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系列之二:隔代教育真的不好吗?

文 / BetterTeacher
2019-04-08 22:06
我们先看一段对话

“妈,别这样喂,大人嘴里有许多细菌,会传染给他。”贝贝妈看到婆婆自己嚼过再喂孩子时赶紧制止。“我又没病,怕啥?我以前都是这样带过来的!”婆婆生气地说……

“强强,你都4岁多了,怎么往垃圾筐里尿尿?”爸爸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严厉批评,这时奶奶走过来“解围”:“小孩子撒尿又不脏。”“妈,这不是脏不脏的问题,这时行为规范的问题。”“小屁孩,什么规范?你小时候我都没怎么管你,现在不也很好吗”……

家庭教育系列之二:隔代教育真的不好吗?

这就是隔代教育

如果您家也存在个隔代教育,相信这样的情境您不会陌生,或者您也许正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呢?想有所改变吗?今天就来聊聊隔代教育及现状、类型、隔代教育的利弊、隔代教育矛盾的解决之道。

隔代教育:由祖辈们对孙辈们施行抚养与教育的活动与现象。亲子教育:由父母对子女施行抚养与教育的活动与现象。

因此,隔代不能断代。童年是亲子依恋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孩子对世界的信任感、安全感完全来自其照料者,此时谁给予孩子最多的关爱,谁就是孩子心中的第一位。如果在这个时期,孩子和父母间没有形成紧密的依恋关系,那么就会使子女感到父母不关心自己,甚至不爱自己。

当然随着子女年龄增长,这种想法会有所改变,但对亲子间的关系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不论父母多忙,都必须抽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这样才能增强与孩子的互动,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如果是混养型家庭,白天老人带养孩子,晚上则一定是父母带;如果父母不在孩子身边, 尽量在周末或假期将孩子接到身边,平时应多打电话,给他讲讲你最近的生活、有趣的事情以及对他的思念和牵挂等,同事引导孩子说说他的生活和上学趣事,激发他想听你说话或者和你通话的兴趣。

另外,如果完全把孩子抛给老人,也势必给他们增加过重的负担和心里压力。

据估计,我国有近五成孩子接受者隔代教育。目前上海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总数的一半;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就越高。看来,隔代教育在幼儿家庭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照顾孩子的时间少;老人带孩子,相比保姆更让年轻父母更放心;一般老人已经退休,时间充足,有精力照顾孩子;老人退休后也愿意照顾孩子。

老人带孩子常见这么几种教育类型家庭教育系列之二:隔代教育真的不好吗?

过分关注型: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祖辈家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祖辈家长们取消了。

过分监督型: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严厉惩罚型:这种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不要求孩子完美,只要求孩子不断进步。当孩子怎么做都不能达到你的要求时,他就会放弃。

放纵溺爱型:祖辈家长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不良结果。

民主理解型:在祖辈家长中也有的采用这种方法,只是数量很少。

可以说,老人带孩子确实存在一些弊端:

老人容易溺爱孩子;教育观念陈旧;老人带孩子多会让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疏远;隔代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也有着很大影响。

当然,隔代教育又有着它的可取之处。

1.时间充裕,耐心细致;

2.积累了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丰富经验 ;

3.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

4.能减轻孩子父母的教育负担 ;

5.老年人摆脱离开工作岗位后的孤寂 。

在我们传统文化中,老年人的“天伦之乐”就是生活稳定、儿孙绕膝、三代同堂。这种根深蒂固家庭伦理观念,可谓奠定了隔代教育的历史渊源。不过让祖辈带孩子,能够让老人、孩子都更加健康。这是美国科学家得出的最新结论。

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的生物学家开展了这项研究,他们首先对果蝇进行了试验,发现如果老果蝇与小果蝇在一起生活,老果蝇的寿命要延长1倍,而小果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变强了。接下来研究者对人类进行了调查,发现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更加积极乐观,他们得病几率比不能与孙辈一起生活的人要低两成,而他们的孙辈则更加活泼好动,反应能力也更强。研究人员分析,祖孙相处能增进家庭关系,创造融洽的生活氛围,这对老人和孩子都有益处。

因此,当隔代教养无可避免时,父母应该取得一个较好的平衡点,让弥漫着无形硝烟的冷酷战场变成展示教育艺术的多彩舞台。

家庭教育系列之二:隔代教育真的不好吗?

