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做好人有用吗?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好人”的定义是什么?
有的人认为,好人指的是能够换位思考、乐意帮助他人的人,他们会因为做好事而感到愉悦,具有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
有的人则认为,好人是不善于拒绝他人的人,即使自己不乐意去做,依旧会念及人情帮助身边的人。
然而,做好事、当好人虽然能够给人带来快乐,但毕竟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总是在为他人服务,必定会打乱自己原本的生活节奏,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好人”都属于后者。那么,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做这样的好人呢?
利他行为
心理学上认为,“做好人”的本质是人类“利他行为”的体现,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其基本活动离不开小群体,因此,做一个好人能够让周围的人觉得自己是好相处的,从而可以收获更多的友谊与社会支持。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做好人”是人的本能倾向,能够为个体带来更好的人际关系,使得其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支持,有利于个体的生存。
即使到了今天,人们仍然保留着群居动物的这种行为倾向,希望通过做好人、做好事来获得更多人际支持,因此会乐意做出“利他行为”。
不过,这种“利他行为”也是有限度的,一味的去帮助他人,很可能会本末倒置、得不偿失。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做一个好人的前提是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对于有的人而言,他们总是乐意为他人效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是,久而久之,他们会被这种热心和善良所绑架,让个体在不愿意助人的情况下,也不得不坚持一贯的风格,继续做所谓的“老好人”。
贴标签
我们经常会给自己或者身边的人贴上标签,并且,我们往往很难改变自己身上的标签。
具体来说,当你为自己贴上“好人”标签之后,你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证明自己是一个好人,当你面临选择的时候,你会不假思索的答应对方的请求,习惯性地继续做好人,以迎合自己的标签。
另一方面,当周围的人都习惯接受你的好后,会从最先的感激变成理所当然,对你的好无动于衷,这便是“习惯化”现象的体现,因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会倾向于概括化的判断某样东西。
因此,当你总是乐意答应他人的请求,就会给别人留下一个”老好人“的印象,日后,对方就会用“好人”这个标签去衡量你。
如果有一天,你因为一些客观因素没有答应对方的请求,那么,他很可能认为你违背了原则,不愿意帮助他,反而会感到很生气。因此,一味的帮助他人不一定能提高人际关系,还可能适得其反。
总体来说,心理学家认为,人不应该一味的做一个人普遍意义下的好人,虽然做好事值得提倡,但也不能违背自己内心的意愿,自己的需求永远要放在第一位。
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吗?欢迎加入【内向者同盟】圈子~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神奇小小
参考资料:
《社会性动物》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