尚未拥有的东西。
“偏向现有持股”效应也可以理解为“不作为”效应,这种心理误区导致投资者不关心股票风险和收益的特点,而是偏好于保持已有的投资,卖掉原有的股票会引起痛苦和损失的感觉。这种效应预示着此类投资者将会保持他们的投资组合不变,投资决策越是复杂,投资者越是倾向于什么也不做。在现实生活中,可供选择的股票数量实在太多了,结果,投资者往往选择避免去改变已有的投资组合。
8、心理账户
正常的人,会把辛苦赚来的钱、靠运气赢来的钱和意外获得的钱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正是由于这种心理账户的存在,对于同样的问题,你会做出很多欠理性的、自相矛盾的决策。
心理账户影响你的行为
人的心里也有账户存在。人们常把实际上客观等价的支出或者收益,在心理上却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不仅如此,这种心理账户的存在对我们的行为决策还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9、盲目且易犯错的羊群
我们对投资风险的感受还取决于周边人的压力。每次听到某个基金确理自诩是“反向投资”、“从不随波逐流”或是“偏爱每个人都憎恨的股票时,只要手里有钱,我就想伸手一试。在基金经理中,最大、最明显的共性,恐怕就是他们无一不坚信自己的与众不同。实际上,他们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他们的行为同样不能摆脱平凡人的思维,就像英国电视剧《布莱恩的一生》(Monty Python and the Life of Brian)中的布莱恩,当他振臂高呼“我们都是平凡人”的时候,人们也会异口同声地回应“对,我们都是平凡人”;当他告诉大家“你们都与众不同”的时候,人们则会整齐如一地大声呼应“对,我们都与众不同”。
10、上瘾着迷
对一个着迷于金融市场的人来说,最大的不幸就是一开始应用自己的方法赚了钱。这样,他就会更加着迷。老维也纳人曾说:一个人失去了他最后的1000美元后,也失去了他的理智。对股市来说,就是炒股者第一次赚了1000美元,却失去了理智。
开赌场的人最喜欢上了瘾的人,他们为赌博者提供含有酒精的饮料,因为醉得昏昏怏怏的人凭感觉来下赌,并且会越输越赌得厉害。赌场老板最不喜欢的是理智的赌者,时刻想把他们赶出去。在金融市场上,没有人提供免费的啤酒,如果您是一个好的成功的交易者,也没有人要把您赶出市场。想在金融市场上混饭吃的人,必须运用自己的智慧,而不是凭感觉。
11、焦虑过度
市场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但人心却总是不断寻求确定性。在现实中,人们力图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规律,而不是杂乱无章。当不确定的情形出现时,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慌乱,会出现一种惶惶不安的心理。比如,当一个人匆匆忙忙追赶一趟火车,却又不知道准确的时间,他会非常紧张,担心不能及时赶到,也许胃病会发作,胸中透不过气,双肩紧绷,汗珠直淌。有意思的是,假如这个人知道那趟火车已经开走了,他反而会定下神来,只是品尝着后悔。
心理学指出,人们往往在事情发生时,反倒不是很在意,而在事情可能发生的阶段最为焦虑。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一些“套牢”在一个股票上,最后忍痛“割肉”的投资人身上。投资于股票市场,在购进一只股票之后不涨反跌,这对于投资人来说都是经常发生的,面对这种情形怎么办?有许多投资人不愿意承认损失,况且,最初的损失因为金额不大还是可以忍受的,于是持股不抛,期待后市反弹,但股票市场仿佛是专门与这些人作对似的,反弹只是昙花一现,这样投资人愈来愈深地被股票套牢,投资人的情绪遭受痛苦的折磨,懊恼后悔,悲观失望,以致惶惶不可终日,最终,当投资人下定决心忍痛“割肉”,亏损成了定局,这时反倒使投资人心理变得安定起来。
12、赌徒心理
在证券市场,投资和投机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有时是很难做出区分的。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投机客,都同样要面对不确定的情形,而当人们在处理不确定的情形时,赌性就会发挥其作用。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对于一个完全没有赌性的人来说,投资这碗饭实在是费神而又单调乏味。但是相反,有赌性的人投资时,则必须为他的赌性付出相当的代价。”