年轻父母应该先定好规则

1.尊重老人

伴随着我们这一代的成长,老人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可是,当我们的孩子需要他们时,他们又义不容辞地承担了本该是我们承担的责任。仅凭这一点,都值得我们终身感激。其实老人要求不高,平时只要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赞赏、多一些关照,他们就会乐开花。年轻父母还需避免回到家中眼里只有孩子,而忽视了老人。

尊重老人的情感需求。“隔代亲”是祖孙之间的血缘亲情,由此而产生的天伦之乐,是人类情感生活中最让人痴迷的一部分,不要因为老人的一些教育方式不妥或溺爱孩子而剥夺老人享受这份快乐的权力。

2.定位“主副手”

父辈是家庭教育舞台的“主角”,祖辈是“配角”。对孩子来说,父母是无可替代的。因此,年轻父母应牢记属于自己的责任,即使您“日理万机”,也要“见缝插针”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同时,鼓励老人拓展视野,寻找健康、有乐趣的生活方式。并定期给老人放假,让他们有时间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为避免教育中的矛盾,可以事前来个“育儿协议”进行明确分工,比如在照顾孩子生活饮食方面,老人比我们经验多,时间充沛,那我们不妨听取他们的安排,还能让老人有被“重用”的感觉;在孩子习惯培养、智力开发等教育方面,年轻父母承担主要任务,因为老人缺乏科学育儿、智力开发等知识储备。

3.提高亲子质量

首先提醒您,不可为求补偿,总买玩具、食品、衣服等送给孩子,这会让他将您和物质联系在一起,而淡化了亲子情感。

老年人体力有限,带孩子活动的范围和花样自然就有了限制,您不妨在这点上“做些功课”,补充孩子的户外活动以及与同龄人的交往,有意地带给他惊喜。比如郊游、坐摩天轮、玩嘉年华等,让孩子充分享受和父母在一起时的另一种的欢乐。也可“研发”些亲子游戏,既加深亲子情感,又可以“演示”给老人,您不在家时,请他陪孩子一起玩。

如果您长期(两周以上)不在孩子身边,那就记录下自己思念他、牵挂他的心情吧!不管是存放于日记本还是网络空间,留给日后孩子阅读,相信他会明白爸爸、妈妈“不管他”的苦衷,也会更爱爸爸、妈妈。

家庭教育系列之二:隔代教育真的不好吗?

重点是要与老人做好沟通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趋于理性,而老人趋于感性。父母教孩子知识,满足一个要求,往往着眼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智力开发等方面,但老人对孙辈疼爱过度,往往以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为出发点,而较少理会这些是对他们有益或有害。因此,父辈和祖辈的矛盾自然是“一出接一出”。

您是否已经为此深感烦恼了,别急,这里奉上几种经实践“卓有效果”的方法,您也去试试吧!

1.问题“私聊”

当父辈与祖辈产生分歧的时候,首先注意找准“组合”,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是与爷爷、奶奶沟通,就请爸爸出马;如果是与姥姥、老爷沟通,就请妈妈出马。因为是矛盾,当然要“私聊”。不管是谁有错,在没有外人的场合,更容易坦诚认可。

此外,在沟通之初,年轻父母尽量先表达对老人的感谢和关爱,再慢慢进入正题。相反,如果有先生(太太)和孩子在场的时候,不妨说些老人的功劳。

洋洋4岁了在家像个小猴子,几乎一刻也闲不住。奶奶怕孙子磕到桌子角上,把家里所有棱角的地方都包上了胶布,还不许孩子到处跑,这样的过度保护当然对孩子不利。于是爸爸“上阵”,先是认可了老人为此事花的心思,然后说明这样的弊端,并和母亲一起找到了更好的办法。

2.用事实说话

当发现祖辈对孩子有溺爱现象或不妥当的教育方法时,我们顾及老人的自尊心,最好从侧面提醒,或者让“事实说话”,让老人自己来改变想法。切不可当众驳斥老人,那样只会伤了老人的心。

一个妈妈就是这样做的:关于穿衣,我和公婆常有矛盾。我说不要穿太多,可他们怕孩子冷到,怎么着也说不通。后来我换了种方式,只要我在家,我就会时时摸摸孩子身上和头上,如果有汗马上让公婆也实在感受一下,这有凭有据他们自然就没话说,出了汗当然要擦身换衣,我会趁机沟通:早晚凉就多穿点,中午下午咱就换件薄的,这样既不会冷到也不会热到了。如此,他们也会欣然接受。

3.找准理由

教子意见产生分歧时,不要在问题的表面进行争论,如果您有科学的依据,不妨将反驳的理由往孩子智力发展、习惯养成、性格塑造等方面靠。这样既体现尊重之情,又利于老人接受您的建议。

天天5岁是个“破坏大王”,得意之作就是将妈妈买的玩具拆了卸,卸了装,奶奶感到心疼,于是偷偷藏了些完好的玩具。后来妈妈发现了询问,奶奶说:“等他不破坏了再给玩好的”。面对她的“好心”,妈妈也是喜怒不得,于是这样引导起了婆婆:“给孩子的玩具都是专门针对这个年龄开发智力的,如果现在不玩,会比别的小朋友智力开发上落后。而且拆卸玩具能锻炼动手能力,促进智力发育”。奶奶当然不希望孙子比别人差,于是赶紧把玩具都找出来了。

