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致伟大母亲

文 / 小木屋儿童发展
2019-04-02 16:08

谨以此文献给妈妈和妹妹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致伟大母亲

父亲在孩子教养中与母亲的角色有所不同

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认为,儿童安全依恋的形成,父亲和母亲都很重要。但很多国家,母亲都是儿童的主要照料者,所以在关于依恋初期的研究及实践中,都有一种以母亲为中心的倾向。

20世纪80年代之后,有了大量针对依恋的研究数据,这也让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到父亲在孩子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父亲与母亲在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中担任的角色有相同之处,同时也有所不同,Grossman和Zindler的研究发现,“父亲对于孩子保持心理健康的作用并不是主要由依恋的安全性调节的。确切地说,父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探索维度上”。

一位七个月大的男孩在母亲的鼓励下,在床上努力地爬向母亲所在的地方。每当他快接近母亲时,在一旁观看的父亲就会一把把他举起来,放回原来的地方。孩子没有哭,继续看着母亲,努力地爬。中途他似乎爬得有些累,一头倒在床上,歪头看着父亲,似乎是在寻求他的帮助。母亲上前去抚慰孩子,父亲再一次把孩子抱走,孩子仍然没哭。后来父亲把孩子抱起,举高,如此反复。

很多女士在看这段描述时,会断言父亲把孩子当成了玩具。不过,这个例子描述的正是一段良好的父母养育中,父亲和母亲在养育孩子方面的差别:母亲倾向于接纳孩子,害怕孩子失败,而父亲倾向于鼓励孩子探险,承受挫折。同时,女士对视频中父亲的描述也是现实中的一个现象——父亲更多的通过游戏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疼爱,而这些游戏的特点,更多的是刺激性和兴奋性的身体游戏,比如上述例子的“抱起,举高”的游戏。

父亲的这种教养方式对于孩子心理健康中探索维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们或许能够帮助孩子做好自信地探索周围世界的准备,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出清晰的思维,以及处理负性情绪的能力。

父亲角色和母亲一样的,需要对孩子保持敏感,但在形式上表现为表扬、鼓励孩子,对孩子总是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在与孩子的游戏中,这种敏感可以表现为接受孩子发起的游戏,根据孩子的能力调整自己的游戏行为等。我的一位恩师老马在在与孩子游戏中总结了一条经验:在陪孩子的时候,一定不看手机,孩子想玩什么就和孩子玩什么,全身心陪伴孩子;同时他还可以调整自己,以非常“儿童”的状态来与孩子游戏,有一次老马的讲座结束之后,一位家长的孩子和岳母过来接他,孩子非常害羞,老马与孩子再见时,他突然问,“你知道大象是怎么再见的吗?”说着,他夸张的用手扮起了大象的鼻子,呜呜呜的叫了起来,孩子立刻眼中充满惊喜和灿烂的笑容。

如何看待“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失”现象

现实中,我听到过很多父亲在儿童教育方面缺失的,来自母亲的抱怨,这里有一个原因可能在于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母亲对父亲的不认同,还有一种分析来自于分析心理学视角。

这个视角认为,中国人有母子共生的潜意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鼓励四世同堂(男人不需要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即使结婚,他们还是一个需要照顾的孩子),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几乎看不到男人去救妻子,而都是《宝莲灯》《白蛇传》一样的儿子救母亲的故事。

那怎么可以让这些男人投入到孩子的教养中去呢?研究发现,和谐温暖的婚姻关系支持父母双方都参与照顾孩子,但它对父亲尤其重要。也就是婚姻幸福的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交往更有效。

所以,伟大的母亲,不仅需要教养自己的孩子,还可能需要教养自己的丈夫。

后记

在我的家庭中,妈妈和妹妹一直是氛围的调节者。记得去年5月21日的时候,妈妈跟我和妹妹抱(xiu)怨(en ai)。她说爸爸太不懂浪漫了,她跟爸爸抱怨这个日子也不知道发个红包,爸爸回答“啊,发,发”,然后发了一个8.88。妹妹是一个易教养的孩子,情绪非常容易被安抚。小时候我和她打架,经常打哭她之后,怕她向爸妈告状,就又开始哄她,很容易她就不哭了。她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而且可能比我要早结婚,相信她一定也可以成为一个好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