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孩子不愿意麻烦别人,是一种危险的人格
朋友和我说,“我儿子性格内向,平时有些不爱说话,胆子也不大。”朋友说,“不是第一次了,有一次老师让他去搬书,他一个人全搬完了,也不找同学帮忙。也跟我说,叫别人太麻烦了。”
“我以前常常对他说,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现在倒有些后悔了。不会添麻烦的同时,也不知道寻求帮助了。”
而朋友的孩子在我眼里,一直是“乖孩子”的类型。
生活中,就是会有一些孩子,不好意思、不愿意麻烦别人,有什么事情尽量自己解决,一般不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
我们常常会觉得这样的孩子很独立,很懂事,其实不然,这类孩子怕给别人惹麻烦的同时,在别人向他们寻求帮助时反而不懂如何去拒绝。
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样的人格称为“圣母型人格”。
他们认为在面对别人的请求时只有无原则的迎合别人,才能收获别人的好感与认同,即使内心不是很愿意,也难以拒绝。
有心理学家指出,不愿意、不好意思麻烦别人,是一种危险的人格特质。
“圣母型人格”,为什么是一种危险的人格?
它的危险在于,压抑本能,导致负面情绪的堆积。
初期看,这样的人格是好的——孩子不麻烦别人,又乐于助人。
长久看,这样的人格却是危险的——当真的需要到寻求帮助,麻烦别人的时候,他已经做不到了,学会了一个人死扛硬撑。甚至拒绝不了别人来麻烦自己。
在周围,其实有很多孩子是“圣母型人格”。
《少年说3》里来了个女孩,她说因为自己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从小到大一直很懂事,住校的时候,怕爸爸妈妈担心,很少主动给他们打电话。
她把自己的小情绪、小任性,都藏了起来,但她活得一点都不快乐。
她希望弟弟做个勇于索取,能被拒绝的孩子,不要像她一样,为了怕给别人添麻烦,让自己委屈、懂事。
因为大人们总觉得“懂事的孩子”是不会麻烦到别人的。
在中国传统的品德看来,不麻烦别人,好像是一种教养。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01.这种人格的孩子,人际交往必定是有缺陷的。有大学生在网上提问,“难道不喜欢麻烦别人的性格,会让周围的同学觉得很难接近吗?”
说明了现实确实有这样的问题存在。
老是不麻烦别人可能最大的弊端就是会和身边的人不亲近。同学们都对你友好,但是只能做一般的朋友,很难找到挚友。
这类孩子可能不太有谈心的朋友,为了获取友谊,便会对他人的要求顺从。从表面上看,这些无条件的顺从行为,能够维护与周围的人的人际关系。
但因为自己习惯了不麻烦别人,缺乏自我暴露,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想法与需求不利于亲密关系的建立,或者说,难以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武志红老师在《巨婴国》一书中写道:“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但是,不麻烦彼此,关系也就无从建立,有这种麻烦哲学的人,难以发出对关系的渴望,所以势必会退回到孤独中。”
02.长期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受,是会爆发的。为什么有些孩子会不想去麻烦别人,宁可咬着牙自己做完所有事?
这类孩子,往往在怕麻烦别人的同时,也同样不信任他人。
他们会选择隐藏真实的自我,在交往中停留于形式,导致身边的人始终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无法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与想法,这无疑是令人难以琢磨、可怕的。
把愤怒与不满的情绪压抑在内心,久而久之,这些负面情绪会大量堆积。
比如,在某些社会新闻的极端案例中,那些作出恐怖、反社会行为的罪犯,往往在平常看起来很老实,别人提出的要求他们都尽可能地满足,却在突然的情绪爆发中,做出丧失理智的行为。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这种人格特质无疑是具有危险性的。
有心理学家指出,不愿意、不好意思麻烦别人,是一种危险的人格特质,如何理解呢?
01.这种人格特质具有危险性吗?一般来说,这类人的潜意识中是难以信任他人的,他们会选择隐藏真实的自我,在交往中停留于形式,导致身边的人始终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无法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与想法,这无疑是令人难以琢磨、可怕的。
其次,这种人格类型的人不善于拒绝他人。
即便是他人的请求让自己感到不舒服,他们也会勉强自己答应下来,然后违背本心去做一些不情愿的事情。
02.压抑本能的后果是什么?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角度看,将自己的本能、想法压抑住,这些想法、本能总会通过其他途径爆发出来。
因此,对于这些具有圣母型人格的人来说,他们长期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受,把愤怒与不满的情绪压抑在内心,久而久之,这些负面情绪会大量堆积。
而他们又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意愿,这些被压抑的不满情绪难以得到及时排解,很可能会在某一天突然爆发,对身边的人造成严重伤害。
比如,在某些社会新闻的极端案例中,那些作出恐怖、反社会行为的罪犯,往往在平常看起来很老实,别人提出的要求他们都尽可能地满足,却在突然的情绪爆发中,做出丧失理智的行为。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这种人格特质无疑是具有危险性的。
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体人格同时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
因此,如果发现自己具有这类人格特质,可以尝试多与人沟通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受,切勿一味的顺从、满足他人,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不满情绪所带来的压抑感。
心理学上认为,圣母型人格特征是心理倾向的一种。这类孩子往往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显得社交被动,缺乏足够的亲密关系与社会支持。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圣母型人格”?
“圣母型人格”很大程度是一种“受不起”的心理。“受不起”的心理一般要追溯到原生家庭,是受后天教育影响的。
这一类孩子,大多是在小时候,向父母提出需求时,需求没有被充分回应或重视,从而会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么重要。
以后遇到需要帮助的时候,孩子往往也不会主动提需求,他怕再度被拒绝。
或者是,父母虽然实质上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却跟孩子念叨他们的各种付出。孩子们会自发地产生愧疚心理,以后也会尽可能地不给爸妈添麻烦。
打个比方,孩子希望父母给自己买一样东西,父母虽然买了,但是却说,“你知道买这个东西,妈妈需要加班多久吗?你能不能懂事一点?”
久而久之,孩子再也不会对你提出要求。
这类小孩虽然很“懂事”,但“懂事”的小孩其实特别孤独。
做父母的,我们应该充分回应孩子的需求。
父母给的爱和安全感,是孩子敢给别人“添麻烦”最好的心理支撑。
我们要教给孩子,“敢于给人添麻烦”要有“度”,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还是要靠自己解决。
如果自己实在解决不了,或者成长路上遇到委屈、困惑,就要勇敢的给人添麻烦,求助,并不是懦弱无能的表现。
下方留言说说,你的孩子是这类“不麻烦别人”的孩子吗?