4.“曲线救国”

如果意见上真的与老人发生了重大分歧,万不可针锋相对,否则矛盾激化,还会影响生活中的关系。再教一招,试试“曲线救国”的策略,即借别人的嘴说你想说的话。

请亲友帮忙:古语讲“三人成虎”,当老人对某个科学教育理念或方法拒不接受时,不妨发动亲朋好友联合向他“灌输”。当然,这不是声讨,可以请亲友(最好是老人平时就比较认可的人)在问候老人和孩子的时候,比较含蓄地说出此意,如能有具体事例,就更完美了。

请孩子老师帮忙:哪个老人不希望自己的宝贝得到老师的喜爱?当老师就孩子问题提出请家长配合时,老人一般都会欣然同意。您不妨拜托老师在老人接送孩子时,沟通教育中的问题。

请专家帮忙:当下媒体中专家讲育儿知识和方法的节目很多,也可请老人一起看,专家的指导更有说服力,便于老人接受。如果是节目内容正好跟你们的矛盾相符,最好留老人自己看,给其学习、反思的空间。如果你在此时机当场“揭短”,反而会引起老人的“逆反”。给个台阶,大事才能化小。

5. 把握时机

教育孩子讲契机,说服老人也要讲时机。如果对方此时心情愉悦,或是正好碰上孩子出现这个问题,您的建议和意见易于被老人接受;如果气氛、场合不对,您的说服则易遭遇“反击”,最终问题没有解决,还导致不欢而散。

依依7岁了,还是有些胆小,平时见了邻居、亲戚也不怎么打招呼。爷爷觉得孩子没礼貌,为这事说过孩子几次。妈妈觉得小孩子不能“贴标签”,而要及时鼓励和强化。

一次爷爷的一位老朋友来家做客,两人多年不见,相聊甚欢。依依在熟悉了客人和现场气氛后,喊他们吃饭时主动问了声“爷爷好”。客人夸她有礼貌,依依很高兴,并对客人的问题礼貌回答,爷爷此时觉得格外有面子。等送走客人后,依依妈赶紧把自己的想法和公公沟通了一番,并且以刚才的情况做了实证,爷爷欣然接受了他的提议。

6. 冷处理

看看这位妈妈的做法:孩子逐渐长大,活动范围也不断增大,开始翻箱倒柜,尤其喜欢玩遥控器和开关抽屉。奶奶看孩子拿着遥控器摔来摔去,把抽屉里的东西扔得到处都是,总是对此进行阻止。我觉得这没什么,孩子这会正是好奇心强,好探索的时候。只要大人提前把贵重东西和危险的东西拿开就行了。婆婆却认为我在惯孩子,还常对我“说教”。不过每当她抱怨的时候,我就不说话,也不生气,因为我知道,宽容孩子的做法没有错误。

我们也不妨学学这位妈妈,对于老人错误的做法或说教,不必争个面红耳赤,有时候这样冷处理,对于老人而言貌似一种妥协,对于年轻父母而言,仍可以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且并不伤害双方感情。

7. 站在老人的角度解释理由

一般年轻父母再说服老人时,往往站在对孩子好的角度,比如: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时间久了,容易让老人产生逆反心理:难道我是故意对孩子不好吗?因此,不妨再提出理由时老幼兼顾,既为孩子考虑,又为老人着想。

其实很多事情,当您站在老人立场上想过之后,也许就不需再去说服他了。如果遇到强势的老人,则不必试图去说服他,因为他不会承认自己有错误,不妨以柔克刚,以弱克强,让老人体会到是因为自己的让步而使你不再为难,他们会很有成就感。

彤彤2岁多了,每次吃饭都是奶奶追着喂,这让妈妈十分烦恼。有一次,她又跑着不小心把碗里的饭撞洒了一地,彤彤妈听说后跟婆婆进行了“推心置腹”地谈话:妈,您年纪大了,这样满屋子追着跑是很累的;而且每次喂完自己也吃不好了,您的胃疼让我们很是过意不去,我们不妨想点让孩子愿意吃饭的方法。彤彤妈的话让婆婆听了很受用,她欣然接受了儿媳的建议,一起琢磨起了让孩子对吃饭感兴趣的点子。

8.善意的谎言

隔代之间的矛盾,未必都要“针锋相对”地争执,有时候一个玩笑,一个善意的谎言就能轻松解决。尤其是对于物质上的矛盾,不少老人都是一路节俭生活过来的,当看到为孩子花费过高时,会觉得不值,此时不妨来个“善意的谎言”,使其安心。

