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去世,儿媳妇还有义务赡养老人吗?心理学家的答案很中肯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近日,一位老人向我讲述了她的遭遇,大致内容是:我最近遇到了难题,我的儿子不幸去世,我不得不与老伴相依为命,当我提出儿媳妇和我们一起住的时候,被儿媳妇拒绝了,她的理由是,她需要照顾孩子,平时还有工作压力,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我们。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应该怎么办呢?
从法律角度看,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儿媳对公婆没有法定赡养义务,但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草率得出结论,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个体心理资源分配
首先,我们要提到是“个体心理资源分配”这个概念。 个体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其中大部分资源会被用于处理自己与重要亲密他人之间的关系。在一项心理学实验中,研究人员出示了一些涉及自我或者他人的词汇,而被试者会对于与自我有关的词汇做出更快、更准确的反应。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心理资源中,自我是占第一位的,我们会用更多的精力、认知、记忆去加工并存储与自我有关的信息,而忽略掉那些与自我无关,即对自己来说并不重要的信息。
进一步实验发现,重要亲密他人,例如父母、配偶、子女、朋友等,也会占据一定的心理资源。也就是说,我们会把这些重要的亲密他人纳入到自我的一部分,关心他们的状况,为他们负责。
再分配
并且,这种心理资源的分配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童年时期,父母是我们最重要的亲密他人,我们会把父母视作自己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而随着个体步入成年期,我们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遇到那个携手走过下半辈子的伴侣时,会出现“个体心理资源的再分配”,即将大量的关注转移到自己的伴侣身上,将其视作自我的一部分。
这时,父母便不再是我们心理中唯一的重要他人,父母会与伴侣、以及未来的孩子等分配自我的心理资源。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理资源不是有限的,我们便会将亲人、孩子、朋友等都纳入到自我的一部分中,时刻关心他们的举动,将自己的人生与对方无限交叉,产生太多羁绊。
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对方身上,无暇过好自己的人生,将会多么累啊!所以,心理资源的分配能够帮我们分清轻重缓急,区分哪些人对我们的人生更加重要,帮助我们建立起紧密、高质量的情感联结。
儿子去世,对于儿媳妇而言,孩子毫无疑问会占据其绝大多数心理资源,并且,相对于丈夫的父母,她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更为紧密,因此,儿媳花费更多的精力在自己孩子身上无可厚非,
不过,伴侣的父母也是自己的家人,毕竟从结婚的那一刻起,我们就默认对方为自己的亲人,把伴侣的重要他人纳入到自我的一部分中。所以,从个体心理层面看,儿媳的确有义务照顾老人,陪伴他们度过晚年生活。但是,作为儿媳,在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时,也要考虑到自身实际的状况,不要把照顾建立在牺牲自我的基础之上。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吗?欢迎加入【内向者同盟】圈子~
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神奇小小
参考资料:
《个体心理学》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