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刘强主任: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心理治疗师

文 / 思睿明精神心理
2019-04-12 12:08

中国精神心理疑难病确诊会诊平台——思睿明精神心理

初见刘强主任,是在一个阴天的下午,对于身在魔都上海的人民群众来说,这样的天气早已习以为常。

1956年英国伦敦爆发的烟雾事件让伦敦带上了“雾都”的帽子,也因为浓厚的烟雾笼罩致使交通瘫痪,市民生活被打乱,健康受到严重侵害,在随后的几年里抑郁症病发率一路攀升。

这一事件让几乎所有人都在思考,心理疾病的发生是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的改变?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始了与心理治疗师刘强主任的访谈。

一、初出茅庐: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采访人:刘主任,您好!现在随着科技网络的进步,人们接收着冗杂的外部信息,而且近几年由于外部环境因素例如天气,空气质量等,心理疾病暴增。在这一环境下,人们觉得心理疾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的改变,您是怎样看待这一说法的?

刘主任:将心理疾病发病原因仅仅归咎到外部环境因素上的说法并不科学。心理疾病的是由于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于人而造成脑功能障碍,从而破坏了人脑功能的完整性和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所致。并不能单纯地将某一个因素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尤其外部环境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只是每个人眼球里看到的再反射到大脑中,给大脑一个信息,这个环境就呈现在你的视觉中。我对哲学也很感兴趣,用哲学中类似的观点来说就是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区别。客观实在就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存在的万物,是绝对的是永恒的。而客观存在呢,是一种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同客观实在之间的区别,可以概括为:后者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而前者是不依赖于“我”的个人意识而存在。

采访人:没想到您把心理学与哲学融汇在一起,让两个看似相差甚远的学科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让我想到了哲学中的经典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您将这个经济基础增加了心理健康基础的概念。

刘主任:确实。我在刚开始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感觉自己初出茅庐,现在看来只是好高骛远,觉得已经掌握了本学科的大部分知识,经常会用片面的视角来看待人和事,觉得除了自己以外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有心理疾病。将理论不切实际地照搬照抄到其他人身上,尤其会轻易地下结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给别人贴标签。比如说看到强迫症的,有洁癖的,甚至易爆易怒的,就会有一种“你们都有病”的想法。

采访人:这个想法确实符合一个刚进入行业领域的新人。您这样一说我想到了最近获得超高关注度的电视剧《都挺好》,里面就讲述了女儿从小在重男轻女的氛围下反而独立坚强,两个儿子备受宠爱其实到最后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心理问题。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刘主任:其实这个现象跟我开玩笑说刚入行的时候感觉大家都有病是不谋而合的。许多患者很自然地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有一个问题,我需要求助,需要治疗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或者我有一个烦恼希望治疗师能帮助我化解它。甚至很多人觉得看过心理治疗师以后,所有的烦恼都不复存在了。这个其实是对心理治疗的误解。就好像你刚才说的电视剧中,女孩子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下长大,这个环境是很难改变的,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咨询和治疗,才能不影响自己的正常社会生活。

一个合格的心理治疗师,是在与患者的沟通中激发对自己的反思,认识的到哪一部分是你的解释,哪些是你的判断,甚至哪些是你的重新再定义。这样有助于激发对患者自身的认识,多角度地看问题。有时候在自己的问题中,从一开始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受害者,通过思考总结逐渐过渡到自己有可能是构成某个问题的肇事者。

二、身经百战: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采访人:我查阅了一些资料,看到心理治疗中有这样一个词很有趣,共情。可是没有相同的境遇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如何才能彻底共情呢?

刘主任:这个问题问的好,这就涉及到一个合格的心理治疗师的问题。有趣的是,一个合格的心理治疗师不仅被患者选择,这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心理治疗师要在初步了解患者的前提下,根据自身专业情况考虑是否接受这位患者。当然这个选择并不是根据治疗师个人的喜好来判断,是在自己专业和所受训练的范围内,选取患者和来访者。

当然能否共情也不是判断一个心理治疗师的根本标准。现在大多数人对心理咨询还是有一种误会,觉得就是心理治疗师和患者坐在一起聊天或者倾诉。但是,等度过了咨询的准备阶段,要和患者建立咨询关系,到了治疗阶段,很多被患者折磨过的痛苦体验会再现,这样会让患者陷入心理紊乱,一定程度依赖治疗师。这个阶段其实很重要,将压抑的情结释放出来,经过反复推敲,打破,重建,此时患者就可能就获得新生。

