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式”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隐藏在管与不管之间

文 / 二宝妈咪的育儿时光
2019-03-23 07:04

导语:对待孩子,不能事事都管,过度干预,也不能放任不管,让他自由发展。养育孩子的过程,本就是父母学会如何放手的过程,孩子越长大,对我们的需要就越少。我们的养育挑战就要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一方面,我们要养育、保护孩子,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让孩子自由地去探索和尝试,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人。

“守望式”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隐藏在管与不管之间

01

教育孩子不能事事都管,过度干预会剥夺孩子的独立性。

前阵子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她现在特别苦恼,都不知道该怎么管教孩子了?她跟我说:“我的孩子以前很听我的话!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叫他理什么发型就理什么发型,买什么衣服他就穿什么衣服。现在是说一句他顶一句,真是气死人!”

我这个朋友被我们几个好友号称“超能妈妈”,孩子出生后,她无微不至地照顾,事无巨细,只要有关孩子的事,她都特别紧张在意,当然也都帮孩子办得妥妥的。

孩子小一点的时候,真的什么都听妈妈的,小到吃喝拉撒睡,只要是妈妈说的都乖乖接受,可是现在孩子已经读小学4年级了,他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不甘心被妈妈驱使,想要为自己争取点自由,自然就会叛逆反抗。

“守望式”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隐藏在管与不管之间

哲学家弗洛姆说过:“教育的对立面就是操纵,它处于对孩子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为人父母,总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所以无论对待孩子的大事还是小事,吃喝拉撒,生活中方方面面全部都要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进行,什么事都要管。

家长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动手的乐趣,既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也会让孩子失去自我实践的机会。

家长总是不放心,什么事都要插一手,等于就是告诉孩子:“我不信任你,你是不行的。”

久而久之,孩子也会产生自我怀疑,然后想“既然我什么都做不好,那干脆不要做好了。”这就是包办式家长带孩子的后果。在这里,你的优秀没有成为他的灯塔,反而成了过大的压力,使他对于很多事情,根本就不想尝试。

另外,家长事事都管,也会让孩子产生叛逆,孩子是一个个体,不是家长的私有物品,他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尊,家长老是束缚孩子,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干,孩子就很容易和家长产生矛盾。

“守望式”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隐藏在管与不管之间

02

不要错把放任不管看做是“静等花开”。

我认识一个妈妈,她和我们住在同一个小区,她信奉自然无为的教育方式,认为不能管孩子太多,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利,让她自由生长。她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不要在意开花的时间,静等花开就好。所以在生活中,一切都按她女儿萌萌的喜好去做而不加以管束。

到朋友家玩耍,萌萌把朋友家的东西翻得乱七八糟,妈妈从不阻止孩子,朋友看着地上一片狼藉,嘴上不说,心里老大不爽。

同样,萌萌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强行霸占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妈妈依然不管不顾任其胡闹,久而久之,小朋友们见到萌萌,便都避开不和她玩了。

萌萌的种种自我行为,萌萌妈妈美其名曰说让萌萌“自然成长”。

可是,这样的放任不管,会给孩子一种“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心理暗示,这样一来,就更加助长孩子肆无忌惮地任性下去。

如果萌萌一直在这种放任不管的环境下成长,她往往会沉浸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一切以自我感受为中心,不知道顾及他人的体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成一个自私自我的人。

“守望式”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隐藏在管与不管之间

陪伴孩子成长不是放任不管,让孩子自由生长。很多家长对“静等花开”是一知半解,总认为只需要把种子往土里一扔,然后坐等着它开花就可以了,却不知“静等花开”前面还有一句“默默耕耘”,要想开出美丽的花,背后怎么少得了父母的辛勤浇水、施肥、翻土、拔草呢……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信息进入他的脑海,但是他还不知道加工提炼,孩子还没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这全靠他注意力在哪里他就模仿什么。如果一个坏的现象进入到他的视野中,被他扑捉到了,如果他觉得好玩,他就会认可和模仿这种坏的行为。如果父母不及时纠正和指导,那么这种思想和行为,在孩子心里扎根了,就很难拔除。

再者,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会很迷茫,没有学习目标,更不知道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我们放任不管,任由孩子去自由发展,那么孩子就可能变的昏昏噩噩的度日,没有目标和方向。可能就把兴趣放到了没完没了的打游戏中去。

“守望式”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隐藏在管与不管之间

03

教育孩子的正确姿势是“守望式”教育。

有人会说,对孩子过度干预,会不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养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放任不管,让孩子自由生长,会造成孩子是非不分,做事没有规则和界限,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妈妈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这一本书的作者陆语娴提出了“守望式”教育这个概念,“守望式”教育是介于管与不管之间。

简单地说,就是家长要做孩子的守望者,既看顾孩子,做孩子最坚强的守护,同时也要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在规则的范围内自由自在地飞翔。

“守望式”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隐藏在管与不管之间

1、如何做孩子的守护者?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意指在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对于孩子来说,这个“重要他人”,指的就是父母。

父母的爱、重视,以及保护,在孩子安全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父母,我们只需要远远地看着孩子,陪伴着孩子,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站在他看得见的地方静静看着他,让他知道你是存在的,他是安全的。

好的教育者,不正应该成为那个在孩子小时候守护她不坠悬崖,长大后给她勇气和力量的人吗?

“守望式”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隐藏在管与不管之间

2、如何引导孩子,在规则范围内自由地飞翔

蒙特梭利育儿思想里有这样一句话:Mom, help me do it myself!(妈妈,帮我,让我自己做!)

与之不同的是:Mom,help me do it。(妈妈,帮我做。)

孩子需要的,是前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直截了当地帮孩子解决问题,还不如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去达到目标。

比如孩子因为不想和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而发脾气打人。

首先,对于大一点的小孩,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说出来,而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帮他说出来:刚才小朋友抢你的玩具,你不想给她,你很气愤,于是打了他。说完以后,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了发泄。

其次,家长可以继续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对于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引导和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孩子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家长可以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你不想把玩具给小朋友,下次你可以直接告诉他,这是我的,不给你。还可以怎么做呢?也许你可以走开或者来到妈妈身边求助。再想想还有什么解决办法呢?也许我们可以尝试一起玩,说不定也很开心呢。

当孩子发现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他就不会感到无助了,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他的思维能力,还能让他明白:虽然生活中问题不断,但办法总是多过问题的。

再次,引导孩子预想每种解决方案的结果。

这一步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不仅可以教孩子如何选择,也能够锻炼孩子使用同理心换位思考。

年龄大点的孩子,一定会提出这些如果以后的问题,这又是父母帮助孩子思考解决办法,缓解孩子情绪最绝佳的机会;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当父母引导出这些提问时,相当于给他们打了个预防针,提前演练了一遍,他们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会感到手足无措。

最后,要让孩子去实践,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比如家长今天想带孩子去游乐园,可以预先和孩子假设,如果有小朋友来抢你的玩具,你该怎么做?

“守望式”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隐藏在管与不管之间

除了引导和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外,家长还要引导孩子树立规则意识,这样才不会让孩子误入歧途。

当孩子开始懂事的时候,家长就要引导、约束孩子,让孩子端正自己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态度要谦逊,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慢慢地,这些要求规矩渗透进了他的生活学习当中,随着年纪的增长以及岁月的沉淀,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成为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个时候,就算我们放手,孩子也会按照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继续生活。

孩子的成长中总会遇到种种挫折,我们不可能事事护他周全,也没有必要步步为营,事事把控。好的教育者,就是要做到适时的放手,在可控范围内凝望孩子去自由自在的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