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和心理学之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至于能够适用到很多人身上。若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
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距离我们仍然还很遥远。探索其原因,我们不能不提到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这个效应是以一位广受欢迎的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来命名的,他曾经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针对这种一效应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要学会面对自己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第三,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第四,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
有人说"成功时认识自己,失败时认识朋友"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归根结底,我们认识的都是自己。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时,都应坚持辨证的观点,不忽视长处和优点,也要认清短处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