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金钱教育

文 / 文尊教育马老师
2019-04-04 16:48

月光族”这个词已经过时了,现在有一新词叫“月欠族”,更能说明一部分人的财务状况。

网上还有一个段子,说“月欠族”分三层境界:

一败天地:花光自己赚来的钱

二败高堂:啃老,花老人的钱

夫妻对败:找个伴侣一起透支

月光族、月欠族和“能赚会花”可不一样,他们赚不到已经透支的花费,所以抗风险能力差,一旦生活遇到急需现金的时候,就陷入尴尬境地

前些日子听说了一个故事:

有一家姐弟俩工作已多年,每月工资赚得不少,可是觉得家里开销不用他们补贴,自己赚的自己花就行,慢慢从月光族升级到了月欠族。

直到有一天,父亲得了急病要住院,两子女一点现金都拿不出,多亏了老母亲的一点储蓄才让父亲进了医院。经过了这件事情,姐弟俩才意识到,以后好歹要存些钱,积少成多以备不时之需。

月欠族风险更高。先花钱,再还钱,还不出,又到别的途径借钱,越欠越多,一些年轻人甚至因此铤而走险。

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金钱教育

青岛某高校大学生从“校园贷”的受害者变身成为“放贷人”,最后获刑一年三个月;厦门某院校大二女生陷入“裸贷肉偿”的骗局,累计欠下75万元,不堪还债压力而自杀。

作为一名家长,看到社会上月光族、月欠族这么普遍,不免会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长大是月光族或月欠族,就意味着我们将来要被啃老,那是多么糟心的晚年啊。

不同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最高期望各不相同,而对于孩子的底线要求恐怕极为相似——希望孩子长大后能自食其力,最起码不啃老。唯有这样,我们才敢安心地老去。

想要孩子将来不啃老,除了从小培养他成才,使他有朝一日能凭自己的能力立足于社会,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培养孩子对待金钱正确的观念。

关于金钱的教育,应该成为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越小,越容易受父母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孩子幼年时候起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正确了解钱。

那么,如何跟孩子谈钱?当孩子问家里有多少钱时,我们可以怎样回答?想“富养”孩子,压力好大怎么办?面对这些关于“钱”的具体问题时,你的选择就是对于孩子潜移默化的金钱教育。今天,我们先从自己容易犯的误区开始这个话题。

误区1:和孩子谈钱太俗气

很多爸爸妈妈会不自觉地回避和孩子说“钱”。有的是出于,认为“钱”是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十分抽象的话题,考虑到孩子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而避免与孩子提及。

另外有一些,觉得“钱”是世俗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果远离这等俗物,仿佛他的内心世界会更单纯美好一些。

其实,就算孩子知道了“钱”以及和钱相关的“买”、“用钱”、“贵”、“便宜”等词的意思,也不意味着他的内心就会变得功利。因为“钱”在孩子的眼睛里并不比身边一把椅子更特别,知道了有“钱”这么回事,就像知道了太阳从东边升起一样,只不过是对于真实生活多一点认知而已。

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金钱教育


孩子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对于“钱”也一样,很多孩子在知道了“钱”以后,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就被两个孩子问过:

孩子:“妈妈,你有钱吗?钱怎么来的?”

妈妈:“我有钱啊,是妈妈工作赚来的。”

孩子:“我们家有钱吗?”

妈妈:“有啊,家里的东西都是用钱换来的呀。”

孩子:“我有钱吗?”

妈妈:“你还小,小孩自己是没有钱的。”

孩子:“妈妈,你有多少钱?”

妈妈:“我的钱啊,总数在变化,因为我有时赚钱有时花钱......”

看到我刷手机或信用卡时,他们还问过我不少“技术性”问题:

“钱是怎么到卡片里去的呢?”

“妈妈,那个阿姨嘀一下(扫码)就买好了吗?”

“等我有了手机,也可以买东西吗?”

......

