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精神病院,我该如何证明自己没病?

文 / bookface
2019-03-26 11:35

如果有一天,有人将你关进疯人院,要怎么证明自己根本没有精神病?

别笑。这事很严重。

承认有病?那正好,来对地方了,接受治疗吧!

否认有病?我看你真得精神病了,因为这就是精神病的典型症状之一!

承认也不是,否认也不是,你叫我咋办?

在美国,真就有一位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大卫·罗森汉(David Rosenhan)

实验的结果是:压根儿没法证明。

今天,波叔就给你们讲讲,看能不能从中学到一两个自救招数。

1972年,越战打得不可开交。

罗森汉有很多朋友厌恶这场战争,用自己得了精神病的办法,来逃掉军方的征兵。

看来装精神病不难嘛。爱冒险的罗森汉决定去研究一下。

不过自己一个人去做实验,样本太少,不严谨。找朋友呗(朋友就是用来坑的)。

他立马给自己的8个朋友打了电话,问他们:

你们下个月有没有空?如果你们有空,可以假装精神病人,混进医院,我想看看那些精神病医生,能不能看出你们其实很正常。

这8位朋友也很会玩,听到罗森汉的想法,决定把手头上的事情都先缓缓,腾出时间一起去假扮精神病。

就这样,3名心理学家、1名研究生、1名儿科医师、1名精神病医生、1名画家、1名家庭主妇,再加上跃跃欲试的罗森汉,开始筹划这为期1个月的实验。

实验场所既有外观豪华、内部设备齐全的病院,也有脏兮兮、条件差的公立医院。

装精神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实验前5天,大家不能洗澡、不能刷牙、不能刮胡子,攒出一身臭汗、一脸胡渣子。换做你,受得了吗?

还得事先练习怎么不吃药,而又不被医生护士发现——先把药藏到舌头底下,然后趁人不注意的时候丢进马桶冲掉。

这个必须要练熟,要不然本来没病,吃那些药丸都得吃出病来。

除了日常训练,罗森汉还制定了严格的实验规范:

他们不能假装有其他症状,只能够对自己的医生说有幻听体验,其余一切表现正常:

有人一直在我耳边发出“砰、砰、砰”的声音。

之所以要选择“砰砰砰”这种没有特殊意义的声音为主要症状,是因为当时的精神医学文献中,还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幻听案例。

这让医生想根据之前的案例来判断他们是不是真的有病都很难,只能依靠自己的诊断。

如果医生说要入院治疗,那么当他们一住进病房,就要跟医生护士反映自己的幻听症状消失,而且感觉很好。

当时罗森汉的想法很简单:症状都消失了,就该放人回去了吧?

万事俱备,实验开始。

罗森汉去到宾州某所公立精神病医院。

他挂了号,跟医生说:

我一直听到一个声音。砰、砰、砰。

医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开始掉入罗森汉的套路当中。他问:

砰、砰、砰?你说的是砰、砰、砰吗?

罗森汉重复了一遍:

砰、砰、砰,没错。

其他几名假病人也像罗森汉这样,告诉医生出现幻听了,而且这种幻听已经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有朋友介绍说这间医院不错,所以就来看病了。

结果他们全都“被精神病”,马上入院,准备治疗。

护士给罗森汉换上病号服,做身体检查,结果根本没查出毛病。

血压正常;

脉搏正常;

体温正常;

甚至神智也正常。

罗森汉按照计划说自己的幻听症状消失了。

但是没人在意。

因为医生已经诊断他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paranoid schizophrenia):

这名39岁的白种男性……长期以来对亲密关系保持极度矛盾的感受……情绪不稳定。他自称有若干好友,但言谈之间表露出对友谊的深度疑虑。

罗森汉,你就是得精神病了,得住院治疗,别想着这么快就可以出院。

其他人的遭遇几乎如出一辙。

9个假病人中有8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另外一人被诊断为同样严重的“躁狂抑郁性精神病”(manic depressive psychosis)。

9个人平均住院治疗19天,最长的有52天,最短的也住了一个星期。

你说我好端端的,怎么突然就变精神病了呢?

