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管教及期望应适可而止,家庭教育不当容易引起行为偏差
最近发生的一起弑母案又上了热搜:2019年3月16日晚,江苏省建湖县13岁男孩因不服母亲管教,双方发生激烈冲突,致母亲身亡。而在周围街坊邻居眼中,他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发生了多起这样的人间悲剧。
2016年2月14日,22岁北大学生吴某,在福州一中教工宿舍内,将母亲杀死。
2017年12月,四川大竹县发生13岁男孩弑母案。
2018年12月2日,湖南省沅江县12岁男孩吴某仅因“妈妈对自己管教太严”,便持刀向母亲砍了20余刀,致其当场死亡。
2018年12月31日,湖南省衡南县三塘镇发生一起13岁少年锤杀父母凶杀案致2人死亡。
和父母有着天然血亲的子女,对父母采取这样的“极端行为”,令人惊讶、愤怒和震惊!当孩子用残忍的手段杀害他们的近亲时,不禁令人质疑我们的教育和社会发生了什么?父母应该如何与子女相处?家庭教育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和思考。
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关系到儿童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百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上面的几个案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管教过严,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导致了心理异常。
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体制中,学习已然成为家庭的中心,也给孩子们很大的心理负担。每个家庭的中心任务是孩子是否能上重点小学、中学和能否进入重点大学。学习本来应该是快乐的,孩子的成长也不是一朝一夕的,然而,由于家长对其他素质的忽视、长期的溺爱和对学习的过度需求,致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受到严重的摧残。
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最大的特点是容易叛逆,不服从管教,经常处于一种与成年人矛盾对立的情绪状态。
许多父母习惯于在孩子长大后依然像小时候一样对待他们,家长过度的关心和掌控,会使孩子失去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长期自我、内心的压抑使孩子在行为上偏离了正轨,一旦有了导火线就容易引起爆发。
其实,每个孩子长大后都想成为独立的自己,使他不愿意成为别人期望的附属品。然而,由于父母对子女有很高的要求和期望,即使孩子按父母的愿望通过努力达成了目标,内心也不会快乐,因为他虽然按父母要求达到了期望值,但却失去了自我,就像北大学生吴某一样,他认为:“只要有他母亲的存在,他就永远无法真正做回自己,他只是母亲想象中那个完美无缺的人,杀掉母亲,跨过最后一关就可以天下无敌,做回自己了”。
孩子感到压力,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孩子不爱学习,故意反对父母,会有强烈的心理反叛。即使孩子很聪明,喜欢学习,但因为是父母强迫他学习,给他压力,如果他依据父母的想法认真学习,就等于成为了父母想要的那种人,而不是他自己独立的个体。为了抵制父母的影响,他不想成为别人的附属品,所以他会刻意不感兴趣地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仅仅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存在而不爱学习,就会成为事实。
第二种方式是他在压力下学得很好,就像北大的学生吴某那样,但是他的学业成绩越好,他的心理就越扭曲,因为一方面他不想服从父母,想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另一方面,为了让父母快乐,他必须努力学习,取得良好成绩以满足父母的期望。这两者在他内心是矛盾的,内心不断的矛盾挣扎更增加了抑郁的感觉,一旦被触发,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
父母的期望一旦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会使孩子感到目标不可触摸,失去自我,严重影响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因此,父母应该不要给孩子太多无形中遥不可及的压力,降低对孩子的期望标准,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关于孩子的管教及期望的家庭教育问题,您怎么看?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教育的那些事,欢迎关注头条号并私信“静待花开”或“校园随笔”回复我,期待与您共鸣!谢谢!
点击下面蓝色字体“了解更多”,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