这些有“难度”的话题,怎么回答地更有意思,就考验大家的讲解能力了。总之,“钱”在孩子的字典里,并不像在成人的心里那么复杂,我们没有必要回避谈钱。

误区2:用钱贿赂孩子

“贿赂孩子”“激励孩子”是不同的。

孩子本来就表现良好,因为认可他的努力而给他奖励,是一种犒赏和激励。所谓的用钱激励,可以是给他买他喜欢的、或者对他有帮助的物品,可以是一次他期待的旅行或夏令营。对于青少年来说,也可以是给予他一定额度的金钱(就好比有些学校、赛事会给表现优异的孩子一定奖金)。

但如果孩子经常违反原则性问题,比如作业不完成、在学校打人、上课捣蛋等等,这时用“钱”(或钱买物品)作为交换条件,换取孩子的改正,那就成了贿赂。我见过不少贿赂孩子的家长,比如“只要你这次考试都能及格,就给你买iPhone X”、“你今天要是能练半小时钢琴,我就付你50元钱”......

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金钱教育


这样用钱和孩子做交易,等于在用实际行动向孩子示范,怎样没原则地使用钱。我能理解家长的无奈,但是这样做只能暂时刺激孩子改变,将来孩子会变得欲壑难填。

让孩子知道做好自己的事是对自己负责,而不是为了钱,有些事即使得不到钱的回报,也应该做好。

误区3:与经济能力不符的消费

网上调侃月欠族的消费心理:我喜欢的东西都很贵。喜欢高于自己经济能力的消费,造成了入不敷出。

有一些父母信奉“富养孩子”,他们具体的做法是,让孩子“要什么有什么”,用优越的生活提升孩子的眼界和气质。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这样做无可厚非。

但如果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远远高于家庭原本消费水准的物质享受而在省吃俭用,甚至动用到家中长辈的钱,这样的“富养”对家庭、对孩子都没有好处。

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金钱教育


首先,对于家长来说,新一代爸爸妈妈中的大多数人,自身也是成长于物质条件相对良好的年代,所以为了孩子而节省自己,会令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不满足长年累月慢慢发酵,会影响自己的幸福指数,还会催生焦虑情绪。

再者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就习惯于自己拥有的物质远远高于父母的生活标准,孩子容易产生“自大”、“唯我独尊”的心理。如果把父母的付出看作理所当然,就不可能体谅父母、疼惜父母,那不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白眼狼”吗?

在我身边,有全家大人早上吃泡饭,只有孩子每天早上吃牛排的家庭;有妈妈一年没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却给孩子买千元运动鞋的家庭;还有因孩子想参加游学美国的夏令营,父母难以承受费用而让孩子向奶奶要钱的家庭。

上述家庭的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还是个未知数,但是我能看到他们的父母被经济压力压得疲惫不堪有苦难言的样子。

本来养育一个孩子的过程应该是为家庭增添乐趣的,但错误的育儿消费观却使家庭的经济压力大增,家庭氛围怎能轻松呢?

正常的育儿消费观是,在家庭经济能力范围内提供给孩子尽量好的物质。孩子只有从小知道花钱有度,才能避免将来成为月光族、月欠族。

误区4:把财富归因于运气或违背道德

“人呐,一辈子就看运气”、“谁谁谁天生命好、爹好什么都好”、“某某有钱了,还不是因为......”,可能不少人有过这样的感叹,但在孩子面前请对于自己的言行更加谨慎一些,避免说这些。

孩子是一张白纸,你无意中说的话,你的用词、态度、观念都会在他心里留下印记。在白纸上乱涂一笔之后再怎么擦,也不可能擦到像没画时那样干净。

小年龄的孩子还不具备思辨能力,大人又是他接触最多也是最信任的人,所以大人怎么讲(有时可能只是一时口快或感慨一番),孩子就怎么信。把财富和非个人努力的因素联系在一起,不利于孩子正确地看待钱,也不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孩子从小认为财富来自于运气、关系,那么长大以后需要钱的时候想到的不会是自己要更努力,而是其它轻易能来钱的方式,月光族的窘境和月欠族的风险,正合这种不劳而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