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像流感一样蔓延,光环之下的精英背后竟是一地鸡毛?
今天是愚人节。愚人节的起源是改革派对守旧派的愚弄。1564年,法国推行新的纪年方法,即现在国际社会通用的公历纪年法,1月1日是元旦、新年。守旧派不愿意放弃旧历法,按照旧历法,4月1日是一年的开始。改革派就捉弄他们,在4月1日这天,故意通知他们参加假活动、开假会、送假礼物等,保守派每每上当,很搞笑。后来这个节日从法国传到英国、美国、欧洲,乃至全世界。
不过现在在中国,4月1日还有另外一个沉重的主题,就是纪念张国荣。2003年4月1日,一代巨星跳楼自杀,陨落归寂,年仅46岁。从此每年4月1日都有这两个主题的大量内容在媒体和社交场合穿插呈现,一个轻浮,一个沉重,让人恍惚迷乱。
其实,不少优秀的精英都曾被抑郁和压力所包围而窒息。
//////////
2019年年初,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一名来自中国的博士在读生自杀;不到一个月,另一名斯坦福计算数学工程系的硕士研究生,曾经的奥运会自行车银牌获得者,也选择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光环之下,名校学生承担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刘博士,在这篇文章中分享了自己在斯坦福就读五年的亲身经历,并切实地给出了面对压力如何化解的经验。文章值得慢慢体味。
作者:刘博士;本文来源:公众号“Inner Power内生力”(ID: innerpower520)。
作为一名留学生,我旅美的时间已经超过八年。期间因为上学或者实习踏入过5所大学的校门,听到过不少学生自杀的故事。然而这两次的惨案离我如此之近,发生得如此突然,让我忍不住要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中国学霸赴美留学:感受到全方位的碾压
我在斯坦福度过了5年青春,结交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许多朋友都向我倾诉过他们的血泪史:导师如何变态,智商如何被碾压,文章如何被别人抢发等等。这些朋友,有些人毫无避讳的承认自己有抑郁症。另外一些人虽不明说,但一言一行都带着抑郁症的痕迹。
不瞒你说,我曾经也有一段时间十分抑郁,感觉生活没有方向,研究没有意义。如今顺利拿到了PhD学位,回想起当年的自己,依旧心有余悸。我想以自身经历提醒各位:在PhD期间感觉到抑郁是正常的。
我在国内上学时,成绩算是比较优秀。高三非常幸运接到了康奈尔的通知书。由于学费贵得吓人,我选择去一所奖学金优厚的文理学院读书。我用3年的时间读完大学,来到斯坦福攻读博士学位。到此为止,我的求学之路可以说顺风顺水。
但谁知道,斯坦福是炼狱的开始。
相信很多在名校读书的学生都有同样的感受:和身边人比起来,自己简直太渺小了!身边的朋友们简直是各路神仙!
22岁博士毕业的;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过Nature杂志的;高中期间拿过数学、物理、化学三科全国竞赛一等奖的;拿过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的……
在斯坦福,不仅有天赋上的碾压,还有家庭背景上的碾压。比尔盖茨的女儿Jennifer Gates就在我们学院读本科。
斯坦福身居硅谷中心,创业气氛很浓郁。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听说有同学休学创业,时不时还会在新闻里看到隔壁同学的公司融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金。在这种影响下,想静下心来做学术是十分困难的。
来斯坦福读书的人大多争强好胜。而天赋和家庭背景的双重碾压,创投圈的影响,加上学术上的种种不顺利,很多学生会不可避免出现心理上的扭曲,甚至会萌生轻生的念头。
抑郁,就像流感一样蔓延在斯坦福
在Nature上看到过一个统计数据,全世界40%以上的博士生患有轻度到重度抑郁。而学校越好,抑郁症的情况也越普遍。据报道,哈佛大学的本科生中有80%曾在读书期间患过抑郁症。
我在读PhD之前对这些数据不以为然,感觉这样的事情离自己很遥远。读过PhD之后才发现原来抑郁症简直就像流感一样在校园里面蔓延。
我博士3年级时科研不太顺利,情绪上受到了一些打击。思前想后决定打电话咨询一下校医院的心理科。电话那头的护士上来第一个问题就是:“have you had any suicidal thoughts recently(你最近有没有轻生的念头)?”可见self-harm(自我伤害)在斯坦福的学生中多么常见。