比如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给孩子用些稍贵的、高品质的用品也无可厚非,此时若老人有意见,不妨把价格说得便宜一些,尽量说打折、特价,或者说单位发的、朋友送的等。

有个妈妈就巧妙用了这个方法:彤彤爸妈平时都特别忙,无暇照顾到孩子的能力提升,于是妈妈花“重金”请了一位既懂教育、心理,又会教孩子的老师,每周来家里陪彤彤“玩”两次,比如读故事、折纸下棋等。姥姥觉得就是玩,没必要花钱找人。彤妈意识到了这点,于是有意让她看到孩子学习后的进步,同时告诉她,这是朋友的亲戚,就是帮个忙,象征性收点钱,姥姥也就不再计较了。

9.常谈心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因某种缘分让大家走到了一起,生活中的大情小事还是要相互的体谅和关怀,与公婆多交流,即使不说孩子的事情,多多沟通也能加深彼此的感情,利用对双方的理解。

这也是一个妈妈的生活心得呢!

婆婆是个特别爱说的人,我下班回家后,她常跟我说些家长里短,报纸上和电视上看到的都市新闻、小区邻居的家庭琐事都愿意说一说。其实我对这些并没有多大兴趣,但我都会认真的倾听并回应,这样我们的婆媳关系越来越融洽。虽然表面与育儿无关,但两人关系好了,很多问题也就容易说通了。

家庭教育系列之二:隔代教育真的不好吗?

清官难断家务事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就是因为生活中的事情并非能简单得判断出对错,因此,当老人执意坚持自己的观点,而这种做法又不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时,则不妨做点让步,依老人的想法去做;如果是大原则性的问题,您可以坚持己见,也可用上述方法进行沟通,不过切不要“硬碰硬”,在态度、气势上不可持“得理不让人”的架势,而是要让老人感到宽心。

答疑解惑: 我和婆婆生活差距大

玫玫妈:我从小在城里长大,婆婆来自农村,这段时间跟我们一起住可没少闹矛盾:一般宝宝的衣服我都是单独洗,可她非要一起洗,说过水为净;我们给孩子买的玩具,她都把新的、好的藏起来,让玩旧的、破的,说这样坏的慢;我给宝宝买贵点比较好的沐浴露、洗发水,她还生气,说小孩子用啥都行……天天这样拧着,真让人抓狂。

家庭教育系列之二:隔代教育真的不好吗?

最后的一些建议

这些都是生活上的小细节,自然也不必板着脸讲大道理,也没有必要起争执,那样就有点“没事找事”了。既然是小事,那就用对付小事的办法,一个玩笑,一个合适的说话机会,一个善意的谎言都可以轻松解决很多矛盾,大家还能愉快地相处。且来看看为玫玫妈支的妙招吧!

对于宝宝衣服如何洗的问题,最简单的办法是提前买好儿童专用洗衣机,只需把宝宝衣服上有污渍的地方揉搓一下,然后统统放进小洗衣机里,再用婴儿专用肥皂粉漂洗几遍就OK了;如果不买洗衣机,那妈咪就勤快点,宝贝换下的脏衣服,及时单独手洗了,婆婆也不会说什么,还觉得媳妇“勤快”呢!

关于玩具问题,告诉老人,给宝宝买的玩具都是专门针对开发这个年龄段智力的,假如现在不玩,会比别的小朋友智力开发上落后。老人可不想让自己的大孙子(女)落后,一定会变着法地逗孩子去玩;鉴于玫玫奶奶属于生活节俭型,还可以对她强调,我们只能生一个孩子,玩具已经买了,现在不给宝宝玩,他大了又不会再玩,那不是更浪费?

对于洗发水的矛盾,当然,妈妈也可以选些便宜又好用的,有些国产品牌在儿童用品中就很有口碑。如果妈咪执意要买更贵一些的,不妨对婆婆来个“善意的谎言”,告诉她这是单位发的或者朋友送的、网上团购的,一句话的事,矛盾就此破解。

成功的隔代教育祖辈的特点:

心理专家们总结了10个条件,作为担当“隔代家长”的老人的“资格标准”,现录如下,以供参考:

1、身体健康,精力较好,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辈。

2、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沒有精神障碍或偏差。

3、家庭和个人卫生习惯良好,不吸烟,不酗酒。

4、了解孩子的饮食营养和生活护理等常识。

5、性格开朗,人际交往能力强,不固执偏见,对孩子有耐心。

6、喜欢户外活动,常带孩子外出去认识周围世界。

7、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

8、待孩子慈爱宽容,但不纵容、不溺爱,善于引导教育。

9、能细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及时与孩子的父母交流沟通。

10、愿意并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教育孩子。

将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与老人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