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抑郁症度过的1003天:我们都是病人,需要互相理解
导读:风景宜人的峨眉山舍身崖上,一名21岁的湖南女孩在留下一封遗书后,纵声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还没有来得及绽放就已经凋零,生命在那一刻显得如此脆弱。面对游客善良的劝阻,女孩留在时间最后的两个字:谢谢。
她留下的遗书中,满纸都是绝望和无奈:
“我得了一种病,叫抑郁症。我活得很累,很痛苦。很多人把这种病当成脆弱,想不开。我想说不是的,我从来不是个脆弱的人……”
“我不是没有去倾诉过,不是没有尝试过救自己,也不是没有尝试过求救。然而,要不就是被当成笑话,要不就是觉得我想不开。”
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人们对于抑郁症患者深深的偏见。
01
以前,每当接触到和抑郁症相关的话题时,我总是把它同自杀与死亡相联系。
近年来,关于抑郁症自杀的社会新闻越来越多。从社会上的名人到各行各业的精英及至身边的普通人,抑郁症患者的数量正在逐年剧增。
大数据表明,中国的抑郁症发病率高达2%~5%,其中还不包含人群中隐藏的那一部分不愿意、不敢正视自己患病这一事实的患者。
比起生理疾病,抑郁症似乎一直处在人们对精神疾病认知的一个盲区上。以前很少有人会去对这样一种病症加以了解和关注,很多人甚至还停留在“抑郁症不是病”这样一个认知误区上。
所幸有了社交网络这面反映现代人焦虑的镜子,这个社会的共同病灶才得以真切地暴露在我们眼前。
抑郁症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在遇见张春的《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之前,我对抑郁症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道听途说,妄自揣度的程度。虽然这本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本专业介绍抑郁症的书籍,但是却是一本更加情感丰富的病隙随笔。
这不是一本救赎的圣经,但是也绝非一本消极之书。
有些故事适合在冬夜里读,躺在掉了漆的红木摇椅里,裹上毛毯,围个红泥小火炉;也有些故事则适宜你随时随地去翻阅,它没有开头,没有结局,但是书里的每一句话都像极了你我的生活。我们就这样和故事并肩坐着,不觉间恍若融入了另一种人生。
02
阿春,也就是写了这本书的张春,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我不想称她为抑郁症作家。毕竟正如她所说,她的职业不是生病,而且任何疾病似乎也不适宜拿来作为标签。
我想,在这本书里读者能收获的最弥足珍贵的东西就是真诚,因为少有作家能像她这样毫不避讳地吐露自己的病症,表达自己真实的疲倦和歇斯底里。只是阿春的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幽默和轻松愉悦感常常让忘了这是一个患了十几年抑郁症的作者用文字所做的命运斗争和自我揶揄。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于抑郁症最大的误解之一,便是认为抑郁症患者的消极和悲观是显而易见的。
其实不然,很多抑郁症患者事实上都十分害怕“暴露自己”。这不是个例,而是抑郁症患者群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或者你可以直接把它理解成病症之一。
当我们患上身体上的疾病时,我们往往能够坦然地去面对和接受治疗。但是对于一个身患抑郁症的人而言,打破这道防线,从个人挣扎走向接受患病现实的这条路是漫长而孤独的。
在阿春的描述中,她十分畏惧人群,害怕社交,生怕被人发现自己身患抑郁症,在生活中被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因此,这类患者在社会中通常是隐形的,事实上他们非常希望,也非常善于把自己佯装成一切正常的普通人,甚至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幽默而合群。
因此,在很多实录和采访中,一些抑郁症自杀患者的家属们甚至在最后都不知道亲人得了这种病并且一直在独自默默忍受。
03
那个从峨眉山舍身崖一跃而下的湖南女孩,选择结束了自己21岁的生命。然而,当人们透过她的遗书,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实际上善良正直,有爱心又十分上进的女孩。
女孩的朋友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表示难以置信,因为在大家眼中,她完全是一个乐观向上,笑对生活的人。
