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是笼中鸟,精神病院就是翻版的人间

文 / 一只慢流
2019-03-06 10:22

你认识的人里面,有精神病患者吗?

你对精神病患者,最真实的感觉是什么?

你对精神病康复医院,又有什么样的印象?

在自己以前的印象中,精神病患者不是正常人,他们一会痛苦哭泣,一会又放声大笑,肢体动作夸张诡异,说起话来前言不搭后语,疯起来的时候,五六个壮汉不能近身。

上学那会,在县城的街道上,总能看到几个的乞丐模样的男人,像从土堆泥巴里钻出来一样,他们会出其不意的从小巷里窜出来,捡拾垃圾桶里残留的事物,紧跟着妇人和小孩,把他们吓的蹲在原地,嘤嘤地打开哭腔。

时间久了,路边摆摊的大姨和开店面的大叔,会告诉人们,这是哪个镇哪个村的小伙子,考大学没中,就疯了,或许也有另外的版本,快要结婚的媳妇跟别人跑了,人一下子接受不了打击,就变成了精神病。

那时候,人们的经济情况不好,刨过一家人吃饭日用和孩子教育的费用,家里再出一个精神异常的人,对一个家庭来说,不仅仅是心里的痛楚,更会让整个家庭蒙羞。

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会把人送到精神病康复医院,但因为医学对于重度精神障碍的治疗并没有痊愈的办法,加上精神障碍类疾病康复的周期漫长,即便治疗好转,出院后也不能够保证不再复发。

一些家庭,会把久治不愈的重度精神障碍患者,长久地托付给精神康复医院,让他们度此残年。

经济上实在无力承担的家庭,从医院接回无法继续治疗的病人,在保证他们吃饱穿暖的同时,任由他们自由活动。

日子久了,父母去世,一些重度精神障碍的患者,即便兄弟姐妹和亲友仍在,却遗忘了在外流浪的他们。

1.笼中鸟的隐喻

学生时代,跟老家的同学嬉戏打闹时,常会冒出一句:“是不是某某院的墙倒了,把你放出来了。”这个某某院,就是老家的精神病康复医院。

玩笑的话语,却筑起了一道冷漠的高墙,精神病患者被划入那个另类的区域,困守在远离人群的牢笼。

而提起精神病康复医院,很多人眼前浮现的画面是高墙电网、强制镇定、电击治疗、五花大绑,让人心生畏惧,而精神病医院对于世人来说,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

几天前,看了这部时长53分钟的记录片,对精神病康复医院,才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概念。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小鸟,或在天空,或在牢笼。”这是记录片中,一位精神病患者对人的解读。

人如果小鸟,可以高飞,却要躲避偷猎者的枪口,还有暴晒与雨淋。

如果是小鸟,可以栖息,却先要找到一个能提供食物与水的土地。

任何想要得到的同时,都需要克服诸多的障碍,这些障碍,都是束缚的牢笼。

而活着的人,时时刻刻,无一例外,皆在牢笼。

2. 活着的意义

活着是为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一个我们在刻意逃避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拷问,我们要么在心里给出一声”呵呵“,要么把它上升到虚无缥缈的高度。

而精神病患者的回答,干净利落,更像是一股清流,没有一点人工痕迹。

他们反而比所谓的正常人,看的更通透,活得更明白。

3.家是什么

对于家的概念,受访的精神病患者跟大部分人的理解,出奇的一致。

他们的回答中,也不缺乏柔软和温情。

4.被遗忘的人

他,本是擅长歌舞的演员,却在这里困了三十年,从二十四岁的灵活的肢体,到五十四岁略显僵硬的动作。

纪录片没有讲述,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变故,以及在这里一万多个白天黑夜的时光是如何度过的。

只知道,病情好转的他,再也没有走出这个与世隔绝的空间。

住了十年的他,因为酗酒造成的精神性障碍入院,病情已愈,有儿有女,却没有人再接他出去。

养老院的十年,一年儿女只来看他一次,一次就来几个小时。

刚开始,住院的费用还有人缴,到后来,连医院的欠费,都没有人理会,更不用说还能再见上一面。

5. 弱肉强食的法则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资源的争夺,也避免不了以强凌弱的事情,而精神病康复医院,同样不是化外之地。

镜头里,没有刻意隐去攻击性的东西,也不予评价,只是用镜头客观地记录下来。

即便是有倾向性的观点,都是通过精神病患者的自我表达和日记,来抒发出来。

6. 因为爱情

这位老人,患有双向情感障碍,已经痊愈,却因为哥哥患有严重的眼疾,不能接她回家。

在精神病康复医院,一住就是34年,如果没有意外,她的余生也将在此度过。

而对于爱情,即便在这里的被限制自由的环境里,她对爱情的态度,足以让我们惭愧。

比照深陷情感纠葛里的健康人,她要勇敢和坦荡很多。

后记:

精神病患者,和患其他病的人一样,需要耗费社会资源,进行自救和他救,仅此而已。

疾病,是个人的灾难,家庭的重创,更有利益的算计和不理解的目光。

疾病,透射出不完美的人性,却也包含着珍贵的微光。

如果生命的终点都是一样,愿现在病痛中的人,和以后也将深陷病痛的我们,永远心怀希望,给必然走向衰老和死亡的过程,多留下一点意义。

图片来自:纪录片《人间世》之《笼中鸟:揭秘精神病患者的生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