赌博心理在生活中十分普遍,而在股票市场则更为常见。这也许和我们大多数人在人格上先天存在一些赌性有关。一方面,是人们的发财梦使然,另一方面,为股票市场自身的刺激性所驱使。然而,不论是心存侥幸,妄想一夜暴富,还是为寻找冒险的刺激,只要是基于赌博心理而进行投资或投机,那是无法取得一贯成功的。有些投资者总是白日做梦,盼望一夜之间成为股市的暴发户。他们恨不得捉住一种或几种股票,让它们一下子变出一座金山来。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为了“一攫千金”,往往不惜举借高利贷或者抵押财产,投入超出自己力量的资金大量买进。他们被“富翁梦”弄得头昏脑胀,丧失了冷静的判断力,变成了无头苍蝇,东赌一下,西赌一把,获利时被胜利冲昏头脑,频频加注,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切都拿出来投进去;赔本时则输红了眼,孤注一掷,结果惨遭失败。因此,大凡抱着赌博心理去买卖证券,无疑是自取灭亡,在市场上输得倾家荡产的多半是持有这种心理的人。
13、嫉妒
你曾经将自己与朋友和同事作过比较吗?将自己和他人比较,看看自己是否符合社会标准,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行为。在看到邻居或同事似乎干得不错时,我们可能会羡慕,而在看到别人得到了更多的、我们也想得到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可能会嫉妒。在发现一个朋友或者同事在市场上比你赚得更多时,你会怎样?你会嫉妒或羡慕吗?你希望在市场上也赚的一样多吗?在交易中,想要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是正常的,但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一定程度的嫉妒和羡慕。当我们过于频繁或过于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情绪时,可能导致我们的交易出现问题。
嫉妒是最阴暗的投资心理之一。嫉妒者在精神和情绪上将自己跟其他认识的或只是听说过的交易员作比较。许多交易员从不如他们成功的交易员的故事中多少得到一点乐趣,但是却在和更成功的交易员比较时感到沮丧。问题在于这种比较可能使你的自信危险膨胀,或使你的自尊受到不公正的贬损。
嫉妒是一种十分普遍的人类情感,在交易世界中,一定有许多人或事可以成为不错的嫉妒对象。偶尔小小地嫉妒一下并不是问题,但在交易时你不能给纠缠不休、挥之不去的嫉妒留下任何空间。
交易是一种艰难劳神的职业,它要求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在交易时陷入嫉妒往往会降低你的专注和效率,因为它使你离开交易员的精神状态,分散你的精力,而这些精力本来可以、也应该用于寻找和执行更好的交易。
14、 骄傲
很多投资人在操作股票的过程中,稍有盈余即开始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是做股票的天才,逐渐产生骄傲的情绪。这是十分危险的,只要你的投资生涯开始,不论任何时候,你永远都是在和极限挑战,你的资金永远都是一个百分之一百,而不是一万或一百万,一千万。因为不论过去你的业绩是如何出色---将十万元增值到一千万,还是从一千万亏损到五百万。也不论你过去曾经有过多少个100%的优秀业绩,你现在只要损失一个100%你就一无所有了。这是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行业。
15、懒惰
在投资领域,其实“懒人”的想法和做法,无非就是想花最少的力气去赚钱,去稳定的赚钱。最好自己不用思考,不用判断,按照一种既定的规则做或是听高手的建议做就行了。
所以,当懒人发现一种方式成功一次、两次、三次的时候,也就不去想为什么,而是把这种交易方式一直用下去,当市场市场变化了,交易方式却没变,那就一定会亏钱。
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懒惰的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赚钱,为什么会亏钱,所以只会偶尔赚钱,持续亏钱。
16、对权威的崇拜
权威是指市场预言者,他准确预言某一市场的每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权威威名的确立是在数年后投资大众意识到它的正确性。有时市场记录与他们宣称的不完全相同;重要的是对无敌的认可。在这期间,权威聚集了一群追随者,他们急切地传递着信息。人们对市场成功津津乐道,然而,对于所受的挫折却守口如瓶。某个时候,市场专家声名鹊起,成为金融界有名的专家。这通常是对物品或不寻常信息及时市场预测的直接结果。从此开始,所有的眼睛都盯着权威,市场参与者和媒体都等待着他的只言片语。即使与观点有偏差的谣言也会影响价格。媒体通常需要对价格的变化有一个合理的推断,因此,权威就给他们一个完美的理由。起初,权威和媒体之间配合得相当完美。
