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读懂了幽默旷达的苏东坡,一辈子也不会得抑郁症
东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林语堂说他是不可无一,难有其二。他的文学不偏科,诗文书画样样精,他为政得民心,在被贬之地,兴农桑,建水利。这些辉煌,前人之述备矣。
其实东坡光鲜亮丽之处不止是他的文章,还是他的胸怀,他曾经创立了宋朝科举的最高分,他的老师欧阳修是文坛盟主,当他师父去世后,苏轼无疑成了文坛领袖,他官至翰林学士,当过礼部,吏部,兵部的尚书,他的弟弟当过副宰相,他们三苏所得的成就让人眼红,加上苏轼不逢合他人的性格,新党批完旧党批,他的一生可谓颠沛流离,被下放了八次,相当于从副国级的干部到副市级的落差,苏子愀然。
其实苏轼对官位的高低早已看开,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他的文章早已让他闻名天下,他不在乎官位,人的一辈子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短暂的一生不值得悲怆失落,他到哪里都可以自得其乐,他说过: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配卑田院乞小儿。
当时的宰相王安石新派排挤他,把他外放京城,他到了密州整天的打猎饮酒,日子过的很舒服,后来去了更远的杭州,筑苏堤,做东坡肉。乌台诗案后下放黄州,生活一落千丈,有时候酒都喝不起,他依旧旷达,黄州很穷,一天杀一头羊供黄州官员食用,当时的苏轼是罪官,肉分到他这只剩骨头了,他就用骨头熬汤,用刀剔剩的肉,还专门写了篇文章,夸赞骨头汤的美味。
新皇登基,大赦天下,但当时的宰相章犉又处处排挤他,把他贬到更远的海南岛,惠州湿热,医疗条件差还有瘴气,当时他渡海时和他弟弟抱头痛哭,以为永远不能再见了,但他到了惠州后,还是人见人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如长作岭南人,诗句传到京城,却把却宰相给气个半死,他就是这样的旷达,他有个好朋友佛印和尚,他每次找他都推门就喊秃驴何在,两人经常互相调侃,他和佛印和尚的佳话很多。
人见人爱如世俗方外的顽童,我挺喜欢这样看人生坎坷,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