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拥有这种特质,才是真正的“坚强”

文 / 艾狄梵文化传媒
2019-03-15 18:30

如今“父母皆祸害”“我今天的样子都是源于童年创伤”,类似这样的观念时常会被提及。但也有很多人开始有了这样的疑问:

  • 童年阴影真的会相随一生吗?
  • 我的原生家庭已经是这样了,难道我就注定一辈子受到影响么?
  • 有两个人明明经历差不多,为什么现在发展的情况差别很大?是什么让有的人能够克服童年的不幸,成为健康、快乐、有成就的成年人?

我们同时也会发现,总有一些人尽管经历过异常困难的处境,却能从中走出,取得甚至比多数人更高的成就。这些人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坚强”“强大”,这种特质被心理学家定义为“修复力”。

什么是修复力?

你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你用力摔打橡胶,橡胶可以暂时被弯曲、压挤,但总是会回弹成原样。而玻璃却无法承受这些打击,会彻底破碎——那种让人在承受打击之后恢复的力量,就是“修复力“

当你处在顺境中的时候,你很难知道自己的修复力水平到底怎么样。只有当你遭受了负面的经历,你的人生在那之后继续开展,才能逐渐看出一个人的修复力是否强大。也就是说,只有在面对着障碍、压力、环境威胁时,你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是具备还是缺乏修复力——你会被压垮,还是会战胜它?

幸运的人生不需要修复力。而如果你没有很幸运地拥有一个顺畅的人生,比如我们中的一些人,都多多少少拥有过一些童年阴影,这时候,你的修复力水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最终的生活幸福感水平、以及你能够取得的成就。

那么,如此重要的修复力与哪些因素相关?

心理学家对修复力的研究,给人们理解自身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保护性因素”。保护性因素主要有这些:

1. 拥有来自外界的支持

一个拥有修复力的孩子,可能也是“幸运”的。他可能身边有很支持他的照养者、父母、老师、或者精神导师一类的人物,帮助他走出阴霾。

2. 拥有 “内部控制点”的人格特质

拥有“内部控制点“的人相信是他们自身,而不是环境,影响着他们的成就。他们相信人的命运更多是由自己掌控的。

3. 发展心理学家还发现,修复力会随着时间改变。

有一些原本拥有修复力的孩子,尤其不幸运:他们经历了太多的打击,而他们的修复力终于被耗尽了。

你可以把修复力看作一道持续的计算题:压力和修复力在天平的两端,哪一侧更重?有时压力如此之重,修复力无力与之抗衡。大部分人都会有那么一个会导致崩溃的临界点。

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原本不怎么具备修复力的孩子,随着学习,逐渐掌握了修复力。他们在后来学会了处理自己有过的那些负面经历,并且变得和那些从一开始就有修复力的孩子一样出色。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修复力是可以被我们主动习得的吗?

哥伦比亚的神经学家做了一系列实验,证实了人们管理情绪的能力是可以训练的,而训练的效果会是长期的。 我们能通过调整思考问题的方式,让自己更脆弱或更坚强。

1. 我们如何解读负面的人生经历,对于修复力的习得是至关重要的。

宾夕法尼亚大学相关的研究指出,以下三种解读方式的转变是极为重要的:

  • 从向内的变为向外的(“坏事的发生不是我的错”);
  • 从总体的变为具体的(“这是一个独立、单一的事件,并不暗示着我的全部生活都大错特错”)
  • 从永久的到暂时的(“眼前这个情况是会发生变化的,而不是假设一切都已经固定不变了”)

这三种改变会极大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降低人们的抑郁倾向。

2. 相信人生是由自己掌握的。

你对于自己的人生是有影响力的——明确这一点,会让你从内心感到力量。研究发现,它不但能提升你的心理状态,还能直接提高客观的工作表现。

如果你将困境重构为挑战,你会更加灵活地处理它、跨过它、学到经验,然后成长。而如果只看到它的灾难一面,潜在创伤事件就会变成持续的问题,你会感到动弹不得,负面的影响会越积越多,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到有一天,真的把你压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