有些患者,自我感觉治疗没有起有效的作用时会主观地判定是心理治疗师的问题。事实上,心理咨询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患者与咨询师的关系。有些患者,对治疗师不满意,比如认为治疗师对他不够关心,或对治疗师的某些言行感到不快,但却不敢表露,怕对自己病情的治疗有所影响。如此一来,其实是患者失去了对他们自我觉察、分析、更新的最好时机,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采访人:这个现象非常有趣,让我想到了一部韩剧,名字叫《Kill Me Heal Me》,中文翻译过来叫《杀了我治愈我》,里面讲述了一个拥有七重人格的男主,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主人格为了占据自己的身体和时间和他的六种交替人格而展开争夺战的故事。这个剧名我觉得非常有趣,杀害和治愈是两个相反的方向,您是怎样看待心理治疗师所承担的角色?

刘主任:这个剧听起来很有趣,也是在告诉大家心理治疗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帮助者,治愈者,而不是简单的倾听者。有些拥有心理疾病的患者一旦没有接受科学的治疗或者不认真遵循心理治疗师的疗程,对患者的病情来说是非常不好的。

三、醍醐灌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采访者:《天生变态狂》这本书听起来很有趣,那刘主任有没有什么想通过这本书告诉大家的?因为我相信很多人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包括这个行业也是人才紧缺。国际卫生组织标准规定每1千人需要配备一名心理咨询师,而且有很多特殊部门明确要求配备。但是目前中国从事心理咨询专业的医疗工作者供不应求,想问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刘主任:你说的是现在中国心理行业的现状,目前心理咨询师还是处于一个相对紧缺的状态。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稳步的发展。并不是想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参加培训,考取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就可以轻松上岗就业的。这样不仅是对自身的不负责,对患者的不负责,更是对行业前景的不负责。

而且,很大程度上,从事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越多并不能一个可以乐观的社会现象,我们还是要从源头做起,提高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警惕性,因为很多心理疾病在发病的初期通过健康科学的自我调节是可以治愈,甚至可以完全避免的。我现在就在从事这一方面的工作。

采访者:能详细为大家说说您现在工作的重心吗?

刘主任:目前我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睡眠医学病房的医师,致力于睡眠问题的解决和相关心理知识的科普宣传,常年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担任直播嘉宾。因为已经从业超过20年了,所以在我从业期间发现,很多心理知识都没有进行科学有效地传播,导致人们对心理疾病有着这样那样的误区。

采访者;回到最初您刚就业的时候,您开玩笑的认为你们大家都有病,您现在还认可当初的观点吗?

刘主任:相反,我现在的观点是,我们都没病。在治疗中一些患者会经常说没人能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平时生活中,能真正共情的人太少了。回到我们最初谈到的共情。所谓共情,简单来说就是换位思考,真正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和感受。但现实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尤其是在发生冲突,情绪激烈的时候。所以,共情也是心理做咨询挺重要的部分。

还有,生活中人们太习惯给建议。心理治疗的目的,是通过聊天,引导出患者心中真实的想法,让他们能做真正的自己。太多的建议会干扰到他们去感知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反而会造成影响。

我们并不排除生活中有些建议是有效的,但问题在于,当一个人总是习惯性地听从别人建议,他的自我功能、自我独立性就会被削弱,难以真正发展起来。所以,你会经常看到,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依赖别人指导他做事,别人烦了他还是要求着别人。对于这种情形,我们不仅仅是教他怎么做,而是要促进他的人格成长和完善才行。

采访者;非常感谢刘主任接受我的采访,谢谢您的分享,希望您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刘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睡眠医学病房副主任医师,思睿明特聘心理治疗师。一直致力于睡眠问题的解决和相关心理知识的科普宣传,常年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担任直播嘉宾。在对焦虑障碍、进食障碍、心境障碍、神经症及心身疾病的药物、心理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百度搜索关键词 “思睿明” ,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 思睿明医生(gh_e804a9ef837b),我们帮你修复内心的创伤,加 zaoyujun1996 进全国精神心理互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