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不要帮助我,其实有时候,我更希望一个人呆着
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曾说过:“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拖到哪里。”
可见他人给的恩惠和好处,并不是白拿的。
博大精深的中文,也把“人情”称作“债”——收了别人的人情,都是要还,而且要加倍还的。
因为这样的原因,很多人会受了别人的恩惠而不安,甚至心里常常在想如何回报,发表在《经济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把这种微妙的情绪称为:互惠焦虑。
面对超市里热情的导购、爱拉家常的发型师、餐馆里照顾周到的服务员,很多人说“谢谢”,心里却在默念“不要理我,让我自己待着”。
那种不适感来自于感受到个人空间被侵犯,并不是自己要求的“被照顾”,却不得不接受。
边界感是生来就有的一种感知,只是每个人的认知、经历不同,造成对边界感的敏感度不同。
在《欢乐颂》中,曲筱绡自作主张帮助邱莹莹测验她男友人品如何,出发点是为了不让邱莹莹吃亏。
但邱莹莹觉得自己被冒犯,和曲筱绡大吵一架。
是的,现代人并不期望别人主动帮忙,不愿意被别人的热心肠冲破了界限。
让人焦虑的恩惠,另一个越界的地方在于,它往往限制了我们选择的自由。
邻里之间互相关照本是件很好的事情,可是过多的主动帮助,也会给人造成心理压力,限制人选择的自由。
隔壁的王奶奶特别热心快肠,我们下班回来晚了,她听见我们的开门声,就招呼我:“这么晚回来,还没吃饭吧?来我们家一起吃吧。”
我推辞都没用,她连拖带拉把我按在她家餐桌前。
更不要说她隔三差五地送好吃的来我家,主动帮我们看孩子了。
我常常觉得接受她那么多帮助,却“无以为报”。所以只要有机会“回报”她,我都毫不犹豫。
王奶奶的儿子做安利销售,儿媳是XX保险公司员工,这些年,我一直找他儿子买保健品和保洁用品,在她儿媳手上买保险。
老公有时会嘀咕: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吃那些保健品啊,保险明明也有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我有点无奈,接受了别人的馈赠,哪里好意思亏欠人家啊?
宁愿放弃更好更多的选择,也要还了“人情债”啊。
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和我一样,内心害怕“亏欠”了别人,总是尽可能地回报别人,即使那些回报会给自己造成一些困扰。
坦率地说,我有时候很想摆脱这种困扰,毕竟如果没有互惠焦虑,自己能有更多自由的选择。
后来我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并且寻找了一些方法来解决自己的焦虑,我把方法总结出来,希望对有同样困惑的朋友有帮助:
1、坦然接受。
罗伯特·特里弗斯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互惠利他主义理论,指出了互惠利他不是无条件的。
当受到他人帮助时,个体必须报答利他主义行为,如果不这样做,通常会导致原来的利他主义者在未来撤消利他主义行为。
这也指出了打破互惠焦虑、“人情债”循环的办法,那就是坦然接受别人的恩惠,如果不回报,对方必然不再给予恩惠。
接受恩惠而不回报,可能被人指责“情商低”,但如果你已经有了互惠焦虑,相对于被必须回报的“义务感”绑架,打破“必须”的执念,会更轻松一些。
的确是这样,我慢慢地改变了自己“必须回报邻居好意”的想法,不再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保健品。
他们对我的热情并没有减少,态度依然是礼貌的,只是不再强拉我去他家吃饭,但这样的相处方式反而是我喜欢的。
言情小说家皎皎,在她的《为你打开时间的门》里写道:“坦然接受别人的好意,就是一种感激。”
当我们遇到别人主动的帮助和恩惠时,坦然接受、表达感激,把对方的帮助当做不计回报的行为,我们内心的亏欠感会少很多,也不会一心去想回报。
2、放下顾虑,对越界的行为说“不”。
虽然礼尚往来有利于促进感情,但对于我们无力“回报”的礼物和帮助,我们完全可以礼貌拒绝;对热情的推销员,我们也可以说“谢谢,我不需要”;对爱拉家常的发型师,试试微笑却不回应。
拒绝了越界的帮助和人情之后,我们一定会感受到浑身轻松。
越多人了解边界意识,越少人受困扰。
有边界意识的人,既懂得尊重他人,也懂得照顾自己。
我们并不需要害怕自己不被认可和接纳,放下拒绝的罪恶感,应付不来的人情只会产生内耗,让我们内疚而不安。
抛开需要得到别人认可的念头,敢说“不”,互惠焦虑会减轻很多。
3、把关注点从对别人感受的揣测转移到解决自身情绪。
互惠焦虑的来源,其实是自由感的失去,是担心自己如果不做……,就会被人非议、背后指责,我们对他人感受的揣测,让自己不安。
但别人说的这些,如果我们不在意,怎么会引起焦虑呢?
我们没法控制别人的行为,没法让别人不要给予我们帮助和恩惠,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如何应对,要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我们可以从分析情绪的来源做起:
我之所以会焦虑,是因为我非常在意这个人、这件事,这种情绪本来无可厚非,但是我不能让负面情绪控制自己。
哈佛医学院心理学大师克里斯托弗·肯·吉莫在《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写道,人生中大多数的痛苦不是别人给你造成的,而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实际上,每个人都会遭受到两支箭的攻击:
第一支箭是外界射向你的,它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本身;
第二支箭是自己射向自己的,它就是问题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第一支箭对我们的伤害并不大,仅仅是外伤而已;第二支箭则会深入内心,给我们造成内伤,我们的负面情绪会伤害自己,越是挣扎,这支箭就会在我们的心中陷得越深。
我们要做的是拔出第二支箭,中止内心的纠结与对抗,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且想办法改变行为,做理性的决定。
如果你自认为有互惠焦虑,并且对互惠焦虑量表有兴趣,可以测测看:
(每道题请按“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打分,加总除以题目数算出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互惠关系给你带来的焦虑感越高。)
1.如非必要,我不会请求帮助,以免亏欠别人。
2.通常我不接受帮助,除非我确信我能很快还清所有的人情。
3.一个人如果不能偿还相应的人情,就不该向朋友寻求帮助。
4.如果我不能报答别人的帮助,我就避免请求帮助。
5.当有人提出帮助我时,如果我不能偿还相应的人情,我通常会拒绝接受帮助。
6.我不愿意请求帮助,因为那样我就不需要考虑我能给什么回报。
7.当我收到别人的帮助时,我担心该如何报答他们。
8.我常常害怕我不能及时回报别人的帮助。
9.我担心如果我没有回报别人的帮助,人们会怎么想我。
10.有时候,我觉得我太过关注如何报答别人的帮助了。
11.当我欠了人情的时候,我感到焦躁不安。
研究参与者的平均得分是3.325分,如果你的得分高于这个数值,互惠焦虑可能已经对你造成了一定困扰,你可以试试我的方法,但愿能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