对于权威来说,他渴望宣传自己,增加听众,并使他的言论永恒。对媒体来说,他们一直在寻找新闻点或者新的角度以卖出更多报纸或提高尼尔森收视率。还有什么比股市权威更好的报道追踪对象呢?他们能把人的角度和价格变化的合理解释混为一体。
17、欲望、快速致富
投资股市是为了赚钱,本是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抱着在股市快速致富的希望来投资股市则是不现实且相当有害的,不仅不能让你正确地投资,而且会做出一些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的买卖决策,导致资金损失。快速致富的心理并不是每个投资者一开始就有的。开始投资股市的人都想如果每年在股市有10%的回报,总比将钱存银行强,但也有部分投资者听说别人在股市致富的消息,自己也就急于到股市一搏,甚至雄心万丈地想到自己在股市不要半年时间,就能成为暴发户。
18、直觉
在《决断2秒间》(Blink) -书中,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指出:“眨眼之间作出的决策,完全有可能和那些经过深思熟虑、搜肠刮肚作出的决策一样,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格拉德威尔绝对是一个超一流的作家,但在投资这个问题上,他的观点绝对是相当冒险。当所面临的状况比较简单时,直觉的确可以为我们带来灵光一现的精彩决策。遗憾的是,我们在投资中所面对的选择很少会这么简单,而影响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也很可能起伏动荡(至少短期来看是这样的)。在某些时候,债券也许符合这个条件,但是当你买进债券后会发现,它只能带来可怜巴巴的那么一点回报;手里的新兴市场股票也许让你郁闷不已,然而,就在你刚刚出手时,它们却有可能急转上涨,甚至转眼之间便翻上几番。
在嘈杂喧嚣的金融市场上,唯一永恒的也许就是墨菲定律。这个定律缘于美国一位名叫墨菲的上尉,他认为自己的一位伙伴是个灾星,便讽刺他说,“如果有什么事可能会被弄糟的话,只要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墨菲定律在理论上可以表述为:如果做一件事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且其中至少有一种方法可能会带来失败,那么,必定有人会采取这种做法。事实就是这样:任何可能会出错的事情注定会出错,而且总会出现在你最不希望它出现的时候。
19、专捡便宜货
也许听起来有些可笑,但这样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投资者往往是以买白菜的心理来进行投资——什么便宜就买什么。以寻找“价值洼地”的角度来考虑,买“便宜货”当然没有错。比如在证券市场上,寻找到一些暂时被低估,但是存在着后续上涨空间的机会,是不少成功投资者的战无不胜的秘诀。但是如果仅仅贪图表面的“便宜”,这样的投资就未必明智了。
20、复合型
这种类型的人是股票市场的大多数,他们心理模型的特点是有时恐惧,有时兴奋,有时觉得自己很专家,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主要是被市场的策划者所控制,在股票市场的头部区域进场,进行频繁买卖操作,或买入后持股不动。在市场完成头部进入底部之前的下跌趋势中,总是期待反弹随时开始,或持股不动,或在市场没有真正进入底部而误认为是底部而把手中有限的资金提前用光,在市场进入真正的底部区域,他们作出卖出股票赔钱的离场操作,或想做买入操作但是手中已经没有了资金,这种心理模型的人是股票市场策划者最需要的。
实际上股票市场里的被动投资者心里模型很复杂,以上只是从中抽象出来的股市特有的典型心理模型,这种模型的分析是静态的分析,具有静态特性,而市场的心态是动态的,这种动态的心态随着策划者的建立和制造的市场利空或利好的心理暗示的场效应而涌动,有时很平静,有时汹涌澎湃,它们之间有时互换,当大多数的被动投资者心态都变成了兴奋型的时候,市场就已经进入了头部区域,反过来当他们的心态都变成了恐惧型的时候,市场已经到了底部区域。巨大的和强烈的股市心里场效应迷漫着整个股票市场。策划者就是通过调整股市的心里暗示的场效应强度来控制和操纵被动投资者的思维和行为,就像电磁场一样,场里面一个电荷的运动只能由场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