然而,佯装的微笑有多灿烂,背后的隐忍就有多么痛彻心扉,所有积攒的痛苦最后还是决堤了。女孩真正的悲剧在于她不能说服自己打开心扉,坦然地去寻求帮助。
她的悲剧源于很多人对抑郁症人群的第二大误解:一部分人觉得抑郁症不是病,只是心理建设能力差。
张春在书里这样回忆她的亲身经验:很多人都把抑郁症称为“作”。毕竟它看起来就是不开心而已。“谁还没有不开心过呢?坚强一点。”大家都会这么说。这也就给想要就诊的人增加了困难。
但“羞耻感”本来就是病症的一种,羞于启齿,羞于承认自己病了——这本来就是病症的一种。
无论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还是抑郁症患者,所有人都应该明晰这一点:病人只是病人,不是不可降解的垃圾,也不是可以要求他人无条件呵护的玻璃娃娃。
大家放下有色的眼镜去看待这个特殊的群体,这其实无异于是帮助他们获得治疗的第一步。
那么以未知的眼光来看,抑郁症又是如何形成的?它会有哪些表现?在当今的医学领域,这一方向上的很多研究还有待攻克,不同患者在病症中都有各自的独特性。
但是有一点都是共通的:抑郁症患者日常要面临极大的精神状态上的茫然和虚空。
他们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存在,是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精神上的折磨比药物引起的不适往往更加令他们崩溃,他们一次次怀疑自己能否被治愈。一旦自我精神防线崩溃,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更可怕的是,这种精神上的巨大黑洞,除非同样患病之人,否则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抑郁症患者每天都在接受着双重的考验。生理上,他们可能面临嗜睡、无力、健忘等种种不适,服药的过程中还容易引起呕吐和强烈的副反应;精神上,他们每天要学着去战胜自己的空虚,摆脱自己想要步入死亡的冲动,甚至在痛苦中还要不断去强迫自己照顾家人、朋友的感受,生怕自己成为这个社会的负担。
阿春在书里这样形容自己的迷茫与无助:世界好热闹,但是我又经常觉得好荒凉。身体里装着一堆哗啦哗啦的碎片,摇摇晃晃地经过人群,在沸反盈天的声音里反复迷路。
04
这是从张春的书里,从抑郁症患者的实录中,我所看到的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抑郁症群体。我写这些,不是想让人在对这种疾病心生畏惧之后敬而远之。
我和作者的态度是一样的,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抑郁症是最不该被忽视,不该有任何歧视的疾病。
抑郁症患病者可以是各个年龄段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他们的精神状况一度在突如其来的变故或者在一系列负面环境影响中遭遇挫折,从而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仅此而已。
他们不是矫情的人,也不是什么牛鬼蛇神,他们只是日常生活中比普通人还要用力地活着,挣扎着想要寻求帮助,寻求理解的人。
而作为患者本身的张春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什么?
她在书中表示:写作现在已经成为她在久病中摸索着走向自我治疗的方式之一,她也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了她在对抗抑郁症过程中的一些挣扎与收获,只为了与那些同样在这条道路上匍匐前行的人们共勉。
阿春说,抑郁症让她理解:大部分人都在生病,健康才是个例。看到这样一句话,我十分感慨我们身陷于一个更好,事实上也更坏的激烈的时代。
阿春的抑郁症治好了吗?准确地说,她正跌跌撞撞地走在治疗这条路上。
她和这本书的存在之于读者更多的意义不在于反抗的结果,而是为那些正在孤岛上漂流着的命运共同体们燃起一座灯塔,看到信号的人们都可以可以在这里相拥取暖。
阿春就像一个老朋友,你甚至可以隔着书页想象着她就坐在你对面,絮絮叨叨又引人入胜地讲述着一个个生命中动容的瞬间和小确幸。
《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很美的书名,十分瑰丽的幻想。在我看来,这是来自一个孤独的人给予你我的最温暖的怀抱。
那个从峨眉山舍身崖上跳下的女孩,在她的遗书最后写道:
“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抑郁症这个群体吧,愿这个世界多些善意和美好,少些伤害。”
佛家有云,舍身是为了拯救。她没有能够拯救自己,但是她希望自己能够拯救那些和她同样境遇的人。她的善良和美好,在那一刻变得如同天使一般圣洁。
希望我们可以放下误解和偏见,为那些负重前行的人,卸下一点生命的重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