我们课题组里有5-6个PhD。一天,坐我右边的哥们在Slack上给我们群发消息,说昨天他被诊断有重度抑郁。一瞬间Slack上面炸开了锅,很多学生表示自己也有抑郁症,所以对他的症状感同身受。抑郁仿佛已经不是病,而是一种常态了。
可怕的是,很多PhD学生即使感到十分压抑,也因为面子而不对朋友倾诉。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抑郁,然而表面上却表现得很阳光。这个皇帝新衣式的恶性循环让每个人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唯一不正常的人。
我想戳破这层窗户纸:You are not alone(你不是一个人)。
换个角度看压力:压力越大,机遇越大
斯坦福大学第一年PhD学生会做Rotation(中文叫轮转,也就是尝试不同的课题组)。我轮转的第一个课题组主攻方向是激光镊子,这和我本科的研究十分相似,是我最有信心加入的课题组。
可是加入的第一天就被来了个下马威。
和我一起轮转的新生有两个,H君是Caltech 物理系的本科,S君是Hertz Foundation Fellow(一个极其难拿的奖学金)。两个人对课题组里的研究了如指掌,并且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通通在我之上。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我的能力明显是三个人中最不突出的。
轮转的第3周,导师在组会上说:“I have funding for one student this year(今年我只能留一个新生)。” 听到这番话,我当时觉得估计和这个实验室无缘了,便匆匆忙忙转到其他实验室轮转。后来小H拔得头筹,拿下了这个实验室的名额。
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我从本科的全系第一,分分钟变成实验室的倒数第一。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我遇到的这种情况很正常。小学时,我们与全市的学生竞争;中学时,我们与全省的学生竞争;到了大学,我们与全国的学生竞争;到了斯坦福这种顶尖高校,我们已然在与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在竞争。
哈佛大学心理学研究员Shawn Achor曾经在一堂课上对他的学生们开玩笑:“if my calculation were correct,50% of you will graduate below average(如果我的计算是正确的话,你们中的一半将以低于平均水平的成绩毕业)。”
无论这些学生多么优秀,来到顶尖高校,他们中50%会变成差生。不管你接受不接受,这就是现实。早些接受这个事实,你的学生生涯就会变得快乐些。
机遇越大,追逐的人也越多,压力也就随之增大了。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句话也可以倒过来讲: 压力越大,机遇也越大。
首先,在斯坦福大学,无论你成绩多么差,也是全世界中的前1%。能来到这种顶级名校读书,本身就是一种荣誉。把眼光放开,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是多么优秀,多么幸运。
其次,在顶尖大学读书的好处之一是可以结交各种朋友。与其把同学们当成竞争对手,不如把他们当成战壕里的战友。你的朋友圈层次越高,你的层次也越高,没有必要与天才们和二代们竞争。和他们交朋友,寻求他们的帮助,向他们学习,你的人生会变得越来越好。
人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
当代中国的教育体制十分崇尚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班会根据成绩排座位。每次月考之后,成绩好的同学先挑座位。无论身高,只要成绩好,可以随便坐。我们班有的时候会出现大高个坐第一排,小矮个坐最后一排的滑稽景象。
中国有句古话:“人比人,气死人”。相信很多人都会在心里默念,都是同龄人,为什么我和他们的差距这么大?仔细分析一下,这种想法其实是十分荒谬的。
1、不同学科之间很难进行比较
拿生物学来说,做计算生物学的通常毕业比较快,而做实验生物学的毕业会慢一些。就算是同样的细分领域,不同国家的PhD也很难进行比较。比如说在美国需要5-6年的博士,在英国通常3-4年就可以读完。
这种跨学科、跨国界的异质化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学生拿自己和另外一个领域的人比较。这种比较不但毫无意义,还通常会对自尊心造成损伤。
很多人在同学聚会上都会八卦,听说成绩平平的小王当上处长了,懒散成性的小马公司上市、财务自由了,长得又矮又丑的小赵嫁了个二代、在北京买了三套别墅。于是他们在心里想,我比小王聪明,比小马勤奋,比小赵漂亮,为什么我还是公司的普通职员?