有意思的是,医生和护士没看出来,其他真病人却看出来了:

你没有病。你若不是记者,就是教授。

你是来视察医院的。

想混进我们革命群众的队伍?没门。

看来真病人的眼光要比医生专业一点啊。

九人最后可以出院的理由,都是因为病情改善了。

换句话说,自从进来的那一刻起,你们就是精神病人。现在你们的行为正常了,只是因为你们的病情好转了。

实验结束。

根据这个实验,罗森汉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题为《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的论文,告诉大家他的研究成果——精神病诊断不靠谱。

精神疾病的诊断并非依据个人内在状况而定,而是受外在情境操控,因为所有诊断过程必然充斥这一类的误差,结果并不可靠。

好好的一个正常人,为什么会被诊断为精神病?

罗森汉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医护人员一开始就给病人贴上了精神异常的标签。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标签效应”——人一旦被贴上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别人也会把你当成标签所标定的人来对待。

既然你来到精神病院,你就应该是精神病人;一旦你被诊断为精神病,横看竖看你都还是个精神病。

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逻辑,很难打破。

当然了,精神卫生界的很多小伙伴,对罗森汉的实验和结论各种不服,双方也就此结下了梁子。

比较有意思的是下面这个观点:

如果我喝下1升的血,没让任何人知道。然后再随便走进一家医院急诊室,吐出满口鲜血。医护人员的反应可想而知。他们若诊断我是消化性溃疡,且给我治疗,而我却以此来断言医学无法正确诊断病人有没有消化性溃疡,这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特别是专攻心理分析的精神病医生斯皮策(Robert L. Spitzer),是最痛恨这项试验的人。

他洋洋洒洒写了三十多页的论文,来驳斥罗森汉的研究结果,证明精神病学诊断治疗程序确实符合科学专业的规范。

结果是什么?照罗森汉所言,所有病人都因为“病情改善”而获准出院。“病情改善”定义很明确,就是没有病征。也就是说,所有精神病医生都看出,这些假病人全都“神智正常”。

还有一所精神病医院对罗森汉的结论很不爽,放言说接下来3个月,你们随便派人来,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哪些人是正常的,哪些人是不正常的。

罗森汉天生爱玩,也不服输。就跟你们继续玩一把。

结果这3个月以来,医院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自信地诊断出了41名罗森汉派来的假病人。

你看看,精神卫生界也不是吃素的吧?

哪知道罗森汉给出了一个更加意外的答案——哥们,这3个月我根本没有派人过去啊!

也就是说,41个按你们的标准来说是真实的精神病人,被你们莫名其妙地又诊断为没问题了。

到底他们是有病还是没病,你不能自己打自己脸,得给我个准话啊。

又一次,罗森汉KO掉精神医学界。他再一次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尽管他的观点引起了不少争论,但无可否认的是,他是那个率先喊出“你们看,国王没穿衣服”的人,破除了精神病学的神话。

受到罗森汉刺激的精神医学界也开始反省自身,做出了很大改进。

有一本至今仍然被当做精神障碍诊断依据的参考手册《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简称DSM),初版是1952年发行的,罗森汉做实验时用的是1968年的第二版。

里面对症状的描述很含糊,比如对精神分裂症,就是“过度神经质之反应”、“人际关系疏离”这样主观性太强的句子。

罗森汉实验让这本手册的第三版有了很大改进,增加了200页的内容,对一种疾病的定义经常是这样说的:

病人须出现A类症状至少四种,且持续两周以上,B类症状三种,C类症状一种。

你看,这就科学多了吧?想装病就没那么容易了。

在我们身边,“被精神病”的事情还真出现过不少。

一个人一旦被以各种理由关进精神病院,那他能够借助自己的力量逃离这个陷阱的可能性非常小。

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摆脱“被精神病”的下场?

波叔没想好,你想好了吗?

罗森汉的研究发表两年之后,一部与此相关的电影获得了奥斯卡奖,说的就是一个人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失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这部电影就是经典的《飞越疯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