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丨压力不是敌人,而是朋友
近几年,网上过劳死的新闻铺天盖地。由于生活压力太大,很多人在连续几天的加班后,就离开了人世,还有的人年纪轻轻,一次体检就发现已是癌症中晚期,高压仿佛魔鬼一般笼罩着世界。
如果问大家,压力是有害还是有利,很多人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压力当然是有害的,一定要千方百计避开。
但美国的健康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却说,压力对我们的帮助,远远大于它带来的坏处,压力可以是我们的朋友。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压力是指心理压力,英文名stress,而不是物理上的压力pressure。
为什么她会认为压力是朋友呢?
凯利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压力本身无害,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压力。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面对它,就可以带来幸福和健康。
作者把这个研究结论写在了一本书《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中,同时她还在TED上发表了相关演讲,改变了很多人对压力的看法。
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
作者招来一批人,让他们禁食一夜,第二天早上8点品尝奶昔,奶昔上写着“尽情放纵吧,这是对你的补偿”,并标明了620卡路里,包含有30克脂肪,然后检测血液中的胃饥饿素水平。
一周以后,作者再次做了这个实验,但这次不同的是标签写的是“健康奶昔,140卡路里,零脂肪”。再抽血检测他们的胃饥饿素水平。
胃饥饿素:是胃部产生的一种多肽物,调节人的食欲。胃饥饿素水平高,人就感到很饿,促使摄入食物;胃饥饿素水平低时,人会有饱腹感,不再想吃东西。饭前胃饥饿素水平比较高,饭后较低。
如预期所料,两次测量结果是不一样的。第一次测出的胃饥饿素水平下降很快,而第二次,只有轻微下降。
但实际上,两次的奶昔成分一模一样,只是标签的文字有变动而已。
两次实验结果的差距在于,标签上的不同文字让实验者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感受。放纵奶昔会让他们觉得“脂肪含量这么高,能量已经足够”,于是身体抑制了胃饥饿素的分泌,从而减少食物摄入。而健康奶昔会让人觉得“这只是正常的营养摄入,我还可以吃得更多”。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看待事情的态度不同,后果就不同。接下来作者还做了一个实验。
2
酒店清洁工的工作强度比较大,平均每小时消耗300卡路里,但大部分清洁工不觉得这是在锻炼身体,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作者对清洁工们做了简单的体检,发现他们的平均血压、腰臀比和体重都不合格,跟那些是坐在办公室里从来不运动的白领差不多。
作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告诉他们打扫房间就是锻炼身体,还告诉大家拖地、擦洗会消耗一定的卡路里。四周后的身体检查发现,他们的身体健康指数有了很大改善,甚至有人开始喜欢这份工作。
所以,你怎么看待一件事情,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于是作者受到启发,我们看待压力的方式不同,也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如果你认为压力是恶魔,它会压榨你,要想方设法逃避,那压力就会真的伤害身心健康。但如果换一种思路,把压力当成是朋友,这不仅会减少心理压力,还会获得更多利益。
这种思维转变不是安慰剂效应,它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因为当你畏惧压力时,就会想方设法逃离问题,把精力用来摆脱消极情绪,还可能用酒精缓解压力,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而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如果你迎难而上,聚焦问题本身,那困难就无处可逃。
3
压力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
首先,压力可以激发潜能。
几万年前,人类在野外遇到压力时,会促使心跳加快,身体分泌大量肾上腺素,肝脏分泌更多糖元和脂肪,输送能量到全身,人会集中注意力战斗或者奋力逃跑。
现在人类不用野外打猎,不需要与其他动物争夺生存的机会,但身体的本能没有改变。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身体会调动所有资源,投入到紧急状态中。比如,俄勒冈州的两个十岁女孩抬起了三千磅重的拖拉机,救出了压在下面的父亲。还有很多压力环境使人突破局限,发挥潜能的案例。
然后,压力可以改善人际关系。
压力来临时,脑垂体释放大量催产素,就是哺乳中大量分泌的催产素。男人和女人都会分泌催产素,让我们更加积极主动,想和别人建立连接,比如跟朋友一起喝酒聊天,甚至在陌生的场合,催产素也可以让我们主动地与陌生人沟通。
最后,压力对心脏也是有好处的。
当你想和爱人、朋友说话,想要保护孩子宠物,想捍卫公司利益时,大脑都会分泌催产素,它对心血管有好处,帮助心脏细胞修复损伤。
但我们也听说过,由于受到刺激而心脏病突发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患者本身心脏就不太好。对于正常人来说,一点压力是不会伤害心脏的,更多的是修复受损的心脏。
等压力消失后,我们会感到久久难以平静,还会反复思考刚才发生的事情,这其实是大脑在储存经验,保证你下次面对这种情况时知道怎么做。
4
既然压力无处不在,它对我们又是有好处的,那要如何拥抱压力呢?有两个方法,我们可以把压力转变成挑战模式,有意识地去克服挑战,我们也可以创立社群,倾诉心理感受。
压力转变为挑战
哈佛商学院一名教授问学生们,突然要上台演讲,你很焦虑,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很多人都说,最好是赶紧平静下来。
但实验发现,安慰别人平静是没用的,紧张情绪还是消除不了。
但如果提醒他,把“我很焦虑”换成“我很兴奋”,那他们的演讲就会更自信,更有说服力,甚至比不紧张的人表现得更出色。
这是因为,当压力模式转换成挑战模式时,我们为了提升表现,就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让我们兴奋起来,身体全面调动精神和生理资源,就更容易迎难而上,而不是逃避。就像体育锻炼时,心脏收缩,泵出更多血液,提供更多能量一样。因此,我们的表现会更好。
在这种压力体验下,大脑也容易学到韧性,大脑额叶之间的联结也会被强化,下次再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就不会感到恐惧。
如果你有社交恐惧,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把跟陌生人说话当成一种挑战,不要选择安全的为,比如独自坐在角落里、默默玩手机、吃东西等,而是鼓起勇气主动自我介绍,就能逐渐克服。
创造社群
如果压力一时半会儿无法解决,该怎么办?你可以加入某个社群,跟大家一起分担烦恼。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费南迪斯在父亲去世后,一直很自卑,担心单亲家庭的孩子会被小伙伴瞧不起,于是她总是形单影只,成了独行大侠。直到有一天她遇到同样身世的朋友,两人突发奇想,就在网上发布信息,让失去父母的年轻女性来家里聚会。结果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他们减少了心理烦恼,还交到了很多好朋友。
社群的作用就是创造联结、关怀,不仅可以支持帮助别人,也可以得到别人的帮助。现在网络发达,我们除了在网上加入各种小组、各种群,进行网络沟通之外,还可以邀请朋友进行线下聚会、畅所欲言,这可以减少很多压力。
5
Post Traumatic Growth 创伤后成长
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我们从痛苦中走出来以后,精神上也获得了成长,也更加有信心面对未来,心理学把这称为“创伤后成长”,以后在面对其他困难时,我们就可以更积极地做出改变。
但这里注意两点。
第一,并不是说痛苦和挫折越多越好,比如暴力、凌虐肯定是不好的。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如果坏事已经发生了,要怎么面对,并不是说为了获得成长,要主动体验这些不快。
第二,创伤后成长并不是说不会感到痛苦,他们只是把痛苦当成了引擎,驱动了积极改变的心里程序。苦难有好处,成长的源泉还是你自己,只有你才有资格选择如何面对。
把压力当成朋友,是一种成长型思维。人在任何年龄都需要成长,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苦难中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