这种“别人行,我也行”的心理在这个社会无处不在,以至于很多人把别人的成功看得理所当然,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就嫉妒不已。
这是病,得治。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无论怎么锻炼,人都不可能比鸟飞得高,比鱼游得快,比袋鼠跳得远,但我还没见过有谁嫉妒鸟,鱼,或者袋鼠。
你已经是天之骄子,何必要嫉妒别人。
2、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跑得快不代表跑的远
我进入斯坦福大学的时候成绩平平。实话说,当时对自己能否毕业都很没信心。但通过不懈努力,我顺利在5年内完成答辩,如今已经发了20余篇文章(其中将会有7篇第一作者),一些文章还发在顶尖的期刊。
我答辩完之后,胆怯地搜索了一下上篇中提到的H君和S君的情况。当初的他们比我优秀很多,查了之后却发现,H君至今还未发一篇第一作者文章,PhD毕业可能遥遥无期。S君已经暂停PhD而转行去做医生了。
人生很长,把眼光放远一点。你现在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5年,甚至10年之后在哪里。未来永远是个未知数,只要不懈努力,属于你的时代总会到来的。
成功不是我们能掌控的,
但有3个方法获得好运气
我在博士第二年的时候,导师接到了一个很大的跨国项目,需要多名研究生参与完成。当时实验室里有一名经验丰富的博士后和三位比我高一届的博士生,导师便顺理成章地安排他们四个去做这个项目。
项目完成之时,这四位学长以共同一作的身份发表了两篇Nature,其中一篇还上了封面,而我却只能以共同作者出现。当时我非常懊恼,心想如果我早一年加入实验室该多好。
这种事情在学术圈屡见不鲜。2003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生物学红遍世界各个角落,2002年加入华大基因的尹烨如今已经成为公司CEO。所谓的时势造英雄。
读到这里,我猜有些同学会很苦恼,说小时候爸妈让算命先生看过,生下来就是苦命。
且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Tina Seelig花了20年的时间研究运气。对于如何让自己获得好运,Seelig教授总结了以下三个方法:
1、走出舒适圈
一年多前,我在回国的飞机上坐在一位中年先生旁边。一般我坐飞机是不会和人搭讪的,但是12个小时的飞机确实让我有点坐不住。
几句简短的介绍,我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位先生是美国某大学医学院的教授,而且他们系正好有教职空缺,正在招人。两个月后,我去面试,异常幸运地接到一个offer。至今我还对这位教授心存感激。
如果我们在飞机上没有互相介绍,这件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
2、学会感恩
每个帮助过我们的人都在人生道路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好心人牺牲自己的时间来帮助我们,如果我们不对他们表示感谢,不单单辜负了他们的好意,他们或许以后也不会伸出援助之手。
表达感谢有很多种方式,一封简单的感谢信或者一件走心的礼物足以。
3、敞开心扉
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说过,“good ideas are always crazy until they are not(好的想法一开始都不靠谱,直到它们被实现)。”从异想天开的Project Loon到炫酷的Google Glass,谷歌员工有各种新奇的想法。这些想法中无论成功或者失败,员工都是被鼓励的。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Andre Geim教授和Konstantin Novoselov教授,来表彰他们对石墨烯制备方法的发现。这两位科学家有个习惯,就是在每周五做一些有趣但看似毫无意义的实验,而这个重大的发现就是其中之一。
成功很大一部分靠运气。但只要敞开心扉,心存感激,勇于尝试,你的运气会变得越来越好。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跑到终点的人才是赢家。每个人在这个旅程上都可能迷失方向,半路退出,你就输了。把握趋势,不懈努力,你最终一定成为赢家。
当你感到抑郁,感觉无法走出这些困境时,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你。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Inner Power内生力(ID: innerpower520)
FPE SAYING
你越优秀,你身边的人也就越优秀,随之而来的压力也就越大,同时机会也更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不要与别人去比较,这是无意义的事。你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你的将来。认准你的目标并不懈努力,属于你的时代终将到来。
人生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博弈,在这条通往优秀与成功的路上,道阻且长,你可能会迷失方向,或是深陷泥潭,但请相信自己,并坚持下去,希望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